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011年春、夏、秋三季莱州湾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及其与主要中上层鱼类资源密度的关系
《中国水产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1年5-10月对莱州湾渔业资源与栖息环境进行了6个航次的逐月大面调查,研究了春末至秋中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演替,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分析了其与主要小型中上层鱼类资源密度的关系.共记录浮游植物33属78种,总丰度在春、秋季各出现1个峰值,分别为265*10~4 ind/m~3和111*10~4 ind/m~3.春末夏初优势种主要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和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夏中至秋中圆筛藻(Coscinodiscus)、角毛藻(Chaetoceros)、角藻(Tripos)和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属逐渐形成优势.夏末至秋中,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皆呈现上升的趋势.将环境和浮游植物群落指标作为解释变量逐步优化后的广义可加终模型,对4种鱼类CPUE总偏差的累积解释率达到了76.5%,月份、海表温度、夜光藻丰度、圆筛藻丰度、甲/硅藻比5个预测变量皆达到显著水平以上,甲/硅藻比的升高对渔业资源密度分布表现出正向的作用.结果表明,莱州湾浮游植物群落长期演变后的类群结构和丰度水平,对鱼类群落结构及其资源量现状的可持续性有着积极的意义.本研究为深入探讨渔业种群关键栖息地早期补充和食物网过程的影响因素,从浮游植物饵料基础变动的角度提供了数据资料和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蛋氨酸水平对松浦镜鲤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及肌肉合成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蛋氨酸(Met)水平对松浦镜鲤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及肌肉合成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540尾初始体质量为(24.42±0.19) g的松浦镜鲤幼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各组分别饲喂Met水平分别为0.56%(对照)、0.66%、0.75%、0.83%、0.92%和1.01%的等氮等能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 0.83%、0.92%和1.01%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及肥满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 0.83%、0.92%和1.01%组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83%、0.92%和1.01%组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0. 92%和1.01%组的肌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3) 0. 83%和0. 92%组的快肌和慢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83%、0.92%和1.01%组的快肌和慢肌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0.66%、0.75%、0.83%、0.92%和1.01%组的慢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1(STK11)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92%和1.01%组的快肌磷脂酰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3(PIK3R3)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66%、0.75%、0.83%、0.92%和1.01%组的快肌和慢肌肌球蛋白重链(MHC)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83%、0.92%和1.01%组快肌和慢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添加Met可以促进鲤鱼生长,提高鲤鱼肌肉品质并促进肌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当饲料半胱氨酸水平为0.64%时,以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为评价指标,通过折线模型分析得到松浦镜鲤幼鱼Met需要量为0.9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近江牡蛎膜分离联产制备多糖多肽及其功能特性研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联产制备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多肽多糖,提高近江牡蛎高值化利用率,采用不同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对近江牡蛎酶解液进行分级分离,并将酶解液分成相对分子质量为0~8000(CRRS-A)、8000~200 000(CRRS-B)和>200 000(CRRS-C)的3个组分,运用比色法、HPLC、UPLC-Q-Tof-MS/MS、傅立叶红外光谱法分别对3种组分的理化性质、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其基本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RRS-A组分主要由多肽组成,含量达到(87.26±1.65)%,相对分子量<2000,由10种化合物组成,具有较高的体外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均较高,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显著高于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为(116.67±3.22) U/g;CRRS-B组分含有多糖(75.82±0.28)%,还含有己糖醛酸(5.06±0.60)%、甲基戊糖(31.23±1.29)%、硫酸基(23.47±0.70)%、氨基己糖(2.29±0.04)%等糖基,相对分子质量为8300~150 000,为吡喃型多糖化合物,体外抗氧化能力总体优于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劣于抗氧化剂GSH;CRRS-C组分为吡喃型糖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6 000~7 152 000,体外抗氧化活性较差。研究表明,膜分离方法能对近江牡蛎多肽及多糖进行有效的分离,且近江牡蛎酶解液分级膜分离组分CRRS-A具有较高的体外抗氧化活性,CRRS-B具有高于BHT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该结果可为近江牡蛎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近江牡蛎 膜分离 成分分析 分子量 抗氧化 结构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斑篮子鱼幼鱼适宜投喂频率的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幼鱼适宜投喂频率,选择体重为(1.80±0.08) g的幼鱼进行养殖试验.试验设计5个组(F1、F2、F3、F4、F5组),投喂频率分别为1(06:00),2(06:00、18:00),3(06:00、12:00、18:00),4(06:00、10:00、14:00、18:00)和5次/d(06:00、09:00、12:00、15:00、18:00),每组设3个平行,共计15个养殖桶,每桶随机放50尾试验鱼.试验观察不同投喂频率下黄斑篮子鱼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形体指标、肌肉成分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试验周期为60 d.