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龙眼间歇热泵干燥特性及干燥过程品质变化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充分解析龙眼在实际干制生产过程中不同干燥阶段水分状态和品质变化,明确龙眼间歇干燥过程关键阶段,本文探讨了龙眼间歇热泵干燥和回软阶段水分分布状态及迁移规律、色泽、5-HMF、主要活性功能物质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龙眼水分在干燥阶段快速下降,在回软阶段缓慢下降,经干燥阶段2后龙眼果肉中自由水消失,转变成不易流动水;随着干燥的进行,果肉色泽、褐变度及5-HMF呈阶梯式上升,色泽在干燥阶段3变化最为显著,5-HMF含量在干燥阶段1显著增加到55.40μg/g DW;而总酚、总黄酮、总游离氨基酸则呈阶梯式下降,其在干燥阶段3后显著减少至鲜样的35.23%、41.05%和42.13%,且总游离氨基酸降解主要发生在干燥阶段1和3;抗氧化分析表明,龙眼干燥过程抗氧化能力的下降最主要发生在干燥阶段2,与总酚含量的变化一致。综合分析,龙眼间歇热泵干燥阶段1和干燥阶段3是影响龙眼干燥过程品质变化的关键阶段。
关键词: 龙眼 间歇热泵干燥 水分状态 游离氨基酸 抗氧化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菠萝新品种'粤绿煌'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粤绿煌’菠萝是从‘无刺卡因’菠萝中选出的变异株。株型较大,叶片较开张,叶缘无刺。花黄色,蕾及未成熟果皮均为绿色;成熟时果皮黄色,圆筒形,果眼浅;果肉黄色,清甜多汁。经过多年、多点试种品比,综合性状表现较好,丰产稳产,平均产量54 675 kg·hm-2。适宜在中国广东、广西等菠萝适栽区种植。适合于鲜食与加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石榴新品种潮红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潮红番石榴是通过实生单株选育,经连续多年多代嫁接,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新品种。其果实品质优良,商品性佳,平均单果质量116.2 g,大小均匀;果实卵圆形,果形指数1.18;果皮有光泽黄白色,种子少而且集中处于果肉与果心交界处;果肉红色,嫩滑,香气浓郁;二造果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10.8%,总糖含量7.5 g·100 g-1,维生素C含量285 mg·100 g-1,可滴定酸含量5.04 g·kg-1,可食率达99.6%。该品种果实生长期随季节的差异而不同,夏季需90~100 d,冬季需110~130 d,在潮州种植区现蕾期在4月上旬,始花期在4月下旬,盛花期主要集中在5月(正造花)和8月下旬(翻花),花期约14 d。潮红番石榴的生长势强,果实商品性好,香气浓郁,栽培管理容易,具有优质、稳产、适应性强等特点,是值得大力提倡栽培的优良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蛋氨酸构型和添加水平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肉品质和血浆蛋氨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构型和不同水平蛋氨酸对中速型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肉品质和血浆蛋氨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确定中速型黄羽肉鸡蛋氨酸需要量以及L-蛋氨酸相对于DL-蛋氨酸的相对生物学效价。试验分为2个独立的饲养试验,分别选用31和61日龄健康且发育良好的科朗麻黄母鸡各1 584只,随机分为11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鸡。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对照组,2种构型共用)、0.04%、0.08%、0.12%、0.16%和0.20%L-蛋氨酸或DL-蛋氨酸的饲粮。试验期共计5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蛋氨酸显著提高黄羽肉鸡31~60日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P <0.05),并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且L-蛋氨酸的效果优于DL-蛋氨酸(P<0.05);饲粮添加蛋氨酸对61~80日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L-蛋氨酸显著提高60日龄黄羽肉鸡胸肌率(P<0.05),饲粮添加DL-蛋氨酸有提高60日龄胸肌率的趋势(P=0.06);饲粮添加蛋氨酸对80日龄胴体品质无显著影响(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DL-蛋氨酸和L-蛋氨酸均显著降低80日龄黄羽肉鸡胸肌剪切力(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DL-蛋氨酸和L-蛋氨酸均显著降低80日龄黄羽肉鸡血浆甜菜碱-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BHMT)活性(P<0.05)。