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全基因组水平金银花TCP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中草药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 对金银花Lonicera japnica TCP(LjTCP)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研究LjTCPs的功能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以金银花基因组数据为基础,通过生物信息学系统分析TCP基因家族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系统进化、基因结构、启动子元件及其表达模式.结果 共鉴定出17个LjTCPs,其中16个LjTCPs分布在9条染色体上,LjTCP17未定位到染色体上,基于系统进化树和多重序列比对,LjTCP基因家族可以分为PCF、CIN和CYC/TB1 3个亚家族,分别包含9、6、2个LjTCPs.基因组内共线性分析表明,全基因组复制和片段性复制在LjTCP基因家族进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LjTCP基因家族启动子包含许多与植物生长发育、激素响应,以及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相关的调控元件.表达模式分析表明,LjTCP基因在金银花花发育初期表达量较高,随着发育进程表达量呈现下降趋势,并且LjTCP05、LjTCP13、LjTCP14、LjTCP16和LjTCP17基因在花青素含量不同的品种中表达量存在差异.对6个具有低温响应元件的LjTCPs在冷胁迫下的基因表达研究表明,大部分基因在冷处理后基因表达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金银花TCP基因家族包含17个成员,各成员的分子特征和表达模式存在差异.
关键词: 金银花 TCP转录因子 基因家族 共线性分析 系统进化 表达模式


蒸烫预处理对铁棍山药片干燥及品质变化的影响
《食品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以铁棍山药片为试材,采用不同的烫漂时间对铁棍山药片进行烫漂预处理,测定了干燥前后铁棍山药片色泽、质构、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的活性,并观察了水分迁移规律及微观结构,以期获得铁棍山药最佳的预处理工艺.结果表明:蒸烫预处理增加了山药片干燥时间,降低了干燥速率;烫漂60s和90s时,山药片总色差值较低;烫漂干燥后的山药片硬度值、弹性值、黏性值随着烫漂时间增加而增加,烫漂时间0~60s时,其值均显著低于鲜样(P<0.05),烫漂90s和120s时显著增大;烫漂90s后,山药片中的POD已完全失活;烫漂后山药片内部水分在60s至120s区间显著增加(P<0.05);从微观结构分析,烫漂超过90s时,过度烫漂导致细胞组织严重破坏.综合分析,铁棍山药片蒸烫预处理的最佳时间在60~90s,该研究可为探究山药片蒸汽烫漂的品质调控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播量和行距对箭筈豌豆农艺结实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豫南本地箭筈豌豆条播种植适宜播量和行距,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分别设3个播量水平和4个行距水平,研究不同播量和行距配置对箭筈豌豆生长发育、鲜草、秸秆及种子产量结实的影响,为完善箭筈豌豆实际生产中的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科学理论指导。结果显示,播量一定时,株高、单株鲜干重随行距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且在行距30、40 cm时获得最大值;茎粗和分枝数随行距的增加呈逐渐减少趋势,均在行距20 cm时获得最大值。行距一定时,株高、SPAD值随播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加趋势;茎粗、分枝数随播量的增加呈逐渐减少趋势。筛选出结实性播量行距最佳配置为:播量18.75 kg/hm2、行距30 cm,播量26.25 kg/hm2、行距30 cm和播量33.75 kg/hm2、行距40 cm。不同播量和行距处理下箭筈豌豆种子、鲜草和秸秆产量差异显著(P<0.05)。种子产量以播量26.25 kg/hm2、行距30 cm最高,达3753 kg/hm2;播量33.75 kg/hm2、行距40 cm和播量33.75 kg/hm2、行距30 cm次之,产量分别达3468和3436 kg/hm2。鲜草和秸秆产量均以播量33.75 kg/hm2、行距20 cm最高,达35910和16878 kg/hm2;播量33.75 kg/hm2、行距30 cm和播量33.75 kg/hm2、行距40 cm次之,产量分别达26761和13052、23662和12127 kg/hm2。综上,以收获鲜草和秸秆产量为目的,优选播量33.75 kg/hm2和行距20 cm组合配置;收获种子产量优选播量26.25 kg/hm2和行距30 cm组合配置。


苯醚甲环唑拌种对小麦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植物保护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茎基腐病是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的重大病害,对小麦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化学农药的使用是最直接有效的防治方法,在植物病害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苯醚甲环唑是一种具有较高安全性的三唑类杀菌剂.本课题前期明确了苯醚甲环唑拌种对小麦茎基腐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促生增产,但其对小麦根际微生物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文研究了苯醚甲环唑拌种对茎基腐病田中小麦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拌种处理对小麦分蘖期,拔节期和灌浆期根际微生物的alpha和beta多样性均无显著影响,但使分蘖期镰孢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微生物共现网络分析表明,苯醚甲环唑拌种处理提高了细菌网络的复杂性,降低了真菌网络复杂性,使植株根际微生物网络更接近健康植株根际的特征.该研究从根际微生物的角度为苯醚甲环唑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机制研究及对土壤微生物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苯醚甲环唑 根际微生物 镰孢属 共现网络


玉米小斑病抗性种质鉴定及生理生化分析
《玉米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0份玉米优良自交系为材料,2022-2023年夏分别进行小斑病菌的田间接种,综合两年数据共鉴定出高抗小斑病的玉米自交系3份,分别为K22、CML50和齐319;筛选到包括Mo17在内的抗性玉米自交系24份。选取K22和B73两个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玉米自交系进行小斑病菌的室内接种。结果表明,48 h和72 h时,自交系K22叶片的病斑数、病斑面积和病斑面积比等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自交系B73,进一步验证田间鉴定的准确性。48h或72 h时,高抗小斑病自交系K22与感病对照B73相比,5种防御酶活性增加14.32%~70.45%。


