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DPSV法快速测定茶叶中Pb的SPCE传感器的研究
《传感器与微系统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出一种食品(茶)中Pb的快速检测新技术,研究以丝网印刷碳电极为支持电极,选用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和电极同位镀汞膜法,以多种绿茶作为固体有机物食物代表的检测对象,进行痕量Pb的快速检测研究。优化同位镀汞膜浓度、时间、最佳底液、沉积电位等6项最佳条件参数。在优化条件下,溶出峰电流与Pb浓度在10~300μ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208μg/L。茶样检测结果其标准偏差小于8%,回收率达到85.2%~109.3%。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出的丝网印刷传感器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茶叶中的Pb离子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经济等优点,所用丝网印刷传感器可实现一次性使用和批量生产。
关键词: 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 丝网印刷碳电极 同位镀汞 快速检测Pb 茶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昆虫内共生菌在昆虫防御中的作用
《昆虫知识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共生菌在昆虫体内的生长、繁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营养功能、解毒作用、调控生殖及与寄主适应性等等。近些年,一些学者提出了共生菌在寄主抵御天敌等逆境的胁迫时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在寄主防御中的作用可分为3类:(1)昆虫体内共生菌能产生具有抗真菌作用的代谢物,能够抵御病原真菌的入侵,提高寄主的适应性。(2)昆虫抵御寄生蜂的作用与其体内的共生细菌密切相关。(3)共生菌也能产生有毒物质保护寄主免于被捕食。昆虫共生菌在寄主防御中的作用机制除了产生抗菌物质和聚酮类等有毒物质外,还可能通过与水平传播的寄生物(horizontal transmission parasites,HTPs)竞争寄主资源来直接保护寄主。对共生菌的作用的深入研究将有可能进一步明确其功能,并加以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褐飞虱抗药性研究现状
《昆虫知识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是其近年来暴发频繁的重要原因。文章综述国内外关于褐飞虱抗药性的研究成果,包括褐飞虱抗性测定方法、抗药性的发展、交互抗性、抗性遗传、抗性机理及抗性治理等。田间褐飞虱种群对新烟碱类药剂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对吡虫啉产生高水平到极高水平抗性,对氯噻啉和噻虫嗪分别产生中等水平和低水平的抗药性,对呋虫胺和烯啶虫胺仍然处于敏感性阶段。此外,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昆虫生长调节剂)产生低水平到中等水平抗性。长期大面积使用化学药剂是褐飞虱产生抗药性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褐飞虱的抗性治理,以延缓其抗药性进一步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兰离体根状茎生长和分化的研究
《核农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优化春兰离体培养条件,以春兰(Cymbidiumgoeringii)芽诱导的离体根状茎为试材,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NAA和BA以及有机添加物马铃薯匀浆、番茄匀浆、香蕉泥、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对根状茎生长和新芽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根状茎诱导丛生芽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0.1mg/L BA+0.5mg/L NAA+1.5g/L AC(活性炭);根状茎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0.1mg/L BA+5.0mg/L NAA+1.5g/LAC;除香蕉泥外,其他有机添加物对根状茎生长和增殖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以蛋白胨的效果最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ace法扩增4株鸭肝炎病毒3′末端序列及其克隆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3′RACE方法扩增并克隆了4株鸭肝炎病毒(DHV)(ZYM株、Z05株、Z07株和Z10株)的基因组的3′末端真实序列,包括部分非结构蛋白(3D)基因以及紧接着3D基因下游的3′端非编码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和poly(A)尾巴。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的特异性片段长度为597 nt(不包括polyA尾巴)。各毒株3′UTR均为315 nt,位于终止密码子TGA之后,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各毒株间的同源性较高;4株DHV 3′末端核苷酸序列(不包括polyA尾巴)之间的同源性为96.3%~100%,而与参考毒株之间的同源性为93.5%~99.7%。在系统发生进化树上,各毒株亲缘关系较近。
关键词: 3′RACE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 序列比对分析 3′端非编码区 Poly(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差示扫描量热技术(DSC)在肉类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DSC的工作原理及其在肌肉蛋白质热稳定性、压力稳定性、凝胶特性和持水性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并对DSC在肉类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体内水杨酸分析方法的探讨及其应用
《生态毒理学报 》 2009 CSCD
摘要:准确测定植物中水杨酸的含量是深入研究其重要作用和抗病机理的必要前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植物中内源水杨酸进行了分析,比较了紫外检测器和荧光检测器不同的检测结果,发现荧光监测器灵敏度更高,是紫外检测器的15倍.论文同时比较了使水杨酸与其他组分很好分离的液相色谱条件,结果表明,pH5.5的乙酸钠:甲醇(9:1,V/V)的流动相效果最好.用该方法测得的精密度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73%,重现性和稳定性均较好(稳定性的相对标准偏差为4.6%).论文以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野生型和水杨酸突变体两种类型为供试材料,对其体内水杨酸进行了提取测定,检测结果发现野生型体内的水杨酸的含量大约是水杨酸突变体的9倍,与文献报道吻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RRSV浙江株ORF5基因的原核表达与免疫原性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PRRSV基因序列(EU709837),设计一对PCR引物,以浙江分离株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出ORF5基因全序列。以PCR技术构建了缺失信号肽及三处跨膜区的重组ORF5基因,命名为g-ORF5。将g-ORF5基因定向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转化入E.coli菌株BL21。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阳性菌株用1 mol/L IPTG诱导表达,用Ni-NTA纯化表达的重组蛋白。结果表明,重组GP5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表达。纯化后经ELISA和Dot-ELISA分析,表达蛋白具有免疫反应性,能与PRRSV阳性猪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而与阴性血清不反应。
关键词: 猪的生殖与呼吸系统综合征 ORF5 原核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改进模糊聚类算法在浙江旱栽优势作物核心种质研究中的应用
《浙江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模糊聚类分析已被广泛应用在气象预报、地质、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方面。文章将模糊聚类分析应用于作物核心种质构建过程中,并对传统的模糊聚类算法进行了改进,在相似系数和距离系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既能考虑到样本之间的值贴近程度,又能考虑到样本之间的形贴近程度的改进系数——相似度,用相似度矩阵替代传统的相似矩阵,使模糊聚类分析模型能够更符合构建作物核心种质的需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硫素与其他营养元素的交互作用对作物养分吸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土壤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养分平衡是养分管理的必要环节,对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硫(S)素与其他营养元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作物养分吸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S与N或Ca、K、Zn之间交互作用对养分吸收和利用是协同的,而S与Mg、Mo、Cu、、Se、Fe、Sb、Cd、B、Br之间交互作用对养分吸收和利用是拮抗的。然而,S与P或Se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养分吸收和利用是协同还是拮抗取决于作物种类、生长阶段和养分的浓度。N、S配施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由于S素与其他营养元素之间存在的这种拮抗作用,因此施用S肥可以减轻污染土壤重金属对蔬菜的毒害作用或加剧缺S土壤上蔬菜B和Mo的缺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