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967条记录
极早熟糯玉米新品种克粘1号的选育及应用

玉米科学 2003 CSCD

摘要:糯玉米起源于中国。目前我国推广的糯玉米品种较多,但克粘1号新品种是我国目前生产上已知推广应用的最早熟糯玉米单交种和玉米单交种,比冀承单3号早熟10天,具有极为特殊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糯玉米 杂交种 极早熟 选育 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Ⅳ.重迎茬大豆的土壤养分与养分吸收

大豆科学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续 8年在黑龙江省 5个生态区 9个 9区固定轮作场圃综合试验 ,试验区专项研究 ,框区、盆栽试验 ,实验室分析 ,以及大量的大面积生产调查 ,发现大豆重迎茬种植 ,根际土壤养分虽然在理论计算时 ,会出现氮素营养亏缺 ,但是生产实际中 ,由于施肥的缘故 ,大豆重迎茬并没有造成养分的明显偏耗 ,不仅氮磷钾三元素如此 ,硼、钼、锰、锌等微量元素也是不同轮作方式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在不施肥的盆栽条件下 ,大豆以及玉米、小麦重茬种植都比正茬轮作多消耗了土壤中的主要营养元素 ,其中重茬大豆对全磷和速效钾的消耗高于重茬玉米、重茬小麦 ;大豆重迎茬种植 ,植株对营养的吸收能力发生了变化 ,对于大多数营养元素、特别是对于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能力下降 ,但是 ,对于钙、镁、铁等微量元素的吸收量增加 ;增施钾肥能显著地提高重迎茬大豆的产量。这一切都说明根际土壤养分的变化以及根对养分吸收能力减弱对重迎茬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一定的影响 ,但并不是大豆重迎茬减产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大豆 重迎茬 土壤养分 吸收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巴西大豆的科研与生产服务体系

大豆科学 2003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豆渣膳食纤维制备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英文)

大豆科学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新鲜豆渣为原料 ,通过L9(34 )正交实验设计方法 ,就影响膳食纤维含量的碱浓度、温度、时间和酶用量四项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确立了制备豆渣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利用本工艺 ,湿豆渣经浸泡、碱处理、酶解、干燥和超微粉碎等程序 ,即得到豆渣膳食纤维 ,工艺产率为 85 % ,产品纤维素含量是 80 % ,本文还以豆渣膳食纤维为原料研制出大豆纤维系列食品。

关键词: 膳食纤维 豆渣 酶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夏大豆种质在春大豆育种中的应用

作物杂志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夏大豆种质晋 72 0 3 - 3通过梯级杂交 ,育成春大豆合丰 44。该品种集双亲之优点抗病、优质、高产 ,即抗大豆病毒病SMV1号菌株 ,中抗灰斑病 ,比对照品种增产 1 5 .5 %。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东部地区种植

关键词: 夏大豆 春大豆 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多抗大粒绿豆新品种绿丰5号及其栽培技术

吉林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绿豆新品种绿丰5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嫩江农科所,以绿丰1号为母本,品系绿选18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丰产稳产,抗旱、抗病性强,百粒重6.5g,含粗蛋白质29.01%,淀粉48.00%。绿丰5号属高蛋白质绿豆新品种。

关键词: 绿豆 绿丰5号 高产 多抗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黑河19的选育

作物杂志 2003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白菜不同品种酸渍适应性评价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CSCD

摘要:采用同一种工艺 ,对 18份不同生态型的大白菜品种进行酸渍对比试验 ,对酸渍成品的感官品质、安全品质和营养品质进行分析测定 ,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统计分析酸渍成品的综合品质 ,根据综合评判结果筛选出适于酸渍的大白菜品种 4份 (小杂 6 1、东农 90 1、二牛心、哈白二号 ) ,并对其植物学性状进行评价

关键词: 大白菜 品种 酸渍 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W-HE包衣剂在大豆上的应用效果

吉林农业科学 2003 CSCD

摘要:W-HE包衣剂是在原生物表面活化剂(1992年从俄罗斯引进)基础上,结合当前农业生产的特点,综合生物表面活化剂对农作物的作用机理而科学配制的新型制剂。经3年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剂对大豆根腐病和根蛇潜蝇及孢囊线虫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能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增产幅度达11.3%~13.0%。

关键词: 大豆 包衣剂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感染SMV_3后多酚类物质的变化分析

大豆科学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对SMV3抗性不同的四个大豆品种 (系 )为材料 ,分析其感染SMV后各生育阶段的总多酚和总黄酮的含量及变化。结果表明 :抗感病品种未接种健株中总黄酮、总多酚含量 ,抗病品种明显高于感病品种 ,接种SMV3后总黄酮、总多酚含量抗病品种变化不大 ,感病品种两指标含量明显提高 ,二者动态变化也明显不同。抗感病品种类黄酮配基组成相同 ,接种SMV3后 ,感病品种增加了P3配基 ,部分缺少了P4 配基。大豆中总黄酮、总多酚的动态变化及黄酮配基的组成与增减均可作为鉴定抗感病品种的生化指标。

关键词: 大豆花叶病毒 成株抗性 总多酚 总黄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