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麻哈鱼不同月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影响不同月龄大麻哈鱼(Oncorh ynchus keta)体质量的重点形态性状,掌握其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特点,为大麻哈鱼规模化人工养殖及其资源深度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在恒温封闭循环海水系统中人工养殖4月龄、8月龄、19月龄和32月龄野生一代大麻哈鱼,在养殖过程中测定其体质量、叉长、全长、吻长、头长、眼径、尾柄长、尾柄高、体高、头高和体宽等11个性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各形态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拟合出能够评估不同月龄体质量的回归方程.[结果]不同月龄大麻哈鱼各形态性状指标中体质量的变异系数均为最大,且随着月龄的增加,变异系数越大,说明大麻哈鱼在实际选择育种过程中潜力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4月龄大麻哈鱼各性状之间呈现出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性,8,19和32月龄大麻哈鱼各性状之间均呈现出极显著(P<0.01)相关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4月龄和32月龄大麻哈鱼体质量的关键性状指标为全长、体高和体宽,8月龄为叉长、体高、体宽、尾柄高和头高,而19月龄则是叉长、体高、体宽和尾柄高,各月龄形态性状对大麻哈鱼体质量的总决定系数分别为0.887,0.890,0.853和0.901,均在85%以上.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质量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剔除与体质量相关性不显著的形态性状,所得方程保留的形态指标与通径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大麻哈鱼生长过程中体质量与各形态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有效应用于大麻哈鱼的人工养殖选择育种及保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虾夷扇贝FOXL2的相互作用蛋白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FOXL2是脊椎动物的雌性决定基因,在多种无脊椎动物中也被认为是雌性决定与分化的关键基因,但其在无脊椎动物中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晰。本文利用Clontech酵母双杂交系统筛查虾夷扇贝FOXL2的相互作用蛋白。研究首先构建诱饵质粒pGBKT7-FOXL2,并检测诱饵蛋白的毒性及自激活活性,结果显示诱饵蛋白对酵母菌株无毒,也无自激活活性。利用该诱饵质粒,本研究从虾夷扇贝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筛选得到17个阳性克隆,测序验证得到12个读码框正确的阳性克隆,它们来自4种蛋白:COP9信号复合体亚基5、钠/钾ATP酶β3、哺乳动物室管膜相关蛋白1和胰脂肪酶相关蛋白2。研究进一步将诱饵质粒与4种蛋白的猎物质粒进行共转化验证,结果均为阳性,表明这4种蛋白与虾夷扇贝FOXL2都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本文为研究FOXL2在无脊椎动物性别决定与分化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夷扇贝内脏源金属硫蛋白的提取工艺优化
《食品工业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主要探究虾夷扇贝内脏中金属硫蛋白的提取方法。以提取液中金属硫蛋白含量为评价指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提取剂浓度,提取剂pH及加热温度。粗提物经分子筛预装柱分离纯化。结果发现,虾夷扇贝内脏中金属硫蛋白最佳提取条件为:Tris-HCl浓度0.01 mol/L,Tris-HCl pH为8.23,加热温度为70℃。在此条件下实际提取液中MT含量为0.115 mg/g。分子筛柱层析一步纯化后获得虾夷扇贝内脏源金属硫蛋白MT-I和MT-II 2种异构体的混合物,纯度为81%。本研究获得的提取工艺可得到较高纯度的虾夷扇贝内脏源金属硫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海鲈鱼片脱腥工艺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海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as)为研究对象,以从天然产物中筛选的薄荷香精、酵母提取物为脱腥剂,采用单因素实验,分析在(15±2)℃的条件下,料液比、脱腥液浓度、脱腥时间对海鲈鱼片的腥味及感官品质的影响,再通过响应面法对海鲈鱼脱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酵母提取物与薄荷香精能较好地降低海鲈鱼片的腥味;优化的脱腥工艺为:在(15±2)℃条件下,将刚宰杀好的海鲈鱼片放入脱腥液中,料液比为1∶3(g∶m L),脱腥液中酵母提取物的质量浓度和薄荷香精体积分数分别为1. 0 g/L和0. 01%,脱腥浸泡42 min.感官评价显示,处理后鱼片无腥味,且对鱼片的色泽、质地、新鲜度均无影响.经GC-MS分析得出海鲈鱼片脱腥后风味物质种类基本不变,而己醛、2-己烯醛、庚醛、E-2-壬烯醛、癸醛、3,5-辛二烯-2-酮等腥味物质含量明显降低.