超声辅助双相浸提制备香椿风味油工艺优化及其贮藏品质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香椿含硫风味组分的制备及稳定性一直是食品风味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难点和热点.该研究采用超声波辅助水-玉米油双相浸提制备香椿风味油,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超声温度、超声时间、超声功率对香椿风味油含硫类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最后对香椿风味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及挥发性成分等贮藏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声辅助处理能显著提高香椿风味油含硫类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温度50 ℃、超声时间50 min、超声功率240 W,香椿风味油中含硫类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为(78.05±0.12)%.经56 d贮藏后,香椿风味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均逐渐升高,且温度越高,上升趋势越明显.含硫类物质作为香椿风味油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对香椿风味油的风味品质起关键性作用.随着贮藏温度升高,含硫类物质相对含量显著下降,醛类物质相对含量显著上升.该研究结果为香椿风味油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 香椿风味油 超声辅助提取 挥发性成分 酸价 过氧化值


豫南夏花生种植区土壤pH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
《生态学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花生种植区土壤酸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花生种植土壤酸化改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数据收集和田间取样分析方法,获取豫南典型花生种植区正阳县土壤pH及其驱动因子数据,利用GIS技术分析土壤pH时空变化特征,并基于增强回归树(BRT)模型识别影响土壤酸化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正阳县花生种植土壤pH普遍呈下降趋势;土壤pH平均值由1980年的7.06降至2020年的5.15;弱碱性与中性土壤面积大幅度下降,酸性土壤面积增加;1980-2020年土壤pH面积变化最大的区间为-2.0~-1.5,占全县面积的51.9%;砂姜黑土区土壤酸化最严重,而水稻土和潮土区土壤pH下降幅度较小;BRT模型分析表明,阳离子交换量是造成2020年土壤pH空间变异的最主要因素,其贡献率达到26.2%;其次是速效钾含量、年均降雨量、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贡献率分别为11.0%、7.7%、7.2%和6.9%;土壤pH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年均降雨量、速效钾含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随土壤全氮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综上,正阳县夏花生种植土壤酸化形势严峻,尤其是砂姜黑土区,具有普遍性和局部严重性的特征;所研究因素中,阳离子交换量是花生种植土壤pH空间变异的最主要驱动因素,今后应优化水肥管理,通过维持土壤中盐基离子库的平衡,提升土壤有机质和氮利用率,进而有效抑制土壤酸化.
关键词: 花生种植区 土壤PH 时空特征 驱动因素 增强回归树


谷子籽粒类黄酮含量和粒色的QTL定位
《作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谷子(Setaria italica L.)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籽粒营养丰富,且富含多种类黄酮物质,对生长发育和品质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谷子籽粒类黄酮合成及粒色形成相关调控机制研究较少.分析谷子类黄酮含量及粒色性状相关的QTL,为类黄酮合成关键基因的精细定位、克隆及功能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揭示谷子类黄酮合成及代谢机制和培育富含类黄酮谷子品种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以红粒色高类黄酮品种金苗红酒谷和黄粒色低类黄酮品种豫谷28为亲本构建的包含150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在谷子成熟期对籽粒粒色和类黄酮含量相关性状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对粒色和类黄酮含量进行QTL定位与分析,并对QTL置信区间内的候选基因进行预测.相关性分析表明,类黄酮含量与粒色呈显著正相关.共定位到4个与类黄酮含量相关和11个与粒色相关的QTL,分别位于1号、2号、5号、6号、7号、8号和9号染色体上,单个QTL的表型贡献率为2.01%~29.25%,6个为主效QTL,其中,qSC1-2和qFLA1-1、qSC7-1和qFLA7-1、qSC9-3和qFLA9-1为2个性状下共同定位到的QTL.通过基因预测与功能注释,筛选出QTL置信区间内5个与类黄酮物质合成及代谢相关的候选基因,表明类黄酮物质的合成、代谢及利用相关基因极有可能控制了这些基因的表达.15个QTL分别聚集于7条染色体上,基于基因功能注释,共筛选了5个与谷子类黄酮合成及代谢相关的候选基因,表明不同QTL位点参与到了共同遗传机制,并可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进行类黄酮合成及代谢等有利基因的聚合育种.


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夏玉米氮肥利用率及N2O排放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22—2023年连续2 a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有机肥替代10%化肥(FM1)、有机肥替代30%化肥(FM2)和有机肥替代50%化肥(FM3),共5个处理,探究有机肥替代不同比例化肥对玉米产量和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处理相比,FM1、FM2、FM3处理的2 a平均土壤容重分别降低1.43%、2.15%、4.67%,2 a平均土壤孔隙度分别增加2.07%、2.60%、5.51%,2 a平均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9.67%、14.86%、11.01%。与CF处理相比,FM1处理玉米植株2 a平均干物质累积量和产量分别增加3.41%、3.42%,FM3处理分别减少3.25%、6.73%。与CF处理相比,FM1处理2 a平均氮素累积量增加4.49%,2 a平均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增加13.62%、6.11%,2 a平均经济效益增加2.87%,2 a平均一氧化二氮(N2O)排放量减少16.41%,且FM1处理增加了茎秆、叶片的氮素累积量。当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在30%及以上时(FM2、FM3处理),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明显降低,经济效益减少。综上,有机肥替代10%化肥可以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N2O排放量,是实现氮肥减施和农业绿色高产的推荐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
关键词: 夏玉米 有机肥替代化肥 产量 氮肥利用率 N2O排放 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