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半开放式龙眼设施大棚环境因子的变化分析——以福建省宁德市2016年初冷空气活跃期为例
《中国南方果树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福建省福安市坂中乡半开放式日光温室龙眼大棚为试验点,对2016年1—3月大棚内外气温、相对湿度、地温及棚外降雨量的变化进行观测,分析环境因子变化规律及冻害对树体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大棚气温与露地气温总体无显著性差异,两者均具有单峰曲线形式的日变化特征,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最高值出现在1月的13:00左右和2、3月的14:00左右。大棚地温较露地高1.95℃,差异呈极显著,两者地温日内变化均呈单峰曲线,最低值出现在8:00左右,最高值出现在15:00—17:00,大棚最高值出现时间较露地提前约1h。大棚相对湿度较露地高1.35个百分点,差异呈极显著,大棚和露地的相对湿度日内变化均呈双峰单谷型,与气温的日内变化趋势相反。3个月总降雨量为411.0mm,降雨量与相对湿度和气温呈极显著相关,气温与地温和相对湿度呈极显著相关。1月24—26日极端低温期间,大棚内发生两次持续12h左右的0℃以下低温(气温最低值-4.93℃),造成龙眼植株主干或一级分枝以上部位受冻干枯,春后萌芽大多发生在近地面的主干部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秋葵花和果荚转录组测序及类黄酮代谢差异表达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构建黄秋葵花和果荚转录组文库,并利用测序评估、差异基因功能注释等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分别获得黄秋葵花和果荚有效数据7.12Gb和8.14Gb,碱基百分比(Q30)均达到91.0%以上。(2)获得差异表达基因(DEGs)1 336个,其中上调基因319个,下调基因1 017个。(3)获得功能注释的基因有1 131个,GO将455注释基因归成41个功能小类,主要涉及代谢过程、催化活性、单一生物过程和细胞过程等过程;KOG注释了472个DEGs,涉及23个功能分类,其中与次生代谢直接相关过程O和Q类别获得111个注释结果;KEGG将372个DEGs注释到80条代谢通路中,获得F3H、F3′5′H、DFR、ANR、ANS、GT、LAR共10个关键差异基因,其中F3H、DFR在黄秋葵花中表现上调效应,F3′5′H、ANR、LAR在黄秋葵果荚中表现显著上调效应,ANS、GT则分别在花和果荚中均有上调或下调效应。(4)实时定量PCR分析显示,其中7个差异表达基因得到的相对表达量与转录组表达谱分析趋势完全一致。(5)类黄酮代谢途径分析表明,黄秋葵花通过F3H、DFR、ANS、GT途径将NAR催化为生成花青素苷;果荚则将NAR通过F3′5′H将催化为DHM,后在FLS催化下生成黄酮醇类物质等;部分NAR在F3H、DFR催化下,生成无色飞燕草素苷元,再分别在ANS、LAR作用下,进入花青素苷元和原花青素合成途径。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黄秋葵转录组信息,为黄秋葵类黄酮物质纯化和功能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龙眼胚性愈伤组织DlHOS1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RT-PCR和RACE-PCR技术对植物抗寒重要调控因子HOS1(DlHOS1)进行克隆,并进行密码子使用偏爱性、生物信息学和低温胁迫下表达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DlHOS1基因序列全长3 577 bp,包含ORF 3 000 bp,编码999个氨基酸,5’UTR和3’UTR分别162 bp和415 bp(GenBank登录号:KY990404);密码子使用偏爱性分析表明,DlHOS1密码子的选择偏爱性较弱,偏爱以A/T结尾;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DlHOS1编码的蛋白属于不稳定的疏水性跨膜蛋白,不含信号肽,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二级结构富含α螺旋,与柑橘的亲缘关系较近;qPCR结果发现,DlHOS1能够响应低温胁迫诱导,总体上低温下其表达水平上升。研究结果认为,DlHOS1参与龙眼抗寒和低温胁迫过程。
关键词: 龙眼 DlHOS1 基因克隆 密码子使用偏爱性 q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风味果糕加工工艺研究
《食品工业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高香蕉资源的利用率,促进香蕉产业可持续发展,以香蕉为原料,研究香蕉风味果糕加工过程中护色、打浆、烘制等工艺参数,优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香蕉去皮后浸泡于0.5%柠檬酸中10 min,热烫5 min后打浆加0.1%异抗坏血酸的护色效果最好。确定打浆比例为香蕉和水质量比1︰2,复合凝胶剂为卡拉胶、黄原胶和魔芋胶复配(质量比2︰1︰2)。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产品的最优配方为:香蕉果浆50%,复合凝胶剂2.0%,糖浆(蔗糖︰高麦芽糖浆=1︰1,g/g)15%,柠檬酸0.15%。产品经55℃烘制4 h,再以45℃烘制10~12 h后,组织均匀,无硬皮,酸甜可口,口感光滑细腻,咀嚼性好,具有香蕉特有的风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栽培堇叶碎米荠生物学特征及其营养成分比较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 2018
