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7889条记录
氮肥与生物炭、有机肥配施对菜心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氮肥配施生物炭、有机肥对菜心生长和养分积累的影响,为优化菜心养分管理策略、推动菜心提质增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和2023年,在广东省蔬菜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基地开展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氮肥用量,包括不施氮(-N)和优化氮肥用量(N 135 kg/hm2,+N)处理;副因素为有机肥(+M)和生物炭(+C)处理。在收获期取样测定菜心生物量、养分含量,并计算养分积累量,并监测2023年菜心生长期内叶面积、生物量及养分积累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有机肥和生物炭施用均能提高菜心生物量,但施用效果受施氮量的影响,在-N条件下,+C和+M处理两年生物量较-N处理分别平均提高了18.6%和84.5%,而在+N条件下,+C和+M处理生物量比+N处理分别平均增加了10.1%和48.3%。不论是否施用氮肥,有机肥对菜心生物量的提升效果均优于生物炭,-N+M处理两年生物量分别比-N+C增加了19.2%和88.9%,+N+M处理两年生物量较+N+C分别高27.0%和41.1%。氮肥与生物炭、有机肥配施主要提高了收获期菜心氮含量,-N+C、-N+M处理在2022和2023年菜心收获期氮积累量分别较-N处理增加了38.6%、94.4%和51.3%、226.2%,+N+C、+N+M处理在2022年和2023年菜心氮积累量较+N处理分别提高了5.0%、42.1%和31.7%、132.1%。与-N处理相比,-N+C处理菜心收获期磷、钾、镁和硼积累量两年间无显著性差异,而-N+M处理菜心磷、钾、钙和镁积累量均显著提高。无论施氮与否,有机肥对菜心不同生育期生物量和叶面积的促进作用均优于生物炭。【结论】氮肥与生物炭或有机肥配施均能促进菜心生长,提高菜心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不论是否施氮肥,有机肥的施用效果优于生物炭。因此,在高产、高效菜心生产中应结合生物炭和有机肥特点进行合理施用。

关键词: 生物炭 有机肥 菜心 配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γ-氨基丁酸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动物营养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γ-氨基丁酸(GABA)又名3-羧基丙胺、4-氨基丁酸或哌啶酸,是动植物体内广泛存在的非蛋白质氨基酸,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热稳定性。GABA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重要神经递质具有抑制作用,参与调控机体多种代谢活动。研究显示,GABA具有抗惊厥、抗焦虑、抗应激、抗肌肉松弛及镇静作用;能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大脑蛋白质合成及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繁殖性能、免疫功能等。GABA在肠道中可增加空肠绒毛长度,提高消化液分泌;在肝脏中可调节三大营养物质的储存,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肝脏功能的正常运行。GABA可从食物中获取或通过谷氨酸脱羧酶(GAD)对谷氨酸脱羧后生成,随后在γ-氨基丁酸转氨酶和琥珀酸半醛脱氢酶的催化下发生不可逆反应生成琥珀酸,最终进入三羧酸循环。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GABA的结构与合成、代谢途径,并重点阐述了GABA促进食欲、调节肠道功能、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抗氧化能力、调节胰岛代谢和肝脏功能、缓解氧化应激等方面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猪、家禽、反刍动物、水产动物养殖中的应用,旨在为GABA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生物学功能 动物生产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蛋白水平对大口黑鲈稚鱼生长、肠道结构及耐离水胁迫能力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饲料蛋白水平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稚鱼生长性能、肠道结构及耐离水胁迫能力的影响和大口黑鲈稚鱼对饲料蛋白的需求,为大口黑鲈稚鱼饲料的研发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配制实测蛋白含量分别为45.02%、48.14%、52.12%、55.54%、56.26%和58.17%的6种等脂等能饲料。选取2880尾初始体重为0.07±0.00 g的大口黑鲈稚鱼,随机分为6组,分别饲喂配制的6种等脂等能饲料,按照饲料蛋白水平由低到高设为T1、T2、T3、T4、T5、T6组,试验周期30 d。试验开始前随机选取50尾大口黑鲈稚鱼用于测定初始鱼体成分。试验结束后禁食24 h,每组随机取9尾大口黑鲈稚鱼测量体长,称量体质量及内脏团质量用于计算形体指标。每组随机取30尾大口黑鲈稚鱼于冰上解剖,取全肠和肝脏,用以检测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力。每组随机取2尾大口黑鲈稚鱼于冰上解剖,分离肠道,置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用于制作组织切片。每组随机取20尾大口黑鲈稚鱼,用于测定鱼体成分。使用TRIzol法提取大口黑鲈稚鱼肌肉与肠道组织总RNA,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口黑鲈稚鱼生长与抗氧化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随着饲料蛋白水平升高,大口黑鲈稚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饲料系数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其中T4组大口黑鲈稚鱼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T2、T3、T5和T6组(P<0.05,下同),T3组肝脏胰蛋白酶活力最高,显著高于T6组。离水胁迫处理后,T4组过氧化氢酶(CAT)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最高,丙二醛(MDA)含量最低。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各组间生长相关基因IGF1、S6K、4EBP1和抗氧化相关基因CAT1的相对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适宜饲料蛋白水平能提高大口黑鲈稚鱼的饲料利用效率,增加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沉积率和脂肪沉积率,进而获得最佳生长性能。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折线模型分析得出,大口黑鲈稚鱼对饲料蛋白水平的最适需求量为55.05%(干物质)。同时,适宜饲料蛋白水平还能提高大口黑鲈稚鱼的抗氧化能力,为其应对离水胁迫奠定基础。

