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薯苗期黑斑病对薯苗生长的影响及药剂浸种对黑斑病的防治效果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甘薯苗期黑斑病对薯苗生长的影响及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浸种的防治效果,通过人工接菌和药液浸种试验,对各处理的种薯发芽、生长、产苗量及薯苗带菌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种薯或基质带菌育苗,种薯发芽数与未接菌处理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浓度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浸种对种薯发芽数也未见显著影响。与未接菌处理相比,种薯带菌和育苗基质带菌处理未药剂浸种时产苗量分别减少43.97%和59.82%。使用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500 mg/L浸种时,种薯和基质带菌试验中千克种薯产苗分别为74.12株和69.56株,苗床接菌试验中产苗分别为126.92株和85.31株,均显著高于未药剂浸种的处理。调查发现,种薯或苗床带菌会使萌发的嫩芽受黑斑病菌感染,引起死苗、生长停滞和薯苗带菌,是产苗量减少的主要原因。25%肟菌·异菌脲悬浮剂浸种可减少薯苗发病,增加产苗量。


混料设计优化酶法制备中长链甘三酯复合酶配比
《粮食与油脂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癸酸插入率为指标,采用混料设计对酶法合成中长链甘三酯(MLCT)的3种Sn-1,3位特异性脂肪酶(Lipozyme RM IM、Lipozyme TL IM和NS40086)配比进行优化,并对MLCT产物的脂肪酸组成及复合酶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种酶对MLCT产物癸酸插入率的影响依次为NS40086>Lipozyme RM IM>Lipozyme TL IM,Lipozyme RM IM、Lipozyme TL IM和NS40086的最佳质量比为0.323∶0.122∶0.555,在此条件下MLCT产物的癸酸插入率为46.87%±0.24%,Sn-2位油酸含量为73.13%,Sn-1,3位癸酸含量为62.60%,制得的复合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关键词: 混料设计 中长链甘三酯(MLCT) 复合酶 插入率


基于病菌孢子捕捉和real-time PCR技术的田间空气中小麦白粉病菌孢子动态监测及病情估计模型研究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Burkard定容式孢子捕捉器结合real-time PCR定量技术,分别对种植高抗、中感和高感白粉病小麦品种的田间空气中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浓度进行监测,结果表明,real-time PCR定量与传统的显微观察计数两种方法测得的孢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两种病菌孢子计数方法在同一抗性品种上监测到的孢子浓度动态相近.此外,两种方法测得的孢子浓度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一致,空气中的白粉病菌孢子浓度主要与空气相对湿度显著正相关.在此基础上,利用两种方法测定的田间空气中白粉病菌孢子浓度分别建立了基于累积孢子浓度的田间病情估计模型.分析发现,基于两种孢子浓度测定方法建立的病情估计模型间无显著性差异,表明re-al-time PCR定量技术测定的孢子浓度在构建白粉病病情估计模型上具有一定可行性.该结果为real-time PCR定量技术与病菌孢子捕捉技术相结合用于小麦白粉病的监测和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病菌孢子捕捉 实时荧光定量PCR 病原菌监测 病情估计模型


香菇培养料的双螺杆挤压灭菌工艺优化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香菇培养料利用双螺杆挤出机连续灭菌的工艺效果,研发培养料新型灭菌技术,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最陡爬坡试验、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以培养料灭菌率为指标,进行灭菌工艺优化,并进行香菇栽培试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香菇培养料双螺杆挤压灭菌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初始含水量48.6%、喂料电机频率27 Hz、Ⅲ区温度162℃、木屑润水时间3 h、Ⅰ区温度90℃、Ⅱ区温度140℃、Ⅳ区温度130℃、螺杆电机频率21 Hz,该工艺条件下,双螺杆挤压香菇培养料灭菌率达99.92%。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双螺杆挤压灭菌生产的香菇栽培袋质量、菌丝体满袋天数、转色天数与对照传统蒸汽灭菌相比均无显著变化,菌棒可以正常出菇、菇型良好,香菇单菇质量、菌盖直径、菇柄长度显著增加,菌袋的坏袋率显著降低。综上,双螺杆挤压灭菌对香菇培养料的灭菌加工具有适用性。


灌浆期干旱胁迫对不同小麦品种的生理性状与根系生长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灌浆期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种小麦生理特性和根系生长的影响,以高产高抗新品种郑麦1860和对照品种百农207、周麦18为材料,研究了灌浆期干旱处理对小麦根生长和生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郑麦1860的净光合速率(Pn)显著高于周麦18,郑麦1860与百农207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同时郑麦1860具有更高的根冠比、根尖数以及根表面积。与百农207和周麦18相比,郑麦1860的丙二醛含量在复水后与对照组差异最小。试验结果表明灌浆期干旱胁迫下郑麦1860能维持较高的Pn,稳定籽粒产量。通过提高SOD、CAT和POD活性从而加快谷胱甘肽再生,通过促进还原型谷胱甘肽/氧化型谷胱甘肽升高来减缓膜脂过氧化损伤。并且郑麦1860具有更强的吸水能力,在干旱胁迫下清除多余活性氧的能力更强,从而减少干旱胁迫对膜结构造成的损伤。


