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及其毒素米酵菌酸的研究进展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简称唐菖蒲椰毒亚种)是我国食源性疾病中病死率最高的致病菌,其产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人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本综述系统整理了相关文献,回顾和总结了该菌及其毒素的最新研究进展,涵盖了唐菖蒲椰毒亚种命名和检验方法历史沿革,米酵菌酸毒素化学特性、产毒基因、产毒影响因素、毒性机制及去毒策略等。旨在提高公众对该菌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为食品行业、监管机构和公众提供科学参考,为预防和控制米酵菌酸中毒事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致病菌 米酵菌酸


水稻-青菜高效轮作模式比较试验
《上海蔬菜 》 2024
摘要:为探明“1茬水稻+2茬青菜”轮作模式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作者以“1茬水稻+1茬绿肥”为对照进行了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茬水稻+2茬青菜”处理的稻谷和青菜每667 m2产量分别为581.9 kg、3 535.0 kg,每667 m2净效益为947.2元;“1茬水稻+1茬绿肥”处理的稻谷产量同“1茬水稻+2茬青菜”处理,每667 m2净效益750.7元;作物采收后,“1茬水稻+2茬青菜”处理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含量显著高于“1茬水稻+1茬绿肥”。综上所述,“1茬水稻+2茬青菜”轮作模式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保障淡季蔬菜供应,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基于小RNA深度测序技术鉴定上海市郊区南瓜病毒种类
《上海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上海市郊区秋季南瓜棚中的主要流行病毒病,于2020—2022年在奉贤区和青浦区采集21份南瓜叶片进行小RNA深度测序及PCR检测验证。结果表明:共鉴定出4种病毒,分别为新德里番茄曲叶病毒(ToLCNDV)、中国南瓜曲叶病毒(SLCCNV)、南瓜黄矮化失调病毒(CYSDV)和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CYV)。其中,ToLCNDV和SLCCNV在不同年份和区域均被检测出,是上海市奉贤区和青浦区南瓜的主要流行病毒。此外,ToLCNDV和SLCCNV在黄瓜、甜瓜和西瓜中也被检测出。对来自15个国家64个ToLCNDV分离株的外壳蛋白(CP)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ToLCNDV的适应性进化与地理因素有关,ToLCNDV分离株被分为欧洲型和亚洲型两大类,中国大陆的ToLCNDV分离株应来自中国台湾。


含腐植酸水溶肥对空心菜生长及土壤养分性状的影响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 2024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含腐植酸水溶肥施用量及施肥方式对空心菜品质、土壤含碳量、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设置8个处理,分别为空白(CK)、常规化肥(CF)、根施腐植酸水溶肥全量替代(RT1)、根施腐植酸水溶肥50%替代(RT0.5)、根施腐植酸水溶肥25%替代(RT0.25)、叶施腐植酸水溶肥全量替代(LT1)、叶施腐植酸水溶肥50%替代(LT0.5)、叶施腐植酸水溶肥25%替代(LT0.25),测定收获后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空心菜产量品质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施肥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RT1较CF产量、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升了 11.5%、8.7%和8.8%;LT1较CF可溶性固形物、粗蛋白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提升了 17.6%、15.5%和11.0%,但产量和土壤SOC含量分别下降了 2.9%和11.3%.空心菜产量与土壤速效氮和S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pH和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表明速效氮养分和有机质的添加对于促进空心菜的生长和增加产量起重要作用.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施加含腐植酸水溶肥有利于高品质蔬菜生产及提高土壤质量,根部施用全量含腐植酸水溶肥替代化肥(RT1)效果最佳.研究结果可为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土壤质量,实现化肥减施并增加土壤固碳能力提供参考.


