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凡纳滨对虾虾苗细菌性玻化症(BVS)的病原、病理分析
《水产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查明对虾"玻璃苗"的主要致病原,实验通过对河北省沧州市凡纳滨对虾苗种玻化症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病理分析。结果发现,患病虾苗表现为活力降低、厌食直至空肠、空胃,虾体消瘦、暗浊;肝胰腺组织坏死性萎缩、轮廓模糊、颜色变浅呈淡黄色,甚至肝胰腺区由正常的饱满褐色组织变为无组织结构的"玻璃化"状态。组织病理观察结果显示,患病对虾肝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肝小管中充斥大量的碎片组织,并逐步褐化、黑化,甚至肝小管组织大面积坏死,留有连片玻璃样均质化区域;肠道内充斥大量的组织碎片,绒毛膜脱落消失。超微组织病理观察发现,患病对虾肝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膜消融,细胞器解体,细胞核固化;其后细胞解体、脱落,甚至肝小管组织结构解体消融;肝胰腺、肠道、胃黏膜周围发现大量细菌,优势菌株为杆状菌且呈弧形,未发现病毒粒子的存在。从患病虾苗分离出2株优势菌(Lv-A和Lv-B),经人工浸染实验发现,Lv-A和Lv-B可致凡纳滨对虾PL7苗种出现与自然患病相同的玻璃化症状,其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62×103和5.38×103 CFU/mL,致病力强。根据16S rDNA和gyrB序列分析结果发现,Lv-A和Lv-B与溶藻弧菌、新喀里多尼亚弧菌和副溶血弧菌均有较高相似性。初步将该病命名为虾苗细菌性玻化症(shrimp postlarva bacterial vitrified syndrome,BVS)。药敏实验结果显示,Lv-A和Lv-B均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萘啶酸等敏感,而对新霉素、吡哌酸、利福平等耐药。本研究为BVS的有效防控、保障对虾行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虾苗 细菌性玻化症 溶藻弧菌 新喀里多尼亚弧菌 副溶血弧菌 病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区块链技术在水产品交易中的应用浅析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21
摘要:水产品交易中,信息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一直是水产业关注的问题,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安全和不可篡改性等优点,是构建水产品交易平台的重要支撑。介绍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区块链系统的技术架构和4个重要的核心技术,从水产品交易平台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构建和水产品交易中资金安全性保障3个方面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水产品交易中的应用,并对区块链技术在未来水产品交易中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将区块链技术不断渗透到水产品交易的各个环节,从而形成更加透明、安全的水产品交易体系,并注重培养具备区块链技术知识和渔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建议。最后,提出新的加密技术将会是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多元素分析的大麻哈鱼地理种群判别研究
《湿地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采集自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图们江的28尾大麻哈鱼冰鲜样品肌肉中的27种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元素含量间的统计学特征,旨在为判别大麻哈鱼的地理种群提供科学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大麻哈鱼样品肌肉中有效检测出15种元素;在15种元素中,Na、Sr、Cs、Ti、Cd、Mn和Cu是不同地理种群大麻哈鱼的特征元素;利用元素Cs和Na含量,建立了判别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图们江大麻哈鱼地理种群的经验公式,其总体判别正确率达到85.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养殖密度对中国明对虾生长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网箱养殖的方法,通过室内28 d的养殖实验,在4个养殖密度G1(100尾/m3)、G2(200尾/m3)、G3(300尾/m3)、G4(400尾/m3)组中,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生长、能量代谢和代谢酶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G2组的增重率(WGR)、相对增长率(A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最高,与G1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G3和G4组的体重差异系数(CVW)显著升高(P<0.05),其他生长指标和成活率(SR)均显著低于G1组(P<0.05);G4与G1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G3和G4组显著提高了血淋巴葡萄糖(Glc)、乳酸(LA)、丙酮酸(PA)的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甘油三酯(TG)的含量(P<0.05);G2组4种指标含量与G1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氨基酸含量在不同养殖密度之间变化不显著(P>0.05),表明在密度胁迫下,高密度对能源的需求增加,中国明对虾倾向性利用糖类脂类作为能源.另外,G3和G4组的己糖激酶(HK)、丙酮酸激酶(PK)、6-磷酸果糖激酶(6-PEK)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说明机体氧化代谢途径发生变化,分解代谢增强.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显著降低(P<0.05),表明三羧酸循环活性的降低,进一步表明密度胁迫抑制了组织的有氧代谢.研究表明,G3和G4组养殖密度显著影响了中国明对虾的生长,增加了碳水化合物和脂类利用,抑制了组织的有氧代谢.当中国明对虾为4.5 g时,其养殖密度100~200尾/m3为宜.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密度;生长;能量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稳定表达草鱼LamR鱼类细胞的建立及对基因Ⅱ型GCRV增殖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构建草鱼LamR(Ctenopharyngodon idella LamR,CiLamR)真核表达质粒,转染GCRV非敏感细胞系鲤鱼上皮细胞(EPC)和敏感细胞系草鱼肾细胞(CIK),利用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CiLamR的细胞,经Western Blot验证CiLamR稳定表达细胞系的构建。