关键词: 海鲈鱼 酵母提取物 薄荷香精 脱腥 工艺优化 挥发性风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型溞粉替代鱼粉对黄颡鱼生长、部分生化指标及水质指标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选取720尾平均体重为(56.67±10.75)g的健康黄颡鱼,随机分为6组,分别投喂大型溞粉替代不同水平鱼粉的饲料[0%(Y1)、20%(Y2)、40%(Y3)、60%(Y4)、80%(Y5)、100%(Y6)],试验周期为60 d。旨在探讨大型溞粉替代不同水平的鱼粉对黄颡鱼生长、部分生化指标及水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Y3、Y4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显著增加,其中Y4组效果最为显著(P<0.05);Y3和Y4组饵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从血清和肝胰脏生化指标来看,Y2~Y4组能显著提高血清和肝胰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且最高活性均为Y3组(P<0.05);Y2~Y5组肝胰脏和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有所提高,且Y4组活性最为显著(P<0.05);Y4~Y6组均能显著降低血清和肝胰脏中丙二醛(MDA)含量,其中最小值为Y4组(P<0.05);Y3~Y6组均能显著降低肝胰脏中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其中,Y4、Y5组最明显(P<0.05)。血清中Y3~Y5组GOT活性明显下降,其中Y4组活性最低(P<0.05)。Y4组可有效降低水中亚硝酸盐含量(P<0.05)。总之,适宜水平大型溞粉替代鱼粉能显著提高黄颡鱼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力,且能有效降低水体亚硝酸盐含量,建议替代比例为60%。
关键词: 大型溞粉 替代鱼粉 黄颡鱼 生长指标 生化指标 水质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星点东方鲀胚胎发育的观察
《海洋渔业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星点东方鲀(Takifgu niphobles)作为海水鱼遗传生物学和鱼类行为学研究实验动物的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选取北戴河海域自然成熟的星点东方鲀亲鱼,经人工催产授精,受精卵在水温20. 0~21. 0℃条件下,于300 L玻璃钢水槽循环水中孵化。参考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e)、青鳉(Oryzias layioes)和斑马鱼(Barchydanio rerio var)胚胎发育分期形态指标,按分裂球数目、大小,胚盘形状、延展、下包,神经系统发育,体节数目,视觉和听觉器官的发育以及血液循环系统的不同发育阶段,记录了星点东方鲀完整的胚胎发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星点东方鲀受精卵卵径约为756~863μm,胚胎发育可分为33期,主要分期与对应时间点为:2细胞期:受精后1 h 40 min;囊胚期:受精后8 h 6 min;原肠期:受精后13 h 48 min;心脏原基期:受精后58h 45 min;孵化期:受精后99 h 31 min;初孵仔鱼期:受精后108 h 31 min。值得注意的是,在32细胞期,观察到了与青鳉相同的边缘细胞和部分水平分裂。本实验中的星点东方鲀卵径在东方鲀属鱼中是最小的,也明显小于日本的星点东方鲀。本研究星点东方鲀胚胎发育不仅快于暗纹东方鲀和红鳍东方鲀(Takifgu rubripes),而且大大快于日本种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虾源蜡样芽胞杆菌D7作为潜在益生菌的毒理学研究
《动物医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评价一株虾源潜在益生菌蜡样芽胞杆菌D7的毒理安全性,分别从溶血试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斑点叉尾鮰急性毒性试验、凡纳滨对虾急性毒性试验、破损皮肤刺激性试验、急性眼刺激试验和急性腹腔注射试验等7个指标进行了测试。采用血琼脂平板法测定溶血性,纸片扩散法测试药物的敏感性。采用浸浴和注射两种方式在斑点叉尾鮰上进行急性毒性试验,采用注射方式在凡纳滨对虾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破损皮肤刺激性试验、急性眼刺激试验用家兔,急性腹腔注射性试验用小鼠。结果表明,D7菌株具有明显溶血性,对13种抗菌药物中的9种敏感,104CFU/mL~108CFU/mL浓度下浸浴斑点叉尾鮰,96h内未出现不良症状及死亡,96hLC50>108 CFU/mL。以1×109CFU/mL注射斑点叉尾鮰,24h后出现感染死亡,14d内部分试验组出现感染症状,死亡9尾,肝脏是该菌株感染的靶器官。以1×106CFU/mL注射凡纳滨对虾,96h累积死亡率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家兔急性眼刺激中,该菌株属于无刺激性级别,皮肤刺激试验中,该菌株属于轻刺激性级别,急性腹腔注射,发现该菌株属于强致病性级别。说明虾源蜡样芽胞杆菌D7对养殖鱼类具有一定的毒性,对凡纳滨对虾较为安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主动源OBS探测技术及应用进展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底地震仪(OBS)是一种将检波器放在海底的地震观测装置,能够记录地震产生的P、S波,既能用于天然地震(被动源)观测,又能用于海上人工地震(主动源)勘探.