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30条记录
食用菌及其制品中过氧化麦角甾醇含量测定方法建立及应用

食用菌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食用菌及其制品中过氧化麦角甾醇(ergosterol peroxide,EP)含量的测定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法优化色谱、质谱条件,通过基质效应、加标回收率、检出限和重复性实验考察方法学,最后采用建立的方法测定31种食用菌及其制品中的EP含量。结果表明:采用C18色谱柱,流动相为0.1%甲酸甲醇∶0.1%甲酸水=92∶8(V∶V),采用乙腈为提取溶剂30℃超声提取30 min,定量离子选用m/z 429.0/191.0;E P在5~20 0 0n 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基质效应较弱;鲜品和腌制食用菌制品的EP检出限为0.0 2 0m g·kg-1,干制食用菌制品和即食食用菌制品的EP检出限为0.040mg·kg-1;加标回收率为78.4%~111.5%,符合GB 2763—2021中60%~120%的要求;日内变异系数和日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3%~4.8%和0.4%~2.0%;在鲜品中香菇的EP含量较高。

关键词: 食用菌 过氧化麦角甾醇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桑黄多酚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

生物技术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离、筛选瓦尼桑黄(Sanghuangporus vaninii)子实体中具有良好抗肿瘤活性的多酚组分,并对其抗肿瘤活性和潜在作用机制进行解析.[方法]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乙酸乙酯部位的组分,通过对肝癌细胞HepG-2 的抑制活性筛选出具有良好抗肿瘤作用的多酚组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鉴定其主要成分,利用网络药理学策略阐释其潜在抗肿瘤作用机制.[结果]分离制备获得了 5 种(SVa-SVe)多酚组分,其中SVe多酚组分表现出独特的抗肿瘤活性,100 μg/mL浓度下对HepG-2 细胞抑制率为 76.54%.SVe可以显著地促进HepG-2 细胞凋亡和诱导其细胞周期阻滞,并呈现剂量依赖性.成分分析显示,SVe主要由 31 种化合物组成,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SVe中的osmundacetone、hispolon、phellibaumin A、davallialactone等关键化合物通过与多个靶点蛋白作用(STAT3、mTOR、VEGFA、SRC、ERBB2 和HSP90AA),发挥抗肿瘤活性.[结论]来源于桑黄的多酚提取物SVe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对HepG-2 细胞具有独特的抑制活性,其中的多酚化合物通过多靶点发挥作用.

关键词: 瓦尼桑黄 多酚 肝癌 网络药理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用菌杂交育种中的技术策略(上)

