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芝麻茎点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9种杀菌剂对其抑制作用测定
《河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有效防治芝麻茎点枯病,对芝麻茎点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测定了9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采用常规鉴定和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致病菌株为菜豆壳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na(Maubl.)Ashby]。对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合菌丝生长的培养基为PSA,碳源为蔗糖,氮源为胰蛋白胨;适合菌丝生长的p H值为5.02~6.22;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30℃,致死温度为59℃;12 h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种杀菌剂对该菌株的室内毒力,结果显示,9种杀菌剂对芝麻茎点枯病菌菌丝的抑制效果有很大的差异,12.5%烯唑醇WP、50%多菌灵WP、40%氟硅唑EC的抑菌效果较好,相应的EC50值分别为0.06、0.18、0.21μg/m L;抑菌效果最差的是70%恶霉灵SP,EC50值为33.61μg/m L。
关键词: 芝麻 茎点枯病 菜豆壳球孢 生物学特性 杀菌剂 室内毒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量、育秧基质对不同秧龄郑稻18号机插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机插水稻秧苗为研究对象,探讨播量(80、100、120 g/盘)、育秧基质(耕层土、耕层土+育秧伴侣、耕层土+壮秧剂、耕层土+有机质)对不同秧龄(20、25、30、35 d)机插水稻郑稻18号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及育秧基质对不同秧龄郑稻18号的秧苗素质和产量有明显影响,在播量为100 g/盘、秧龄为25 d时可获得高素质秧苗并且水稻产量最高,比同一秧龄播量分别为80、120 g/盘处理的产量提高11.7%、12.5%,比同一播量秧龄分别为20、30、35 d处理的产量提高21.3%、12.5%、29.1%;在播量为100 g/盘条件下,当基质为耕层土+有机肥、秧龄为25 d时可获得高素质秧苗并且水稻产量最高,比同一秧龄耕层土、耕层土+育秧伴侣、耕层土+壮秧剂处理的产量分别提高15.3%、7.7%、5.2%,比同一基质秧龄分别为20、30、35 d处理的产量提高23.7%、16.0%、27.7%。综上,在耕层土+有机肥为育秧基质、播量为100 g/盘、秧龄为25 d时能培育出适合于机插的高素质秧苗,且可获得高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N、P、K配比对小麦、玉米光合生理及周年水分利用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N、P、K配比在等灌水量条件下对小麦、玉米光合生理特征及周年水分利用的机理,采用大田实验,研究了不同N、P、K配比对小麦、玉米光合生理、产量及水分利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玉米关键生育期进行适量灌水并进行追肥,促进了小麦、玉米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实现水肥同步,改善其光合生理特征,促进节水增产。不同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小麦和玉米的光合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且均以N3P2K2处理的光合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小麦分别为16.59μmol·m~(-2)·s-1和36.07μmol·mmol-1,玉米分别为29.26μmol·m~(-2)·s-1和27.1μmol·mmol-1)。同时,不同N、P、K配比均提高了小麦、玉米的成产要素。最终,以N2P2K2和N3P2K2处理的增产和节水效果最佳,其小麦、玉米单产和二者总产均高于其它处理,其小麦、玉米总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30.3%和26.8%,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提高了30.5%和27.4%。而从经济的角度考虑,本文推荐的N、P、K配比为N2P2K2。
关键词: 养分配比 等灌水量 小麦 玉米 光合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喂不同剂量RbCI对棉铃虫的影响以及标记效果
《生态学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微量元素铷(Rb)标记技术花费低、易操作、对环境安全,是研究昆虫种群动态、迁飞、扩散、配偶竞争、寄主选择等常用的方法.标记技术的基本要求是不影响标记对象的寿命和行为.本文通过将不同浓度的氯化铷(RbCl)添加到人工饲料中饲喂棉铃虫幼虫,研究了不同浓度的RbC1对棉铃虫的存活、生长发育以及飞行能力的影响和标记效果.结果表明:含有1000~4000 mg·L-1 RbC1的人工饲料可以有效地标记棉铃虫,且不影响棉铃虫的生命活动,Rb滞留时间不少于10 d,同时标记的雄虫可以将Rb传递给未标记的雌虫,这为利用此技术研究棉铃虫迁移扩散和交配竞争等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症状小麦赤霉病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含量分析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6
摘要:目的测定不同症状的小麦赤霉病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含量。方法采用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健康、皱缩、皱缩发黑和皱缩发红的小麦籽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含量。结果健康麦粒中DON的含量为未检出,皱缩红色和皱缩发黑的麦粒中DON的含量均接近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1000μg/kg;皱缩麦粒中DON的含量约为皱缩红色麦粒中的一半,极显著低于皱缩红色和皱缩发黑的麦粒(P<0.01)。结论本方法能为粮食收购时判断DON毒素的含量提供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PCR检测方式的建立和应用
《现代畜牧兽医 》 2016
摘要:根据GenBank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以ILTV DNA为模板,建立了检测ILTV的PCR检测方法。通过优化PCR反应条件,成功扩增出一条约690 bp的目的基因片段。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禽流感病毒基因组均未扩增为出相应的片段。敏感性试验检测出其DNA最小检出量为10-2μg。重复性试验中对3份检测为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阳性病料进行检测,发现3次重复检测的结果完全一致。临床应用中运用上述优化的PCR反应条件进行PCR检测临床送检的16份疑似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感染病料,结果显示检出阳性样品6份,将阳性样品的PCR扩增产物克隆后序列分析显示均为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结果表明,建立的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稳定性,可应用于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鉴定和临床诊断。
关键词: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 PCR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