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品种资源籽粒硬度基因等位变异的KASP检测
《麦类作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品种资源的籽粒硬度概况及硬度基因型分布规律,以74份近年来江苏淮北地区所育品种(系)和38份来自黄淮其他麦区的常用亲本为材料,采用单籽粒谷物硬度测试仪、KASP标记检测技术和基因扩增及测序技术对其SKCS硬度值及硬度基因型进行鉴定。硬度检测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系)硬度变化范围较大,但硬质麦的比例最大,为70.5%。与常用亲本相比,江苏淮北地区育成品种中软质麦比例较高,为34.3%,但在高代品系中软质麦比例下降到20.5%。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在Puroindoline-D1位点,供试品种(系)中共检测到4种基因型,即野生型(Pina-D1a/Pinb-D1a)、Pina-D1b、Pinb-D1b和Pinb-D1p,其频率依次为25.0%、2.7%、67.9%和4.5%。其中,野生型和Pinb-D1p主要分布在江苏淮北地区。不同硬度基因型的硬度值也存在差异,其中以Pina-D1b基因型的硬度值最高,野生型(Pina-D1a/Pinb-D1a)硬度值最低,Pinb-D1b和Pinb-D1p两硬质类型的籽粒硬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在Pinb-2位点,供试品种(系)中共检测到25份材料为Pinb-B2b基因型,包含21份硬质麦、2份混合麦和2份软质麦,其平均硬度值为63.8。
关键词: 小麦 籽粒硬度 Puroindoline基因 KAS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柳树杂交F_1代耐盐分离群体的构建
《分子植物育种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柳树耐盐亲本"9901"和敏盐亲本"沿江柳"进行室内人工杂交,构建柳树的耐盐分离群体。首先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亲本与杂交F_1代的染色体倍性,再通过对亲本和F_1代的DNA提取进行测序和技术分析鉴定亲子异常,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NaCl浓度的水培柳树杂交F_1代扦插枝条快速进行耐盐性鉴定。结果表明:亲本及杂交F_1代染色体均属于四倍体,随机选取的200个杂交F_1代中有195个鉴定为真杂种,经耐盐性测定存在明显的分离现象,成功地构建了柳树的耐盐性分离群体。为柳树耐盐性的遗传分析、遗传图谱的构建和耐盐性遗传QTL定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IBDV超强毒株NJ09株在DF-1细胞上的增殖工艺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完善现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简称IBDV)灭活疫苗生产工艺,形成适用于批量生产的抗原制备技术流程,对IBDV NJ09株病毒在DF-1细胞上的增殖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培养基筛选、血清最适浓度比较、接毒量测定等相关试验,明确了规模化生产工艺,即将DF-1细胞以1∶3、1∶4比例分瓶(0.85×105~1.2×105个/m L)传代培养,细胞生长36~48 h后按体积分数0.1%~0.2%接种IBDV NJ09株毒种,接毒后36~48 h收毒;同时筛选出适宜IBDV NJ09株病毒增殖的MD611培养基及小牛血清,既可以满足高滴度抗原增殖的生长需要,又降低了疫苗生产成本,形成了适用于规模化生产的抗原接种、收获、处理工艺技术指标,按上述工艺所增殖的IBDV NJ09株抗原病毒含量稳定在108.0TCID50/m L以上,可满足含IBDV组分的系列灭活疫苗生产需要,为该病毒灭活疫苗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NJ09株 DF-1细胞 生产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长调节剂拌种对小麦种子发芽及幼苗素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小麦品种淮麦30和烟农19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发芽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生长调节剂拌种对小麦种子发芽和幼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IAA和6-BA为主要成分的拌种剂3号处理能明显提高淮麦30、烟农19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分别较清水对照提高6.03%、7.44%,5.49%、11.30%;同时,拌种剂3号包膜后显著提高了小麦幼苗茎基宽、根数和叶面积,并明显提高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干质量及根冠比;此外,拌种剂3号包膜还提高了淮麦30和烟农19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分别较对照提高20.55%、7.62%,30.26%、9.35%。由此可知,以IAA和6-BA为主要成分的拌种剂能够促进不同小麦品种发芽,有利于形成齐苗、壮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Y两优832