上海地区鸽Ⅰ型副黏病毒F基因遗传进化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中国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地区鸽Ⅰ型副黏病毒(PPMV-1)流行毒株F基因遗传变异情况,分析F蛋白生物信息学特征,为PPMV-1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应用RT-PCR方法扩增分离株F基因,测序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对F蛋白结构功能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分离株F基因编码区全长为1 662 bp,编码553个氨基酸,F蛋白裂解位点序列为112R-R-Q-K-R-F117,符合强毒株序列结构特征.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属于新城疫病毒(NDV)Class Ⅱ群Ⅵ.2.1.1.2.2亚型,与疫苗株La Sota和Mukteswar处于不同进化分支,与国内分离株Pi/SH/CH/0617/2013和pigeon/Ningxia/2068/2016同属Ⅵ.2.1.1.2.2分支.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F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分子质量约为59.03 ku,理论等电点(PI)为7.87,半衰期为30 h,不稳定系数为35.06,脂肪系数为109.73.F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质膜和内质网中,具有跨膜结构和信号肽,包含6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13个半胱氨酸残基、103个O-糖基化位点,以及67个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中α-螺旋、无规则卷曲、延伸链、β-转角分别占46.11%、31.46%、18.08%及4.34%,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与二级结构相一致.B细胞抗原位点预测结果显示,F蛋白含有11个抗原表位(氨基酸数目≥7).[结论]本研究分离获得的PPMV-1分离株属于NDV Class Ⅱ群Ⅵ.2.1.1.2.2亚型,其F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表位,可作为PPMV-1疫苗研制和抗病毒治疗的靶蛋白.研究结果为有效防控PPMV-1感染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研发新型疫苗奠定了基础.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发文情况分析
《编辑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现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标记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基金项目的论文进行了全面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共有126家单位参与了发文,其中中南大学出版社和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发文量最多;论文主要集中发表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和《编辑学报》等期刊;2021年和2022年为发文量高峰年份;秦明阳等核心作者贡献突出;《世界农业工程学科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等论文在学术影响力上表现显著。
关键词: “卓越行动计划” 文献计量学 发文量 学术影响力 作者贡献


超高压在植物活性物质提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农业工程学报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中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并具有抗氧化、抗菌、免疫调节、抗炎等多重功效,如何从植物中快速、高效、环保地提取活性物质一直以来是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超高压技术作为一种非热加工技术,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用于食品加工、提取等方面。超高压提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植物活性物质的提取率,缩短了提取时间,可作为一种替代传统固液萃取植物活性化合物的方法。该文重点综述了超高压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植物提取方面的发展应用,超高压提取原理与提取工艺,及其在黄酮、多酚、多糖等多种活性物质提取中的应用,与传统热回流提取方法相比,超高压提取技术可以在常温或较低温度下进行,可有效缩短提取时间,提高生物活性,降低能耗。但超高压在提取植物活性物质方面的应用还面临超高压提取理论基础不完善,提取物生物活性研究有待深入、设备成本高等诸多挑战,有必要探索超高压与其他提取方法相结合的协同提取作用,进一步揭示该技术所涉及的工作机制,以期为深入应用超高压技术提取植物活性物质提供理论参考。


陆海统筹下的山东省蓝色粮仓建设路径研究
《中国渔业经济 》 2024
摘要:作为处理陆域—海洋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陆海统筹为向海洋要食物、建设蓝色粮仓提供了重要保障。山东省是我国人口大省,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粮食产量增加和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亟需拓展食物增产途径、降低资源环境约束。为此,本研究梳理了陆海统筹下的蓝色粮仓建设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山东省海洋渔业发展现状,从近海捕捞、海水养殖和远洋渔业三个方面预测了未来山东省海洋渔业产量变动趋势。结果显示山东省未来海洋渔业产量主体仍以海水养殖为主,产量增长速度为2.13%,远洋渔业也体现较高的潜力,产量增长速度为4.58%,近海捕捞则以资源养护为主,产量年平均减少5.11%,其食物供给功能将逐渐由海水养殖和远洋渔业所替代。从近海海域农牧化、海水养殖生态化、远洋渔业数字化三个方面提出基于陆海统筹的山东省蓝色粮仓建设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