与DL-蛋氨酸相比,饲粮添加L-蛋氨酸显著提高60日龄黄羽肉鸡血浆BHMT活性(P<0.05),显著降低血浆甲硫氨酸腺苷转移酶活性(P<0.05);饲粮添加L-蛋氨酸显著提高80日龄血浆胱硫醚-β-合成酶活性(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以平均日增重为评价指标,根据二次曲线回归分析得出,中速型黄羽肉鸡31~60日龄饲粮DL-蛋氨酸和L-蛋氨酸最适添加水平分别为0.16%和0.20%,相应饲粮蛋氨酸需要量分别为0.42%和0.46%;61~80日龄饲粮蛋氨酸需要量不高于0.23%。以平均日增重为评价指标,根据非线性曲线拟合得出,中速型黄羽肉鸡31~60日龄阶段L-蛋氨酸相对于DL-蛋氨酸的相对生物学效价为154.1%。
关键词: 黄羽肉鸡 DL-蛋氨酸 L-蛋氨酸 生长性能 相对生物学效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鹦鹉蛔虫的鉴定及其线粒体基因组的分析
《中国兽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通过形态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来自广东地区的折衷鹦鹉和大绯胸鹦鹉肠道内蛔虫,并使用PCR技术扩增鹦鹉蛔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同时基于其线粒体基因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在本次鉴定中发现的鹦鹉蛔虫为Ascaridia nymphii,其线粒体基因组包括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以及2个非编码区。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本研究鉴定到的A.nymphii与先前报道的Ascaridia sp.位于同一进化分支,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并与鸽蛔虫和鸡蛔虫构成一个独立的禽蛔虫支系。这一研究为鹦鹉蛔虫的分类、分子流行病学和种群遗传进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ITS Sanger测序的香蕉杂交和自交后代的鉴定
《生物技术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核糖体内部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为分子标记,鉴定新创制的杂交和自交香蕉子代,为香蕉育种和遗传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提取亲本及其疑似后代的DNA,PCR扩增和Sanger测序,利用软件“DNAMAN”和“SnapGene”进行序列比对,分析ITS的多态性,从而确定杂交和自交后代。当疑似子代植株的ITS序列与亲本相比,在一个或多个碱基位点上显示出差异时,该植株被归类为阳性植株;反之,若未发现此类差异,则判定其为假阳性植株。【结果】以‘广粉1号’栽培蕉和‘天野BB1号’野生蕉、‘粉杂1号’栽培蕉自交以及‘尖苞片蕉1号’和‘尖苞片蕉2号’共3个组合的疑似后代为材料,通过性状观察,发现只有部分子代植株与亲本存在某些差异,无法准确判断杂交和自交是否成功;而利用前期建立的香蕉ITS Sanger测序法,发现其与亲本的ITS存在显著差异并有一定联系,说明这些材料都是阳性植株。【结论】‘广粉1号’和‘天野BB1号’‘粉杂1号’自交以及‘尖苞片蕉1号’和‘尖苞片蕉2号’的疑似后代均为阳性植株。ITS Sanger测序法可用于香蕉杂交和自交后代的鉴定。ITS Sanger测序法对相同杂交或自交组合产生的不同子代也有一定的基因分型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不同生育期多旋翼植保无人机防治草地贪夜蛾施药参数优化
《广东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比较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在玉米不同生育期施药参数对作业质量和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防治效果的影响,筛选最佳施药参数,为草地贪夜蛾精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大疆T20 型六旋翼植保无人机为对象,分别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和抽穗期对作业高度、作业速度和喷头型号进行沉积分布优选试验以及调查药后 7 d玉米上草地贪夜蛾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结果]玉米大喇叭口期:当无人机飞行速度为 4 m/s、高度为 2.5 m、喷头型号为 SX110015VS时,雾滴归一化平均沉积量最高为 0.45 μL/cm2;当无人机飞行速度为 4 m/s、高度为 1.5 m、喷头型号为SX110015VS时,雾滴密度和覆盖率平均值均最高、分别为 44.92 个/cm2 和9.31%.玉米抽穗期:当无人机飞行速度为 4 m/s、高度为 2.5 m,喷头型号为SX110015VS时,雾滴归一化平均沉积量、雾滴密度和覆盖率平均值均最高,分别为 0.50 μL/cm2、82.92 个/cm2 和 7.67%.