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东北农牧交错带南段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啮齿动物是我国东北农牧交错带主要有害动物类群,威胁当地农牧业生产与居民身体健康。为探讨农牧交错带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20年和2021年的6月-9月,调查了东北农牧交错带南段不同类型生境中啮齿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利用增强回归树模型分析气候、生产力、生境异质性、土壤等因子与啮齿动物密度、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共捕获601只啮齿动物,分属于18个种,优势种为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占总捕获个体数的27.94%。草地生境中啮齿动物的捕获率(2.99%)最高,农草交错区生境中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不同生境类型的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具有一定差异,且优势鼠种在不同生境类型的捕获率及空间分布格局亦存在差异。气候和生境异质性因子对啮齿动物密度、物种丰富度的综合作用最大,其中净初级生产力通过上行效应调控啮齿动物密度与物种丰富度。基于此,我们建议根据不同生境类型中啮齿动物密度及群落特征制定针对性的鼠害防控对策,并加强优势鼠种在不同生境类型间的迁移及为害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开展景观管理,实现害鼠生态治理。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啮齿动物 群落结构 生境类型 生态治理


STING信号通路在不同宿主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24
摘要:cGAS-STING是一种细胞内DNA感受器,可以针对入侵的病原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激活先天性免疫应答,STING通路激活可启动干扰素调节因子(IRF3)和核因子(NF-κB)。IRF3能向细胞核内转运,并触发免疫刺激基因(ISGs)和Ⅰ型干扰素(IFNs)的表达,导致免疫细胞激活并迁移到靶细胞,NF-κB能驱动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cGAS-STING可导致介导炎症反应的蛋白产生,并且能在宿主抵抗入侵的病原、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和衰老相关炎症中发挥着独特和关键的作用。该文以cGAS-STING信号通路的结构和功能作为切入点,对其在不同宿主中的调控作用进行综合论述,以期为cGAS-STING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无核黄皮果皮总黄酮的提取鉴定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热带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旨在从无核黄皮的果皮中提取获得高纯度的总黄酮,定性定量分析常见的类黄酮组分,并考察其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超声波辅助醇提及大孔树脂纯化获得总黄酮提取物,以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ighResolutionMassSpectrometry,UPLC-HRMS)检测提取物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组分及含量,生理生化法离体测试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75%乙醇,料液比1∶14(g/mL),超声提取60 min,提取2次,总黄酮得率最高,提取液中总黄酮浓度达43.2 mg/mL,纯化后含量达235 mg/g、纯度为86.45%;无核黄皮果皮总黄酮提取物的主要黄酮类组分构成及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芦丁、槲皮素、山奈酚和异鼠李素;总黄酮提取物的浓度大于1mg/mL时,其总抗氧化能力同总黄酮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并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
关键词: 无核黄皮 总黄酮 提取纯化 抗氧化活性 自由基清除


饲料中添加蚕沙对草鱼生长性能、肝肠组织形态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蚕沙对草鱼生长性能、肝肠组织形态和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932.34±36.9)g的草鱼300尾,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鱼.在93 d饲养期中,对照组投喂常规基础饲料,10%蚕沙组投喂添加10%蚕沙的饲料,2种试验饲料等氮等脂.结果显示:①与对照组相比,10%蚕沙组饲料系数显著升高(P<0.0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脏体比、肥满度和肝体比无显著差异(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10%蚕沙组肠绒毛高度显著增加(P<0.05),肠绒毛宽度和肌层厚度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和10%蚕沙组草鱼肝脏细胞形态正常,细胞核结构清晰,无细胞空泡化和细胞核偏移现象.③与对照组相比,10%蚕沙组肌肉蛋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半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蛋白质、天冬氨酸、谷氨酸、鲜味氨基酸、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脯氨酸、必需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10%蚕沙组脂肪、灰分、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甜味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和肌苷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10%蚕沙组肌纤维直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肌纤维密度和硬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内聚性、胶着性和咀嚼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弹性、回复性和剪切力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10%的蚕沙不影响草鱼的生长性能,不会损伤草鱼肝脏和肠道的组织形态,会降低肌肉的水分含量,显著提高肌肉的蛋白质、鲜味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改善草鱼肌肉质构特性,提高肌肉品质.