食用菌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杂交育种是食用菌育种的重要方法,但是杂交育种实践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笔者倡导建立食用菌理性杂交育种体系,并分析实现该体系的9个技术策略,包括育种目标、杂交理念、骨干亲本、杂交路径、杂交体量、杂交代际、品种系谱、品种系列以及种质资源。明确的育种目标是食用菌育种实践的第一要素,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杂交育种理念是培育新品种的关键;骨干亲本是杂交育种的核心材料,是理性杂交育种的关键物质要素;合适的杂交体量和合理的杂交组合能够提升获得优良杂交子的概率;杂交代际的合理设计和杂交路径的准确判断体现出育种者对育种目标及育种材料的深刻理解与精准掌控,有助于通过基因重组等路径强化优良农艺性状,有助于减少杂交子遗传不稳定性;品种系谱的传承有序既是大量育种实践的结果,更是理性杂交育种的基石;丰富多样的品种系列是食用菌杂交育种成果的直观体现,也是适应多样栽培环境和满足广泛市场需求的必然产物;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是杂交育种实践的重要物质载体,要重视对其遗传多样性的挖掘。建立理性的食用菌杂交育种体系,不仅能够增强育种实践的确定性,提高育种成果的预见性,还可为评判育种实践的成效、成功、成果提供至关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杂交育种 育种目标 品种系谱 骨干亲本 杂交代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混合型饲料添加剂中丙酸及丙酸盐含量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建立了液相色谱仪测定混合型饲料添加剂中丙酸及丙酸盐(以丙酸计)的方法。混合型饲料添加剂经去离子水超声提取10 min,过0.45μm滤膜后经C18液相色谱柱分离,紫外可见检测器在210 nm处定量检测。该方法解决了提取时间、提取溶剂、流动相pH值等关键技术。用该方法测定混合型饲料添加剂时,丙酸的定量限(LOQ)为0.1%。丙酸在混合型饲料添加剂中的含量为0.1%~20.0%时,丙酸的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 9),方法回收率为98.7%~102%,相对标准偏差为0.2%~1.2%。该方法操作简单,测定结果准确,可用于混合型饲料添加剂中丙酸及丙酸盐(以丙酸计)测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混合型饲料添加剂 丙酸 丙酸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个紫花苜蓿品种氨基酸和维生素营养价值比较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巨能7’‘SK3010’‘金皇后’‘WL358HQ’‘WL525HQ’‘WL319HQ’6个紫花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苜蓿叶片的粗蛋白、氨基酸、B族维生素含量,分析必需氨基酸比值(RAA)、氨基酸比值系数(RC)、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对紫花苜蓿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WL358HQ’的粗蛋白含量最高,且与其他5个品种存在显著差异;6个品种苜蓿中均含有被测的17种氨基酸,‘金皇后’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各品种药效氨基酸均占总氨基酸含量的60%以上;紫花苜蓿SRC值在57—61,且‘金皇后’SRC值最高;‘金皇后’维生素(FA∕VB9、DHF、5-FTHF、5,10-CHTHF、VB6)含量最高;6个品种紫花苜蓿均符合优质蛋白质的标准且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金皇后’苜蓿营养价值最高。本研究可为上海地区紫花苜蓿的引种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紫花苜蓿 FAO∕WHO理想蛋白质标准 B族维生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暗褐网柄牛肝菌子实体不同生长阶段中小分子碳水化合物变化规律的研究

菌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前关于暗褐网柄牛肝菌营养生理方面的研究较少,未见暗褐网柄牛肝菌子实体不同生长阶段中小分子碳水化合物变化规律相关报道。本研究对暗褐网柄牛肝菌子实体不同生长阶段的子实体中小分子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海藻糖和甘露醇在暗褐网柄牛肝菌子实体中含量较高,生长过程中变化幅度大,其中豌豆期到采收期海藻糖含量增加13.72倍。结果揭示海藻糖和甘露醇在暗褐网柄牛肝菌碳源物质的转运中起到主要作用。在栽培基质添加海藻糖和甘露醇能够起到增产效果,其中海藻糖增产幅度达4.15%。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揭示暗褐网柄牛肝菌营养生理规律及改进栽培基质配方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暗褐网柄牛肝菌 海藻糖 甘露醇 栽培 增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酞酸酯在农田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行为和毒性效应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酞酸酯又称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PAEs),是环境激素类有机污染物,作为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塑料、橡胶和树脂制品中.随着生产和使用量的大幅增加,PAEs已成为我国农田土壤中残留最多且关注度最高的有机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根据现有研究,在系统梳理我国农田土壤中PAEs的主要来源与分布情况的基础上,综述了 PAEs在农田土壤中的吸附、生物降解、迁移和挥发等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并分别评述了 PAEs对土壤生物(包括微生物、动物和农作物)和人体的毒性效应.农膜覆盖及其残留物是引起我国农田土壤PAEs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其中,约58.5%的PAEs主要分布在农田土壤表层0~20 cm处,并且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差异.正辛醇一水分配系数对数值(lg Kow)大、脂溶性强的PAEs主要吸附在土壤表层,而lg Kow小、水溶性高的PAEs具有极高的迁移潜力;有机质是阻滞PAEs向下迁移的主要原因;微生物降解是去除农田土壤中PAEs的主要途径,受化合物结构和土壤特性的影响.高浓度PAEs的短期暴露会对土壤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生理生化毒性乃至遗传毒性影响,最终可通过饮食摄入危害人体(特别是儿童)健康.目前有关农田土壤PAEs的研究仍局限于土壤污染分布和赋存特征的调查性研究,今后可在真实土壤环境中PAEs迁移转化过程、联合毒性效应以及代谢产物的行为和毒性等方面加强研究,以期为农田土壤环境中PAEs控制标准制定和生态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酞酸酯(PAEs) 农田土壤 迁移 转化 毒性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用菌栽培发展历程

