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食药用菌多糖调控胃肠道功能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胃肠道是人体最大的、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具有消化食物、运输和吸收营养成分的作用.胃肠黏膜屏障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和免疫屏障作用保障胃肠道功能,其损伤会导致慢性炎症或急、慢性疾病.多糖为食药用菌中的主要生物活性物质,可用于多种胃肠道相关疾病的辅助治疗.本文综述了食药用菌多糖在清除胃幽门螺旋杆菌、保护胃黏膜损伤及胃溃疡和抗胃癌功效等调控胃部健康方面的作用与机制,总结了食药用菌多糖在维持肠道稳态与调节肠道菌群、改善炎症性肠病、抑制结肠癌等调控肠道健康方面的作用,分析了食药用菌多糖调控胃肠道功能的作用机制,可为食药用菌多糖促进胃肠道健康及相关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上海地区"锦"系列黄桃花芽需冷量和开花需热量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续2年(2021年11月—2022年4月和2022年11月—2023年4月)采用0—7.2℃模型和有效积温模型对上海地区9个“锦”系列黄桃品种的花芽需冷量和开花需热量进行估算,并对不同年份间、不同品种间、需冷量与需热量间以及需冷量和需热量与盛花期和果实生育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个“锦”系列黄桃品种中,花芽2年的需冷量平均值在551—867 h,花芽需冷量最低的品种是‘锦春’,为551 h;‘锦香’‘锦冠’和‘锦绣’的花芽需冷量居中,为704—767 h;‘锦辉’‘锦枫’‘锦园’‘锦花’和‘锦硕’的花芽需冷量较高,为823—867 h。花芽2年的开花需热量平均值在251—285 d·℃,开花需热量较低的品种是‘锦春’‘锦香’和‘锦冠’,为251—258 d·℃;‘锦枫’‘锦园’‘锦绣’和‘锦花’的开花需热量居中,为270—275 d·℃;‘锦辉’和‘锦硕’的开花需热量较高,为282—285 d·℃。花芽需冷量与开花需热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需冷量和需热量与盛花期存在相关关系,需冷量和需热量低的品种开花早,需冷量和需热量高的品种开花晚。需冷量和需热量与果实成熟期无相关关系。


不同整枝留果方式对'黄晶'西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上海农业科技 》 2024
摘要:为探索适合‘黄晶’西瓜的整枝留果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黄晶’西瓜的商品瓜产量和品质,特开展了4种整枝留果方式的田间效果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主蔓不摘心处理的坐果期比主蔓摘心处理的坐果期提前2 d;主蔓不摘心处理的单瓜质量、每667 m2总产量均高于主蔓摘心处理,其中主蔓不摘心三蔓整枝处理的单瓜质量、每667 m2总产量均较高,分别为2.27、2 420 kg;主蔓摘心处理的商品果率、每667 m2商品瓜产量均高于主蔓不摘心处理,其中主蔓摘心双蔓整枝处理的每667 m2商品瓜产量较高,为2 000 kg,比主蔓不摘心双蔓整枝处理增产8.4%;主蔓摘心处理的空心果率、白筋果率均明显低于主蔓不摘心处理;主蔓摘心处理的果实中心糖含量略高于主蔓不摘心处理,不同处理之间的果肉口感品质无明显差异。


不同灌溉量处理对节水抗旱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吸收的影响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 2024 CSCD
摘要:为了阐明节水抗旱稻在不同灌溉量条件下产量形成特点及氮素吸收规律,设置100%(0.63 L/kg)、80%(0.51 L/kg)、60%(0.38 L/kg)、40%(0.26 L/kg)和20%(0.14 L/kg)5个灌溉量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灌溉量处理对节水抗旱稻品种(旱优73、WDR129)和传统水稻品种(H优518、扬粳4038)这4个供试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子、成熟期根系伤流速率、成熟期干重及氮素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溉量的减少,4个供试品种的产量、产量构成因子、根系伤流液速率及干重均呈现下降趋势,且传统水稻品种H优518与扬粳4038的下降幅度大于节水抗旱稻品种旱优73和WDR129;低灌溉量处理对节水抗旱稻品种旱优73和WDR129影响较小,且氮素积累量高于传统水稻品种H优518和扬粳4038.研究显示,节水抗旱稻品种旱优73和WDR129通过维持较高的根系伤流液速率,保证了在低灌溉量条件下仍有较高的氮素积累量及产量.


基于SRAP分子标记和农艺性状的大球盖菇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综合评价大球盖菇菌株的农艺性状及遗传多样性,筛选出适宜在福建三明地区栽培的优质菌株,为大球盖菇育种及其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ITS序列分析、拮抗试验及SRAP分子标记对收集的17株大球盖菇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别测定子实体长度、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上端直径、菌柄下端直径及单朵重等农艺性状后,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大球盖菇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ITS序列分析证实,17株供试菌株均为大球盖菇,在进化关系上分属于三大分支;拮抗试验结果表明,具有拮抗反应的培养组合共有87组,无拮抗反应的培养组合有49组,即大球盖菇菌株间存在较大差异性;17株大球盖菇菌株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6~0.92,遗传背景较丰富;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9时,17株大球盖菇菌株可分为六大类(I~VI)。不同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均大于1.50,变异系数为14.29%~47.82%。其中,单朵重的变异系数最大(47.82%),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小(14.29%),说明大球盖菇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具有高的遗传多样性。相关分析发现,培养皿菌丝形态与培养皿菌丝生长速率呈显著负相关(r=-0.565)(P<0.05,下同),与栽培袋菌丝形态、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72和r=0.664)(P<0.01,下同);培养皿菌丝生长速率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r=-0.524);栽培袋菌丝形态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2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PC1)的贡献率为50.768%,其特征向量较高的农艺性状是子实体长度和产量;第二主成分(PC2)的贡献率为38.729%,其特征向量较高的农艺性状是菌盖直径和菌柄上端直径。【结论】大球盖菇D-3菌株的菌丝生长均匀、浓密,生长速率较快,产量高且稳定,子实体菌柄粗壮,整体商品性好,可作为大球盖菇品种选育亲本,适宜在福建三明地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大球盖菇 种质资源 SRAP分子标记 农艺性状 遗传多样性