近年来OBS发展迅速,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对其进行了研发并应用到了实际的地震勘探中.主动源OBS数据处理流程主要包括数据格式的转换、二次定位、时差校正、基准面校正、水平(X、Y)分量旋转、波场分离、增益恢复、滤波、反褶积、P波、PS波速度分析、偏移成像等.主动源OBS探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天然气水合物、油气资源勘探和海洋工程与海底深部结构调查等方面.在水合物与油气勘探中,通过纵横波联合反演,查明速度异常与水合物层、游离气层或含油气层的关系,更好的圈定储层的范围;在海洋工程调查中利用Scholte波对海底沉积物进行成像,并利用成像结果对其进行评价,以减少工程建设中海底活动造成的损害;在海底深部结构研究中,主动源OBS探测为深部地壳与地幔速度结构分析、海底构造活动和盆地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弥补了以往方法的不足,为后期的地质地球物理解释工作奠定了基础.今后随着仪器的发展和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OBS在以后的地球物理勘探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 海底地震仪 工作方法 数据处理 水合物勘探 油气探测 海洋工程 地壳结构探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水痕量元素——有机配体的配分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地球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痕量元素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有机配体直接控制痕量元素在不同形态及粒径范围内的分配,进而影响痕量元素的迁移转化过程和生物可利用性。深入研究海水中痕量元素—有机配体的配分特征及影响因素,明确有机配体分子量组分及其对痕量元素的配合作用差异,对于了解痕量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评估痕量元素的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效应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海水中痕量元素—有机配体的分布规律、配分特征及盐度、pH、氧化还原条件和生物活动对配体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总结。海水中的有机配体一般以低分子量部分为主体,配合能力因元素性质差异存在随分子量增加而提高或降低的不同趋势。除此之外,有机配体的结构、配合能力及分子量分布随水体各物理化学参数的变化而改变。盐度的增加会降低有机配体相邻官能团的静电排斥力从而降低配体的配合能力,还会导致高分子量金属有机配合物发生絮凝和降解而去除。pH的增加不仅可以促使有机配体离子化,还能促进部分痕量元素水解为与有机配体亲和力更高的形式,提高有机配体配合率。氧化还原环境同时影响了痕量元素的价态和有机配体的浓度,间接影响痕量元素—有机配体的配合率。浮游植物利用及微生物分解可以增加低分子量有机配体的比例,从而提高其配合能力,但当生物遭受过量金属离子的毒性胁迫时,其细胞内会释放胞内配体,将致毒元素转化为配合物并排出体外,从而增加水体中痕量元素高分子量有机配体的浓度。未来应结合有机物结构分析技术及痕量元素分离检测技术,系统研究海洋环境中不同分子量有机配体的结构及与痕量元素配合强度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揭示痕量元素的迁移转化过程与生态学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核电临近海域中国毛虾声学探测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9年1月11-14日在大亚湾核电基地临近海域尝试采用声学探测技术,同时辅以拖网调查与水下视频观测的方法,对该海域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的空间分布特征、定向迁移聚集规律和种群资源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为大亚湾核电基地典型冷源致灾生物中国毛虾的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控提供新的思路.调查发现,拖网渔获物中中国毛虾所占比重在99%以上,仅有数量极少的水母和鱼类.19:00-07:00的声学原位观测结果显示,不同时段中国毛虾海里面积反向散射系数(NASC)波动较大(0.56~170.30m~2/nmile~2),整体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最高值出现在22:30-22:40时段.垂直空间分布上,中国毛虾主要集群分布于水深5.2~7.2m的中下层水域,在22:50-00:10期间有明显向底层迁移的趋势.水平空间分布上,中国毛虾生物量密度由湾内至湾口断面逐渐增大.结合不同时段中国毛虾资源动态规律与水下视频观测结果,调查海域中国毛虾很可能在19:00-23:00期间向湾内迁移,23:00之后向湾口迁移.综上分析可知,声学评估方法较传统的渔业调查手段具有生态、高效、时空分辨率高、能提供实时监测数据等诸多优点,更能满足大亚湾核电站冷源生物安全预警与应急防控的现实需求.
关键词: 大亚湾核电站 中国毛虾 资源动态 空间分布 声学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