《杂交水稻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Y两优832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用Y58S作母本、镇恢832作父本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表现株型好,耐肥抗倒,产量潜力大,抗性佳,于2015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审定编号:苏审稻20150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种苏垦118的选育与利用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苏垦118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优质高产品种扬粳7号为母本,以高产多抗粳稻品系盐稻9660杂交,经过连续多代稻瘟病抗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外观与食味品质品尝鉴定选育而成的一个高产、优质、多抗的粳稻新品种。苏垦118全生育期150 d左右,株高100 cm左右,叶片淡绿色,分蘖力较强,株型紧凑,群体整齐度好,成熟期转色好,灌浆快,抗倒性强。机插条件下一般有效穗360万/hm~2左右,每穗120粒左右,结实率93%以上,千粒质量27 g。其突出优点是:灌浆速度快,抗性好、熟相好、米质好,尤其是米饭食味好,有淡淡清香味。适宜在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种植。
关键词: 优质食味新品种 苏垦118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杜梨bHLH转录因子家族两成员的序列特征及对非生物胁迫的转录响应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索杜梨(Pyrus betulaefolia Bunge)bHLH转录因子家族的序列特征及表达特点,以8叶期杜梨幼苗为材料,克隆获得2个bHLH转录因子bHLH122-1和bHLH122-2,采用qPCR方法研究它们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bHLH122-1和bHLH122-2开放阅读框为1 302 bp和1 251 bp,编码的蛋白分别含433个和416个氨基酸残基,分别与苹果的MdbHLH122的同源性最高(83.49%和93.51%)。bHLH122-1和bHLH122-2主要在叶中表达,盐、干旱以及渗透胁迫均能诱导PbbHLH122-1和PbbHLH122-2的表达,但它们对ABA处理并无转录响应。此外,PbbHLH122-2对上述逆境的应答要早于PbbHLH122-1,而PbbHLH122-1的表达量大于PbbHLH122-1。综上所述,bHLH122-1和bHLH122-2均参与杜梨叶片对非生物胁迫的防御机制,该机制不受ABA信号调控,并且PbbHLH122-1和PbbHLH122-2在逆境条件下发挥的作用可能略有不同。
关键词: 杜梨 bHLH122转录因子 非生物胁迫 表达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播期与打顶时间对麦(油)后直播短季棉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棉花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播期与打顶时间对麦(油)后直播短季棉产量、产量特性及纤维品质的影响。【方法】以中棉所50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播期(月-日)(S_1,05-25;S_2,06-10)和打顶时间(月-日)(T_1,07-30;T_2,08-07;T_3,08-15)对长江流域下游植棉区麦(油)后直播短季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播期间,皮棉产量和霜前花率及铃数、铃重和衣分均以S_2条件下较低;果枝数和果节数以S_2条件下较低而成铃率以S_1较低。打顶时间间,皮棉产量和霜前花率随打顶时间推迟而降低;果枝数、果节数及节枝比随打顶时间推迟增加而成铃率降低。互作显示,皮棉产量与霜前花率均以S_1T_1处理较高;果枝数和果节数以S_1T_1、S_1T_2和S_1T_3处理较高,成铃率以S_2T_1和S_1T_1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皮棉产量与果枝数、果节数、铃数显著正相关,但与节枝比、成铃率相关不显著。此外,播期间,以S_2条件下棉株下部和中部果枝成铃分布比例较高而上部较低;打顶时间间,下部和中部果枝成铃分布比例随打顶时间推迟降低而上部增加。就棉铃纤维品质而言,S_1T_1处理不同果枝部位棉铃的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和中部马克隆值均较优。【结论】长江流域下游植棉区,麦(油)后直播短季棉于5月25日播种、7月底打顶有利于其高产、稳产和优质。
关键词: 麦(油)后直播短季棉 播期和打顶时间 产量及其特性 纤维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干燥方式对蚕蛹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蚕蛹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缫丝蚕蛹鲜样,经过热风、真空微波、热风联合真空微波、真空冷冻干燥蚕蛹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与比较,探讨不同干燥方式对蚕蛹干制品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缫丝蚕蛹及蚕蛹干样中共检测出118种风味化合物。干燥方式对蚕蛹中的醇类、醛类、烃类及芳香类等挥发性风味成分影响较明显,其中热风干燥和真空微波干燥蚕蛹主要挥发性成分为烃类,真空冷冻干燥主要挥发性成分为芳香类物质,热风联合真空微波干燥蚕蛹挥发性物质醛类、酮类含量均高于其他干燥方式,可促使蚕蛹风味物质的有效形成。
关键词: 蚕蛹 干燥方式 挥发性风味 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