食用菌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回顾食用菌从野生、人工干预到人工栽培的发展历程,介绍食用菌栽培方式和栽培模式,总结中国为世界食用菌产业发展作出的贡献,展望食用菌栽培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栽培历史 栽培方式 栽培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蛹虫草提取物对高尿酸血症大鼠的降尿酸作用及机制

生物技术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提取物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的降尿酸(uric acid,UA)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测定蛹虫草提取物总糖、还原糖、多糖、蛋白质和多酚物质含量,基于灌胃氧嗪酸钾联合酵母膏饲养建立高尿酸血症大鼠模型,通过对大鼠的血清UA水平、肾功能、氧化应激和炎症以及肠道微生物组成变化等测定以评价蛹虫草提取物对高尿酸血症大鼠的影响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蛹虫草提取物含有 35.86%多糖、27.05%蛋白质及 0.21%的酚类物质.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蛹虫草提取物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血清的UA水平,其中 0.5 g/(kg·d)的蛹虫草提取物效果最佳,可使UA水平从 281.62 μmol/L降至 93.27 μmol/L,抑制率为 66.88%,同时可抑制高尿酸血症大鼠肾脏组织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分子机制研究表明,蛹虫草提取物可以下调高尿酸血症大鼠肾脏组织中尿酸盐阴离子转运蛋白(uric acid transporter 1,URAT1)、葡萄糖转运蛋白 9(glucose transporter 9,GLUT9)的表达水平;上调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 1(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 1,OAT1)和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G2(ATP binding cassette subfamily G member 2,ABCG2)的表达水平.蛹虫草提取物能显著抑制肝脏组织中的黄嘌呤氧化酶活力.此外,蛹虫草提取物能够提升高尿酸血症大鼠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维持其肠道微生态平衡.[结论]蛹虫草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高尿酸血症的作用,可能与调节尿酸转运蛋白表达水平和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力等有关.

关键词: 高尿酸血症 蛹虫草 水提物 尿酸转运蛋白 肠道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拟康宁木霉T-51的固体发酵参数优化

微生物学通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景】木霉是一类应用广泛的植物病害生防真菌。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T-51是一株能够促进植物生长、诱导植物系统抗性、对多种植物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的优秀生防菌株,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目的】研究并优化拟康宁木霉T-51分生孢子的固体发酵技术,提高菌株T-51的产孢量,为该菌株的大规模生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法,筛选菌株T-51适宜的发酵基质,分析优化固体发酵的水分含量、发酵时长、接种浓度,以及碳氮源成分和比例等因素。【结果】通过对不同固体发酵基质筛选发现,使用单一稻壳作为发酵基质的产孢效果最好,水分含量为75%且发酵时间延长至11 d能够显著提高产孢量,接种浓度在1×10~6 CFU/mL时产孢量更高,高浓度孢子液(1×10~8 CFU/mL)接种则产孢量下降;稻壳基质中最适宜菌株T-51产孢的碳氮源为葡萄糖和硫酸铵。通过响应面法分析得到最佳发酵条件:水分含量79.5%,发酵时长11 d,接种浓度1×10~6 CFU/mL,最佳碳氮源成分比例:葡萄糖2.6%,乳糖0.75%和硫酸铵5%,于此优化条件下菌株T-51预测最高产孢量为7.76×10~9 CFU/g,实际产孢量为7.83×10~9 CFU/g。【结论】建立了基于稻壳基质的菌株T-51高效固体发酵技术,使菌株T-51的产孢量能够满足田间应用的需求,降低生产成本,为菌株T-51未来在田间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木霉 固体发酵 产孢量 生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