关键词: 大口黑鲈稚鱼 生长性能 肠道结构 离水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乳酸菌接种发酵对牛肉黄豆复合酱品质的影响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乳酸菌接种发酵提升复合豆酱的品质,比较自然发酵、接种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rum,Lp)、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Pp)、乳酸菌复配菌(Lp-Pp,复配比1∶1)发酵后牛肉黄豆酱的理化性质和游离氨基酸与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结果表明,乳酸菌接种发酵导致牛肉黄豆酱的pH值、氨基酸态氮和总游离氨基含量下降,总酸含量和还原糖升高,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增加,其中Lp-Pp组含有最多种(16种)的酯类物质。通过相对气味活性值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得出,乳酸菌接种发酵改变了牛肉黄豆酱中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其中接种Lp-Pp发酵促进了辛酸乙酯、异戊醛、苯甲醛、苯乙醛的产生,有助于牛肉黄豆酱良好风味的形成。本研究为乳酸菌接种发酵生产高品质复合豆酱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复合豆酱 乳酸菌 接种 品质 关键风味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考虑变论域模糊转角补偿和网络时滞的智能车辆路径跟踪控制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智能车辆路径跟踪控制系统中,网络时滞会直接影响控制器的控制性能,降低车辆行驶稳定性。同时,智能车辆路径跟踪控制通常未考虑未来道路曲率和期望车速信息,导致控制精度较差。为提高智能车辆在路径跟踪时的稳定性和控制精度,针对存在网络时滞的智能车辆路径跟踪控制系统,设计了含有时滞控制的状态反馈控制器,并提出了基于变论域模糊控制的前馈转角补偿控制器设计方法。首先,运用Frenet坐标系原理完成了智能车辆运动学和三自由度动力学建模,同时针对系统存在的时变参数,采用T-S模糊方法进行模型线性化;其次,针对控制器输入端存在的网络传输时滞,设计了包含时滞控制的H状态反馈控制器;最后,为提高转向控制精度,以车速和道路曲率为输入,设计了变论域模糊控制进行前馈转角补偿。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控制方法,通过对传输时滞进行控制,并加入变论域前馈模糊转角补偿,能够提高车辆在时滞存在条件下的路径跟踪控制稳定性和控制精度,实现较好的路径跟随效果。

关键词: 车辆工程 路径跟踪控制 时滞 鲁棒控制 变论域 模糊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枯菌Ⅲ型效应蛋白调控植物免疫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通常从寄主植物根部侵染维管束系统,引发青枯病(Bacterial wilt),造成植物产生不可逆的萎蔫、死亡。青枯病是一种毁灭性土传细菌病害,目前已成为制约我国茄科作物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在青枯菌侵染寄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青枯菌利用T3SS向寄主细胞分泌大量Ⅲ型效应蛋白(Type Ⅲ effectors,T3Es)以干扰寄主的免疫反应。国内外学者致力于探索青枯菌如何通过识别寄主体内的靶标蛋白来干扰寄主细胞、调控寄主免疫功能。因此,对青枯菌T3Es靶向识别的植物蛋白进行鉴定有助于了解青枯菌T3Es的生物学功能、青枯菌的致病过程,同时也有助于挖掘寄主中青枯病抗性相关蛋白及其作用机制。尽管大多数T3Es功能仍然未知,但目前已报道的青枯菌T3Es可通过多种分子机制干扰植物先天免疫、诱导植物发生超敏反应、影响植物代谢和激素信号传导通路等来调节寄主抗青枯病能力。该文综述青枯菌T3Es的特征、功能鉴定方法及其参与调控青枯菌致病性及植物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青枯菌T3Es与寄主互作机制研究进行展望,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青枯菌的致病机理及寄主免疫系统的应答机理,为青枯菌诱导寄主抗性机制的解析及青枯病的防治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 青枯菌 青枯病 Ⅲ型分泌系统 效应蛋白 靶标蛋白 致病性 免疫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添加剂对好氧堆肥中氮素转化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好氧堆肥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手段,氮素的流失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降低了堆肥产品质量,化学添加剂和生物菌剂是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技术手段。本研究旨在探讨猪粪、蘑菇渣和过磷酸钙通过添加自研复合菌剂和改性生物炭进行好氧堆肥过程中氮素封存的效果及其机制。试验共设置3组处理:T1:猪粪+蘑菇渣+过磷酸钙,T2:猪粪+蘑菇渣+过磷酸钙+0.5%自研复合菌剂,T3:猪粪+蘑菇渣+过磷酸钙+0.5%自研复合菌剂+8%改性生物炭。结果表明:堆肥24 d结束后,3组处理的相关指标均满足有机肥腐熟标准。与T1相比,T2氨气排放量减少31.0%,有机质增加1.36%;T3氨气排放量减少56.0%,有机质增加5.34%。在微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T2和T3的群落丰度均高于T1,且增加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及大洋芽孢杆菌属(Oceanicbacillus)等丰度,其中大洋芽孢杆菌属具有较强的固氮作用。0.5%自研复合菌剂与8.0%改性生物炭联用在促进堆肥腐熟、减少氨气挥发、提高保氮能力和改善有机肥品质等方面效果最佳。