摘要:目的:对人工驯化栽培的堇叶碎米荠进行生物学观察和营养成分分析,为蔬菜类新食品原料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形态分类学和扫描电镜观察,描述和鉴定栽培植物;分析比较、大棚和露地补(富)硒栽培样品的营养成分。结果:栽培植物为堇叶碎米荠(Cardamine violifolia O.E.Schuiz),其花粉粒为橄榄球状,大小为13.48~16.72μm×33.45~36.77μm;干品中水分、还原糖、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分别为7.10%~7.44%、3.7%~5.55%和8.0%~15.7%,含有较低的粗脂肪(0.82%~1.9%)、较高的蛋白质(17.0%~21.5%),氨基酸总量可达13.38%~14.07%,并含有丰富的钙、磷、铁、镁和锌等人体必需等常量和微量元素;正常补硒栽培硒含量为78.9~129μg/100 g,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结论:堇叶碎米荠的食用部位为抽苔期的嫩茎叶,可制成干品粉末后筛分去掉粗纤维可作为补硒的食品新原料。
关键词: 堇叶碎米荠 形态分类 栽培植株 营养成分 新食品原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孢蘑菇产、质量性状相关分子标记的初步研究
《福建农业科技 》 2018
摘要:对206个收集自世界各地的双孢蘑菇栽培菌株的总DNA进行大规模的SRAP、ISSR和RAPD分析,共获得15条SRAP、3条ISSR和2条RAPD特异性标记条带。利用这20个标记条带对206个菌株中的具有代表性的3种不同农艺性状的131个菌株进行统计和分析,获得标记和相关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试验共筛选到5个与双孢蘑菇质量性状明显相关的标记SRAP1-5_(1000)、SRAP2-3_(200)、SRAP5-9_(650)、SRAP5-10_(400)、ISSR809_(2100);3个与双孢蘑菇产量性状明显相关的标记SRAP2-3_(400)、SRAP2-4_(1200)、SRAP2-3_(1800)。研究获得的分子标记经下一步的验证,有望作为双孢蘑菇的杂交育种过程中高产、优质菌株筛选预测的特异性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科技投入产出动态关系及趋势预测
《科技和产业 》 2018
摘要:采用2011—2015年科技投入产出相关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和L-Q灰色预测模型,对38家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8项科技投入产出进行关联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该类科研院所科技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较强相关关系,增加科技投入能有效提高科技产出水平;目前不同科技投入对不同产出影响不同,但在未来5年,科技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将成为决定科研院所科技产出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继续加大科技经费物质投入同时,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及优化人才结构,从而提升科技投入产出效率。
关键词: 科技投入产出 灰色关联分析 L-Q灰色预测模型 公益类科研院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变异猪流行性腹泻病毒M和N融合双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表达产物免疫原性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构建变异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的M和N双基因融合质粒,并分析表达蛋白免疫原性。通过扩增变异PEDV FJFQ2014毒株(GenBank登陆号KJ646580)的M基因和N基因,将M基因克隆至pEASY-Blunt E2(pE2)表达载体,构建出pE2-M质粒。利用同源重组原理,采用无缝拼接试剂盒将N基因克隆至E2-M片段,转化到Trans 1-T1感受态细胞中,构建出pE2-M-N融合双基因质粒并转化Transetta(DE3),表达出相应的融合蛋白,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验证蛋白的表达情况。将纯化的M-N融合蛋白皮下接种BLAB/c小鼠,通过ELISA方法检测融合蛋白的免疫原性。结果表明:扩增出M和N基因,成功构建了pE2-M质粒,并将E2-M基因与N基因进行有效连接,构建出pE2-M-N融合双基因质粒,表达出了具有免疫原性的M-N融合蛋白,该蛋白能够诱导小鼠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变异PEDV的pE2-M-N双基因融合质粒的构建,为进一步开展变异PEDV的诊断技术和免疫学等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EDV M基因 N基因 双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