[结论]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和抽穗期施药参数选择时需结合田间实际病虫害发生情况,当无人机飞行速度为 4 m/s、飞行高度为 2.5 m,喷头型号为 SX110015VS时,雾滴沉积量均最高,且施药后 7 d对草地贪夜蛾的校正防效均在 85%以上.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植保无人机 生育期 施药参数 雾滴沉积分布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合成纳米硒特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乳酸菌具有还原亚硒酸钠为纳米硒的能力。为了采用更加环境友好的方式获得纳米硒颗粒,本研究首先探索了培养基中加硒浓度、加硒时间,以及培养时长对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合成纳米硒的影响,随后对所产的纳米硒颗粒的粒径、zeta电位及抑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硒含量为0~600μg/mL时,硒浓度越高,转化得到的纳米硒越多;当培养基中硒浓度高于600μg/mL时,发酵液中的纳米硒含量反而减少。在嗜酸乳杆菌生长的对数中前期,即第6 h时添加亚硒酸钠,更有利于纳米硒的合成。而培养至32 h后,纳米硒几乎不再继续合成。通过扫描电镜及粒径和电位仪分析发现,嗜酸乳杆菌所产的纳米硒颗粒呈球形,且超声破碎有助于其释放;纳米硒颗粒带负电荷,电位绝对值为40~50 mV,粒径大小较多分布于170~210 nm,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还原亚硒酸钠所产的纳米硒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综上,嗜酸乳杆菌可以将亚硒酸钠还原合成纳米硒,且所产的纳米硒颗粒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
关键词: 嗜酸乳杆菌 亚硒酸钠 纳米硒(SeNPs) 加硒浓度 加硒时间 培养时长 抑菌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31~60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养分表观代谢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精氨酸水平对31~60日龄中速型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血浆生化指标、肠道形态和养分表观代谢率等的影响,以确定其精氨酸需要量。试验选用1 200羽31日龄中速型黄羽肉鸡母鸡,根据体重一致的原则随机分为6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鸡。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05%、0.10%、0.15%、0.20%、0.25%L-精氨酸的饲粮,即各组饲粮精氨酸水平分别为0.85%、0.90%、0.95%、1.00%、1.05%和1.10%。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1)0.85%和1.05%精氨酸组黄羽肉鸡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1.00%精氨酸组(P<0.05);1.05%精氨酸组平均日增重最高,显著高于0.85%和1.00%精氨酸组(P<0.05)。与基础饲粮相比,饲粮中添加精氨酸显著降低黄羽肉鸡料重比(P<0.05),且料重比随饲粮精氨酸水平的提高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2)饲粮精氨酸水平显著影响黄羽肉鸡屠宰率、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P<0.05),但对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3)饲粮精氨酸水平显著影响黄羽肉鸡血浆一氧化氮(NO)含量(P<0.05),对血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其中,0.90%、0.95%、1.00%和1.05%精氨酸组血浆NO含量显著高于1.10%精氨酸组(P<0.05)。4)饲粮精氨酸水平对黄羽肉鸡消化器官指数和养分表观代谢率无显著影响(P>0.05)。5) 0.95%精氨酸组黄羽肉鸡空肠绒毛高度最高,显著高于0.85%、0.90%、1.05%和1.10%精氨酸组(P<0.05),且空肠绒毛高度随饲粮精氨酸水平的提高呈二次变化(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精氨酸可以提高黄羽肉鸡生长性能,改善肠道形态。以料重比为评定指标,通过单斜率折线分析得出,31~60日龄中速型黄羽肉鸡母鸡饲粮适宜精氨酸水平为0.96%,每日精氨酸需要量为0.962 g/d,饲粮标准回肠可消化(SID)精氨酸水平分别为0.86%,每日SID精氨酸需要量为0.861 g/d。
关键词: 黄羽肉鸡 精氨酸 标准回肠可消化 生长性能 需要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