关键词: 好氧堆肥 氮素转化 自研复合菌剂 改性生物炭 氮素封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石榴果斑病新病原的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为明确引起番石榴果斑病病原菌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防治,利用组织分离法对具有典型病症的番石榴叶片和果实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并采用系统发育学分析和形态特征观察对纯化后的菌株进行鉴定,结合柯赫氏法则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引起番石榴果斑病的病原菌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化学杀菌剂对小孢拟盘多毛孢Guava A、Guava B和Guava C的室内生物活性,结果表明,450g/L咪鲜胺EW对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0019 μg/mL;其次为60%唑醚·代森联WG、75%肟菌·戊唑醇WG、325 g/L苯甲·嘧菌酯SC,EC50分别为0.1479、0.1697、0.1739 μg/mL.研究结果可为田间防治番石榴果斑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 番石榴 叶斑病 果斑病 小孢拟盘多毛孢 杀菌剂 室内生物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省农业绿色发展潜力影响因素及空间格局演变

生态环境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面向广东以新质生产力支撑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为下一阶段新质生产力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寻找一条可行的实施路径,采用专家咨询法评估了广东省30年来(1990-2020)农业生产水平、资源环境保障度以及农业绿色发展潜力,建立了农业绿色发展潜力解释模型并探讨了其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1990-2020年,广东省农业生产水平综合评分提升15%,但80%的城市农业资源保障度有所下降,2020年,农业绿色发展潜力较高的深圳、东莞和江门3个城市为全省贡献了大部分“盈余”。对农业绿色发展潜力的影响上,农业资源使用效率>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供给能力>农业资源保障度>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农业生产效率,且6个指标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从空间格局看,广东农业生产水平呈现从珠三角沿海向周边递增的梯度变化;农业资源环境保障度则呈高、低保障度城市分别局部集中、中等保障度城市东西向大范围连片格局。全省农业绿色发展低潜力区从1990年的区域性分布转变为2020年的范围性分布。对于人口压力和资源约束“双高”的城市,亟需从依靠消耗资源向创造资源转变;对于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强的城市,则需将农业绿色发展潜力转化为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基于以上分析,为了满足广东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建议从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健全重点领域政策法规、加快绿色生产科技创新以及建立健全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等4个方面,着力提升农业绿色生产水平与资源利用效率,以新质生产力推进广东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关键词: 农业生产 资源环境 发展潜力 聚类分析 时空格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覆土种植杏鲍菇营养评价与效益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以工厂化种植杏鲍菇为对照,检测覆土种植不同采收期杏鲍菇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等营养成分和种植前后土壤养分含量,根据覆土种植投入产出计算效益,探讨冬闲田杏鲍菇覆土种植-菌渣还田-粮食/水果/蔬菜轮作种植模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覆土种植杏鲍菇鲜品子实体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等含量均高于工厂化种植,采收期对覆土种植杏鲍菇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大,成熟初期含量最高,达4.19 g/100 g,是成熟期的1.3倍、孢子释放期的1.6倍、工厂化种植的1.9倍。覆土种植杏鲍菇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工厂化种植,E/T值接近FAO/WHO提出的优质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值。菌渣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16%,杏鲍菇从覆土到采收完毕共34 d,生物转化率可达136%,投入产出比达1:1.8。冬闲田覆土种植杏鲍菇子实体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经济效益好,菌渣还田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适合在南方水稻主产区、荔枝等果园的林下冬春季推广应用。

关键词: 杏鲍菇 冬闲田 营养成分 经济效益 轮作 覆土种植 轮作种植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