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实验室条件下黑龙江几种主要农业害鼠昼夜活动节律的研究
《植物保护 》 2008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自动记录装置测试了黑龙江地区6种主要农业害鼠的昼夜活动节律和活动强度。结果表明,达乌尔黄鼠为昼行性鼠种,中午时段出现明显的活动间歇期以避开强烈的日晒;莫氏田鼠为昼夜活动型鼠种,日夜活动强度差异不显著,与其生活于草滩底部营食草根的生活方式相适应。大仓鼠、小家鼠、褐家鼠和黑线姬鼠都为夜行性鼠种,其中以小家鼠和黑线姬鼠最为典型,而大仓鼠和褐家鼠在日间都具有相当强度的活动,褐家鼠则是供试鼠种中唯一在各个时段都有活动的夜行鼠种。6种供试鼠种的主要活动特征与前人研究的结果基本相符,但其活动节律与其他研究结果存在活动高峰时间、活动强度等差异,表现出这些鼠种与黑龙江地区特定气候条件的适应。
不同培肥措施对水毁耕地修复作用
《大豆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998年松嫩流域洪涝灾害致使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土受到洪水冲刷、淤积和长期侵蚀,原本为中低产田的风沙土产量进一步降低。在遭受不同程度洪水侵蚀的风沙土上进行定点定位研究,以探明风沙土水毁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库容的动态变化规律。将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土遭受洪涝灾害的耕地按照淹水后土体平均含水量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级;在淹水地块进行了3年大豆培肥定位试验。探明了有机肥料的施入可以提高土壤持水性能、土壤养分以及可溶性盐含量,同时培肥地力能够改善大豆产量和品质。提出了风沙土水毁耕地以秸秆有机和鸡粪有机肥为主的培肥措施,建立了风沙土水毁耕地良性施肥体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内源基因调控与籽粒不饱和脂肪酸的形成
《大豆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亚油酸主要的合成途径是在大豆内源基因fad2调控下由油酸生成亚油酸。与此同时,在内源基因fad3作用下,亚油酸又部分转化成为亚麻酸。采用7个国内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栽培品种,对大豆籽粒成熟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样本进行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过程是一个连锁反应,单独一个基因的表达不但影响与其相关的代谢途径,而且连带影响其他脂肪酸成分的积累。fad3的高量表达,促进不饱和脂肪酸积累总量的增加。籽粒发育后期,油酸含量下降,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稳步上升。当fad2表达受抑制时,亚油酸含量也较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RT-PCR分子检测技术快速检测大蒜普通潜隐病毒
《植物保护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大蒜普通潜隐病毒(Garlic common latent virus,GCLV)的外壳蛋白区域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一对寡核苷酸引物,以带毒植物的总RNA为模板,进行反转录和PCR扩增,通过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的建立与优化,扩增得到长300 bp的目的片段,并将目的片段转入大肠杆菌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测定。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其他GCLV相应区域的序列同源性最高达98%。并对其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了验证,从而建立了快速、灵敏、特异性强的GCLV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关键词: 大蒜普通潜隐病毒 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病毒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根系同化物及内源激素代谢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以垦农4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生育后期根系内同化物及内源激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SODM调节剂明显提高了大豆根系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了根系内游离氨基酸的输出量,氯化胆碱和DTA-6调节剂表现不明显。喷药后5~30 d,氯化胆碱有效地降低了根系中ABA含量,SODM和DTA-6调节剂有效地提高了大豆根系内CTK和GA含量,而对IAA含量的促进并不明显。至喷药后20~30 d,SODM和DTA-6调节剂处理的根系ABA含量才有所降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纯化的重组PEDV N蛋白为抗原免疫7周龄雌性BALB/c小鼠,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获得了7株稳定分泌抗重组N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9C1、7H8、3C10、6C4、10G9、2C10和4B3。7株杂交瘤细胞诱导小鼠产生的腹水抗体效价分别为1∶3 200、1∶3 200、1∶6 400、1∶12 800、1∶25 600、1∶64 00和1∶12 800。9C1、7H8、3C10、6C4、10G9和2C10免疫球蛋白类型均为IgM,轻链均为κ链;4B3免疫球蛋白类型为IgG2a,轻链为κ链。Western blot试验结果显示,这7株单克隆抗体均能与天然的PEDV N蛋白发生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