土壤盐分含量对设施蔬菜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解析土壤盐分含量对滨海盐碱地设施蔬菜土壤微生态的影响,探明设施蔬菜根际土壤离子组成及微生物群落组成对盐分的响应过程。【方法】研究以2个品种蔬菜(长香丝瓜、上海青)为试材,分析了不同土壤含盐量下(高盐,>4 g kg-1;中盐,2~4 g kg-1;低盐,<2 g kg-1),2种蔬菜根际土壤主要盐基离子组成的差异,并利用qPCR及高通量测序技术,调查了2种品种蔬菜在不同土壤含盐量下根际微生物群落丰度及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设施菜田土壤主要盐基阳离子Na+与K+、Mg2+与SO42-和HCO3-均显著相关,主要盐基阴离子SO42-与K+、Na+、Ca2+、Mg2+、HCO3-及Cl-均显著相关。高盐条件下设施蔬菜根际土壤中水溶性Na+和Cl-含量高于低盐胁迫,且高盐条件下长香丝瓜根际土壤中SO42-、HCO3-及Cl-含量均显著低于上海青。随着土壤含盐量的增加,设施蔬菜根际土壤中细菌和真菌数量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同土壤含盐量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细菌。对比低盐和高盐条件下设施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细菌有2个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与norank_f_Methyloligellaceae)、真菌有8个菌属(腐质霉属Humicola与被孢霉属Mortierella等)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中盐和高盐条件下,长香丝瓜和上海青根际土壤优势真菌腐质霉属Humicola和新赤壳属Neocosmospora丰度占比均大幅提升。【结论】高盐条件下长香丝瓜和上海青根际土壤水溶性Na+和Cl-含量均升高。设施蔬菜通过招募根际土壤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腐质霉属Humicola和新赤壳属Neocosmospora等优势耐盐微生物来增强根系对土壤盐胁迫的适应性。


大球盖菇咸味肽的受体感知机制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 探究在不同咸味受体共存体系下,受体的大球盖菇咸味肽识别和结合特性,受体对咸味肽的竞争结合机制。方法 采用分子互作技术构建了多受体-肽分子竞争结合体系,研究了咸味受体上皮细胞Na+通道的阿米洛利敏感钠离子通道蛋白(amiloride sensitive sodium channel protein,SCNN) 1α、SCNN1β和SCNN1γ 3个亚基受体,与咸味受体TRPV1共存体系下,对大球盖菇咸味肽KSWDDFFTR (KR-9P)的竞争结合特性。结果 咸味肽KR-9P能够同时被多种咸味受体识别和结合。SCNN1β、SCNN1γ和TRPV1受体共存的多受体-肽分子竞争结合体系中,分子间结合反应遵循焓减放热反应,肽分子数量(饱和/非饱和)和受体结合顺序,对分子间的结合影响不大,受体和肽分子之间发生多位点、多数量的分子结合,分子间结合亲和力处于强结合水平(10–9~10–8 M)。多个互作分子共存的混合体系并不利于熵驱动的SCNN1α受体结合肽分子的反应发生,分子间结合亲和力在中等水平(10–4 M)。结论 不同咸味受体在竞争结合咸味肽时展现出不同的互作机制。SCNN1β、SCNN1γ和TRPV1受体共存会产生咸味肽感知呈味增效的效果,SCNN1α和TRPV1受体之间的肽分子竞争结合,会影响SCNN1α受体感知结合咸味肽。本研究解析了不同咸味受体竞争结合咸味肽的互作机制,为理解咸味肽的受体感知机制提供参考。


黑津西瓜秋延后栽培关键技术研究
《上海蔬菜 》 2024
摘要:黑津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育成的小果型西瓜新品种,其果肉金黄色,肉质细嫩、松脆多汁,边糖9.0%以上、中心糖13.0%以上,品质极佳,深受消费者喜爱。为确保秋延后黑津西瓜栽培实现优质、丰产的目标,作者开展了不同播期和整枝方式对秋延后黑津西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黑津西瓜秋延后栽培适宜播种期为8月3~10日,采取主蔓摘心留两条侧蔓的双蔓整枝留果方式,在侧蔓第二或第三雌花授粉坐果,果实膨大期冲施2次时科牌高钾复合肥,每次每667 m2用量7~8 kg。以上措施可显著提高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关键词: 黑津西瓜 秋延后栽培 播种期 整枝方式 品质 产量 栽培技术


猪流行性腹泻(PED)病原学概述及其疫苗研究进展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 2024
摘要:首先,对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的流行现状进行概述,介绍了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的基因组结构和分型标准,并分析了其遗传变异规律和传播特点;然后,详细阐述了PEDV入侵细胞和机体的机制,综述了当前PED防控的主要手段及疫苗相关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展望了PED新型疫苗,尤其是mRNA疫苗的研究前景;最后,讨论了新型疫苗研发的潜在挑战与机遇。本文旨在为未来新型PED疫苗的开发提供研究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 流行传播 变异规律 疫苗研究 挑战与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