采用Ⅱ型GCRV分别接毒CiLamR稳定表达EPC和CIK,检测接毒后Ⅱ型GCRV拷贝数差异,研究草鱼37 kDa/67 kDa层粘连蛋白受体(37 kDa/67 kDa laminin receptor, LamR)对Ⅱ型GCRV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经PCR扩增获得927 bp CiLamR完整开放阅读框(ORF),并成功克隆进入真核表达质粒pEYFP-Mem,获得pEYFP-Mem-CiLamR重组质粒,转染并经过G418筛选后获得约80%阳性荧光的细胞。Western Blot证实稳定表达CiLamR的EPC和CIK细胞系构建成功。以不同初始浓度接种EPC-pEYFP-Mem、EPC-pEYFP-Mem-CiLamR细胞均未检测到Ⅱ型GCRV增殖,CIK-pEYFP-Mem、CIK-pEYFP-Mem-CiLamR可检测到病毒增殖,但是增殖量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CiLamR蛋白对基因Ⅱ型GCRV增殖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 层粘连蛋白受体 稳定表达细胞系 基因Ⅱ型 GCRV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稻渔土壤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
《质谱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定稻渔土壤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残留。样品经乙腈恒温振荡提取,ENVI-18固相萃取柱和10 mg GCB净化,ZORBAX Extend-C18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分离,电喷雾负离子模式检测,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稻渔土壤中氟虫腈、氟甲腈、氟虫腈砜和氟虫腈亚砜的平均回收率在83.5%~1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9%~11.5%之间,氟虫腈及其代谢物在0.5~100μg/L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1.0、3.0μg/kg。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可实现样品的批量化处理,能够满足稻田水产品中氟虫腈及其代谢物检测的需求。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 恒温振荡 稻渔土壤 氟虫腈 氟甲腈 氟虫腈砜 氟虫腈亚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州湾大竹蛏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根据2018年5、8月对海州湾大竹蛏(Solen grandis)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表层海水营养盐、重金属、石油类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运用综合质量指数法对该保护区海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富营养化指数和有机污染指数从不同角度分析该保护区的海水环境质量.结果 显示,除部分站位无机氮(DIN)含量略超标外,海州湾保护区其他监测因子均符合国家I类海水水质标准.2018年海州湾保护区海水综合质量指数范围为0.31~0.39,属于尚清洁等级.N/P值均大于Redfield系数,且磷酸盐(PO4-P)含量较低,表明该海域营养盐结构为磷限制.富营养化指数范围为0.05~0.27,海水为贫营养状况.有机污染指数范围为-0.24~0.81,该水域有机污染程度较轻.与2008~2013年历史调查数据相比,近年来,海州湾保护区海水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较好.
关键词: 海州湾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综合质量 富营养化 有机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鱼肾中性粒细胞的分离鉴定与活性检测
《中国水产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离纯化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肾中性粒细胞、鉴定和检测其活性,目的在于为研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和免疫防御机制提供细胞材料。本研究使用鱼类脏器组织中性粒细胞分离试剂盒和差异贴壁法分离获得草鱼肾中性粒细胞;应用迪夫氏染色、碘化钾-吡啰红G (KI-Py G)染色、电镜技术鉴定细胞形态,使用多功能酶标仪检测经MPA刺激的细胞活性,台盼蓝染色法和CCK-8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显示,获得的细胞大小均一,细胞核圆形或肾形,胞质有A、B型颗粒,表面有皱褶,具有中性粒细胞的形态特征;细胞纯度达(99.3±0.53)%,细胞活力达(97.70±0.76)%,在体外培养24h内细胞存活率可保持在(89.91±3.56)%;在PMA刺激下检测到细胞表达MPO、ROS、NO和NETs的量显著提高(P<0.05),与刺激时间呈正相关。结果证实,分离的细胞具有很好的活力,具有中性粒细胞的功能特征。本研究成功建立草鱼中性粒细胞的分离方法,细胞具有很好的活力,可为深入研究鱼类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和免疫机制提供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哲罗鲑和细鳞鲑种质鉴定标记的筛选
《水产学杂志 》 2021
摘要:在稚鱼和幼鱼阶段,哲罗鲑Hucho taimen和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外形相似,很难区分,易导致种质混杂,有必要开发简单、易行的方法鉴定二者的种质。本研究从its1(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1)基因序列中筛选出能够用于区分哲罗鲑和细鳞鲑的DNA分子标记,建立了双重PCR鉴定方法。结果表明:1-its1引物在哲罗鲑中能扩增出334 bp的条带,而在细鳞鲑中无扩增条带。为消除样本DNA降解、实验过程的人为失误等原因造成的结果偏差,本研究添加12S r RNA参照引物,扩增片段为251 bp,并进行了引物比例优化。当1-its1引物和12S r RNA引物体积分别为1μL(10 pmol)和0.25μL(2.5 pmol)时,PCR扩增效果较好。哲罗鲑有2条扩增条带分别为334 bp和251 bp,细鳞鲑有1条扩增条带为251 bp。用筛选的1-its1引物和12S r RNA引物比例进行群体分析表明:1-its1引物在哲罗鲑和细鳞鲑的种质鉴定中准确率达100%。本研究结果可为哲罗鲑和细鳞鲑幼鱼鉴定、加工品鉴定、种质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有效的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