氯氟醚菌唑在香蕉和芒果果实中的残留分布
《农药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UPLC-MS/MS),建立了香蕉、芒果果实中氯氟醚菌唑残留的检测方法,并依据NY/T 788-2018《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开展了 400 g/L氯氟醚菌唑悬浮剂(SC)1 年 6 地的田间残留试验,研究了氯氟醚菌唑在香蕉、芒果果实中的消解动态和残留分布情况.样品经乙腈提取,GCB和C18 组合吸附剂净化,UPLC-MS/MS检测.结果表明:在 0.001~1 mg/kg添加水平下,氯氟醚菌唑在香蕉全果和果肉中的平均回收率为 83%~9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 2.3%~5.9%;在芒果全果和果肉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2%~91%,RSD为 2.9%~6.0%.定量限(LOQ)均为 0.001 mg/kg.田间试验结果显示:400 g/L氯氟醚菌唑SC按有效成分 133.3 mg/kg施药 3 次,施药间隔 7~10 d,距末次施药后 21、28 d,氯氟醚菌唑在香蕉全果中的残留量为 0.03~0.09 mg/kg,在香蕉果肉中的残留量为<0.001~0.004 mg/kg;按有效成分 160 mg/kg施药 3 次,施药间隔 7~10 d,距末次施药后 14、21 d,氯氟醚菌唑在芒果全果中的残留量为 0.04~0.28 mg/kg,在芒果果肉中的残留量为 0.001~0.003 mg/kg.该研究结果可为指导氯氟醚菌唑在香蕉、芒果上的科学合理使用及制定其在香蕉、芒果上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提供参考.


基于CFD模型的双膜大跨度拱棚热环境模拟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多层覆盖对大跨度拱棚典型季节热性能的影响,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构建双膜大跨度拱棚模型,探究夏季无风和冬季有风2种较为极端环境下拱棚内热环境的分布规律,并与单膜大跨度拱棚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拱棚内温度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53%,均方根误差0.75 ℃,构建的CFD模型可准确模拟双膜大跨度拱棚内的温度分布;夏季工况下双膜大跨度拱棚在缓冲区域会产生高温积聚,导致双膜大跨度拱棚平均温度比单膜大跨度拱棚高约1 ℃;冬季工况下双膜大跨度拱棚内外层空间温差较大,双膜大跨度拱棚平均温度比单膜大跨度拱棚高5.1~10.6 ℃.综上,双膜大跨度拱棚更适用于寿光地区的气候环境.
关键词: 双膜大跨度拱棚 CFD模型 热环境模拟 冬季保温性能


克服荔枝中晚熟品种"大小年"技术经济评价报告
《中国热带农业 》 2024
摘要: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克服荔枝中晚熟品种“大小年”关键技术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20年、2021年、2022年使用该技术示范果园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7965.00kg/hm2、11550.00kg/hm2、9330.00kg/hm2,且年际单位面积产量波动幅度均值为25.13%,符合《克服荔枝中晚熟品种“大小年”产业技术方案》中平均单位面积产量7500kg/hm2以上、年际单位面积产量波动幅度在30%以内的目标值,且能够给当地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适合在广东省中晚熟荔枝种植区大面积推广。


发酵黑水虻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体成分、抗氧化指标以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发酵黑水虻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肝脏和血清抗氧化指标以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选取720尾初始均重为(21.22±0.01) g大口黑鲈,随机分成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添加0(J0)、2%(J2)、4%(J4)、6%(J6)、8%(J8)和10%(J10)发酵黑水虻的等氮等脂饲料,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与J0组相比,J8和J10组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P<0.05),J2组脏体比、肝体比和J8、J10组肝体比均显著降低(P<0.05),J6~J10组腹脂比显著提高(P<0.05)。与J0组相比,J8和J10组体成分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J4~J10粗蛋白含量、J8和J10组粗灰分、钙和总磷含量均有显著提高(P<0.05)。与J0组相比,J2组肝脏过氧化物酶活性和J2、J6、J10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J2组肝脏总抗氧化能力均显著提高(P<0.05),J6和J8组肝脏溶菌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与J0组相比,J4和J6组血糖浓度显著提高(P<0.05),J8~J10组三酰甘油浓度、J10组胆固醇浓度、J6和J10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J10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随发酵黑水虻添加量增加,血清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溶菌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与J0组相比,J4~J10组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J4和J6组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J2组总抗氧化能力均有显著提高(P<0.05);J10组丙二醛浓度显著降低(P<0.05)。各组间肠道组织绒毛长度和肌层厚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发酵黑水虻可显著促进大口黑鲈生长,降低饲料系数,显著降低肝体比、血清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浓度,显著提高大口黑鲈的抗氧化能力,建议添加水平为8%~10%。
关键词: 发酵黑水虻 大口黑鲈 生长性能 抗氧化指标 肠道组织结构


猪伪狂犬病毒抗体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24
摘要:伪狂犬病,也称阿氏病(Aujeszky’s disease),是由伪狂犬病毒(PRV)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在没有特定宿主的情况下,伪狂犬病毒可以侵入多种哺乳动物,包括猪、牛、羊等,从而导致易感动物发生严重的临床症状和急性死亡。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首次报道猪伪狂犬病,且自2011年以来,部分地区出现新的猪伪狂犬病变异株,致使养猪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尽管科学家们一直在致力于诊断方法的设计和相关疫苗的开发,但伪狂犬病仍在养猪业广泛存在,近些年发现其对人类的健康也存在着潜在威胁,从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强烈关注。目前我国的猪场普遍实行伪狂犬疫苗免疫,因此检测免疫后疫苗产生的抗体水平至关重要。本文总结目前对PRV的抗体检测方法,针对其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以对猪场临床上选择抗体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