44份西瓜种质资源苗期耐盐性综合评价
《中国瓜菜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 44 份西瓜种质为试验材料,设置 0(CK)和 150 mmol·L-1 NaCl 2 个处理水平,测定不同西瓜种质幼苗的15 项指标.以 15 项指标的耐盐系数作为耐盐性评价依据,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值法、聚类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通过主成分分析将 15 个单项指标转换为 4 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为71.10%;以耐盐系数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 10 个高度耐盐、21 个中度耐盐、13 个弱耐盐西瓜种质资源.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排名前 5 的种质分别是HY-91、DQ-308、W19-15、HY-73、W19-10,归为聚类分析中的第一类,属于强耐盐性品种.


腥掷孢酵母17wy1的分离、鉴定及对小麦白粉病防效初探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26S rDNA序列对分离自异常生长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上的菌株17wy1进行鉴定,明确其分类地位;通过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室内盆栽和田间小麦白粉病防治试验测定17wy1发酵液对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及对小麦白粉病的生防效果,并通过定量PCR技术分析小麦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2、PR5、TaPAL的表达模式,解析17wy1的拮抗机制,为小麦白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菌株17wy1为腥掷孢酵母(Golubevia albescens),其发酵液(5×107个/mL)对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5.1%,对室内盆栽麦苗和田间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58.5%和69.8%;喷施酵母17wy1发酵液后,室内显症麦苗体内的病程相关蛋白基因PR1、PR5被诱导显著上调表达。可见,酵母菌17wy1可抑制小麦白粉菌分生孢子萌发,对室内盆栽麦苗和田间小麦白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是小麦白粉病的潜在生防菌。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 腥掷孢酵母 分类鉴定 诱导抗病性 防治效果


红花农艺性状与SCoT标记的关联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红花种子富含亚油酸,具有降血脂、美容等功效.获得与红花农艺性状关联的分子标记,将为红花品种分子育种提供技术支撑.基于包含64条多态性条带的19条SCoT标记,利用STRUCTURE 2.3软件和一般线性模型进行群体结构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84份红花种质的12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为9.23%~51.21%,数据呈正态分布.单株种子质量与茎粗、有效分枝总数、单株果球总数、顶果球直径、顶果球着粒数、顶果球着粒质量、顶果球质量和单株果球总质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第1分枝高度呈显著负相关.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可将84份红花种质划分为5个类群,分别包含11、9、20、9、35份试验材料.84份红花种质中有60份材料Q>0.6,占所有供试材料的71.43%,说明各群体中大部分红花种质亲缘关系比较单一.3个SCoT标记位点与单株总果球数、单株2级分枝果球数、单株果球总质量和单株种子质量呈极显著相关联(P<0.01),各位点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在8.25%~10.93%.


大白菜制种幼苗越冬预测模型的建立
《北方园艺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20份越冬大白菜幼苗为试材,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大白菜幼苗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并筛选适宜的形态特征指标,以期为制种大白菜幼苗越冬形态特征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冬前”大白菜幼苗的地上鲜质量、单株叶面积、叶片数、根茎粗、侧根数等形态特征与越冬率高度关联(关联系数分别为0.798 1、0.750 6、0.735 2、0.707 4、0.676 9),各个指标充分反映了幼苗越冬能力。以所选“冬前”形态指标相对值为自变量,构建预测模型Y=68.885+0.963X1-0.011X2-0.168X3+10.983X5+0.116X7。经回代检验,模型准确率超过97.00%。利用均方根误差(1.405 3)和相对误差(0.014 8)对模型评价,其预测值高度精确,能够有效地预测制种大白菜幼苗越冬率。综合各项指标表明,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建立的模型非常可靠,能够用于露地大白菜幼苗越冬率预测模型的建立,为基层技术人员提供有力的技术参考依据。


燕麦收获机切-轴流脱粒防缠装置参数优化试验
《农机化研究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燕麦机械收获过程中因茎秆破碎效果差易导致的茎秆缠绕、筛板堵塞问题,利用自行研制的切-轴流脱粒试验台开展作业优化试验,分析试验台组合参数对作业脱粒质量和防缠绕能力的影响规律。以试验台滚筒工作状态转速差和脱出物中籽粒质量为主要性能指标,开展了轴流滚筒转速、切-轴流双滚筒水平方向中心距和垂直方向高度差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轴流滚筒转速800r/min、滚筒水平中心距800mm、垂直高度差50mm时,脱粒装置防缠绕性能较好,轴流滚筒转速波动在0~16r/min范围内;在轴流滚筒转速900r/min、滚筒水平中心距750mm、垂直高度差为0时,组合装置的脱粒效果较优;试验台优化后参数组合可信,破碎防缠效果提升显著,滚筒工作状态平稳。研究结果可为燕麦及其他杂粮收获机械的研制改良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