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将城市社区纳入挂钩帮扶体系
《福建农业 》 2017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自上世纪80年代推动山海协作,到如今的挂钩帮扶、精准扶贫,我省一直在探索农村扶贫的长效机制和发展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多年的实践中,农产品的销路和价格一直是影响扶贫成效的重要因素。将城市社区纳入挂钩帮扶体系,可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提升扶贫成效。


无土栽培番茄营养品质及安全品质分析与评价
《福建农业科技 》 2017
摘要:对54个国内外番茄品种(系)进行无土栽培,对其营养成分及不良品质进行测定与分析,并采用优良品质与不良品质的综合指标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无土栽培的番茄,其主要营养成分平均值分别为抗坏血酸369.60 mg/kg、番茄红素54.92 mg/kg、可溶性固形物4.27%、总糖4.66%、总酸0.48%,基本处于前人研究的上限或高于上限;硝酸盐含量30.15mg/kg、亚硝酸盐含量1.08μg/g,均明显低于国家无公害蔬菜安全标准值,其中T2014-6综合评价得分最高。


“互联网+”时代档案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对策
《福建农业科技 》 2017
摘要:"互联网+"时代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从档案资源体系、档案利用体系、档案安全体系等现代档案管理体系的构建,提出:加强组织领导,科学制定规划;建立健全制度,实施规范管理;开展教育培训,注重人才培养;促进开发合作,打造共享平台;加大投入力度,保障信息安全等发展对策。


水稻抗性基因Pi对福建省稻瘟病菌优势菌群的抗性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和布局是实现水稻抗瘟持久化的关键因子之一。为明确水稻24个抗性基因在福建省的抗病性及其应用前景,【方法】首先分别采用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和CO39近等基因系来鉴定2012-2015年间从福建省各稻区种植的普感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上采集的347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生理小种类型和致病型,再测定24个抗性基因对福建省稻瘟病菌的抗性。【结果】根据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对菌株的抗感反应,可将供试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划分为6个群36个生理小种,其中ZA、ZB和ZC为主要种群,ZC15、ZD7和ZB15为优势生理小种。根据CO39近等基因系的接种结果,将供试稻瘟病菌划分为17个致病类型,其中I34.1为优势致病型。供试的24个抗性基因对347株福建省稻瘟病菌菌株的抗性频率不同,抗谱为9.80%~89.91%。其中,Pi-k~m、Pi-7(t)、Pi-9(t)、Pi-k~p、Pi-k、Pi-k~h、Pi-z~5和Pi-ta(1)等8个抗性基因的抗病性较强,抗谱均高于70.00%。【结论】说明这8个抗性基因在福建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育种时可以考虑联合利用这些抗性基因。同时,实验结果表明,这8个抗性基因对主要生理小种的抗谱和主要致病型的抗谱均值高于69.00%,与其对所有测试菌株的抗谱吻合。说明利用稻瘟病菌的优势种群或优势致病型来鉴定水稻品种的抗病性是可靠的。


基于果汁固定化乳酸发酵的甘蔗纤维吸附式载体特性研究
《中国食品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甘蔗纤维载体固定化发酵的物理参数、富菌能力及其发酵稳定性,为果汁乳酸发酵产业化提供新技术。方法:以植物乳杆菌R~23为发酵剂,以富集菌量及产酸能力为指标,对比分析甘蔗纤维、玉米芯、多孔陶珠和软质陶珠4种吸附式载体特性,研究甘蔗纤维形状、装填密度等物理参数对吸附式载体发酵特性的影响,评价多批次乳酸发酵的稳定性。结果与结论:甘蔗纤维是优质的乳酸菌吸附式载体,其最佳物理形状为(1.5~2.0)cm×(0.5~1.0)cm×(0.3~0.5)cm的短细条状,载体密度与产酸及富菌能力呈正相关,最佳使用密度为(104±1)g/L。甘蔗纤维具有理想的发酵稳定性,第1批次发酵为菌量富集期,第2批次及以后为发酵稳定期,菌量维持在3.0×1011cfu/g左右,感官分数46~49分,产酸曲线吻合度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