结果显示:1)各组试验鱼终末体重、增重率、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随投喂频率增加呈上升趋势,F3、F4、F5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F1、F2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F1、F2组(P<0.05),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F3组饲料系数最低,蛋白质效率最高.2) F3、F4、F5组肝体指数显著低于F2组(P<0.05),脏体指数显著低于F1、F2组(P<0.05),各组间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3)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试验鱼肌肉中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逐渐上升,水分含量逐渐下降,F3、F4、F5组肌肉中粗脂肪、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F1组(P<0.05),水分含量显著低于F1、F2组(P<0.05),3组间上述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4)各组肠道中胃蛋白酶、淀粉酶活性随投喂频率增加呈下降趋势,胰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先降后升,F1、F2组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F3、F4、F5组(P<0.05),F3、F4、F5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上述指标并考虑养殖成本,建议黄斑篮子鱼幼鱼适宜投喂频率为3次/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急性热应激对大菱鲆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海洋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大规格幼鱼热耐受性和热应激过程中敏感指标的变化,本研究设定18℃、21℃、24℃和27℃4个温度梯度,采用1℃/h的升温速率,对驯化温度为18±1℃的苗种进行96 h急性胁迫实验,统计各温度组96 h成活率和测定血浆部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pH 7.85、盐度29.5和溶解氧高于6.5 mg/L的环境条件下,平均体质量183.65±15.99 g的大菱鲆幼鱼96h高起始致死温度(UILT50)为28.05℃;温度和胁迫时间对血浆肾上腺素(EPI)、皮质醇(Cortisol)、血糖(GLU)、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碱性磷酸酶(AKP)含量/活性都存在显著影响,除GSH外,温度和胁迫时间存在显著的交互影响作用;热应激组血浆EPI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呈逐渐上升趋势,同一胁迫时间以21℃组含量最高;热应激组Cortisol含量的响应时间随温度升高相应提前、随胁迫时间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均在48 h达最高值; 24℃和27℃组GLU含量随胁迫时间呈先升后降趋势,胁迫3h~6h即达最高值,上升幅度与温度正相关,21℃组则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热应激组GSH含量和SOD活性仅在胁迫初期(0 h~3 h)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热应激组AKP活性处理12 h显著低于对照组, 48 h后则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升高幅度与温度呈正相关。
关键词: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热应激 血液生化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主要洄游性鱼类研究中的应用
《安徽农业科学 》 2020
摘要:从转录组概念、Illumina测序原理及工作流程、Illumina测序技术中生物信息分析相关数据库概念等方面,介绍了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该技术在重要洄游性鱼类(鲑鱼、鲟鱼、刀鲚)研究中的应用,旨在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水生资源修复奠定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下游刀鲚(Coilia nasus)仔稚鱼的时空分布
《湖泊科学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刀鲚(Coilia nasus)是长江下游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具有溯河洄游型和淡水定居型两种生态类型本研究于2016年5 8月在刀鲚繁殖高峰期内同时对长江下游湖口、安庆和靖江江段进行刀鲚早期资源调查,研究分析对比了长江下游江段刀鲚仔稚鱼的丰度情况、时空格局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调查期间,靖江江段刀鲚仔稚鱼平均密度最高;刀鲚仔稚鱼在调查各江段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之间均出现一段较短时间的高峰期,这与刀鲚的产卵类型有关;湖口刀鲚仔稚鱼的爆发时间早于安庆和靖江江段,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湖口江段存在的定居型刀鲚产卵造成的;推测长江江水倒灌的特殊环境现象刺激了刀鲚性腺的发育,使得湖口江段8月产卵群体较多;各江段断面空间上的刀鲚仔稚鱼密度差异可能是沿岸地形和水体动力学差异所产生的现象;各江段刀鲚仔稚鱼密度最高峰时的水流量均处于较低水平,水温分别为25.87、25.27和21.67℃,均达到了刀鲚产卵所需条件研究结果初步反映了长江下游刀鲚仔稚鱼的时空特征,为长江下游刀鲚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牡蛎酪氨酸酶基因(CgTyr1)SNP多态性与壳色性状的关联
《水产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色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物界的生物色素,而酪氨酸酶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调控黑色素合成的关键酶。实验以3种壳色的长牡蛎选育品系为材料,使用PCR-SSCP的方法对长牡蛎酪氨酸酶基因CgTyr1进行SNP分型筛选,将突变位点与不同壳色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显示,酪氨酸酶基因的外显子上存在23个SNP位点,其中11个SNP位点与壳色性状极显著相关;在这11个SNP位点中,检测到有3个SNP位点为有义突变(c.591C/T、c.632G/A和c.1155T/C),分别导致不同的氨基酸突变(Ala122Val、Gly136Ser和Phe310Ser);利用极显著关联的11个SNP位点,为每种壳色群体建立了1种单倍型,并在验证组中得到了确认。研究表明,长牡蛎酪氨酸酶基因的单个碱基突变和以此构建的单倍型与壳色性状存在显著的关联。本研究筛选出的SNP位点和构建的单倍型为长牡蛎壳色品系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部湾盆地古近纪断裂体系发育及其控盆作用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加深对北部湾盆地裂陷结构发育与转型过程的认识,运用二维、三维地震资料,针对古近纪断裂体系的发育及控盆作用进行了研究.在详细刻画主干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基础上,明确了断裂体系演化的时空差异性,进而基于各凹陷结构的精细解剖,综合平衡剖面恢复和沉降中心研究阐述了断裂体系对盆地结构的控制作用,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探讨了古近纪断裂体系的控盆机制,认为板块调整事件造成的区域应力场的转变控制了断裂体系的时空差异,进而造成了盆地结构的发育和转型.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纪,北部湾盆地主干断裂体系的发育演化经历了3个期次,NE向控盆时期(65.0~56.0 Ma)、NEE向控盆时期(56.0~37.8 Ma)和近EW向控盆时期(37.8~23.0 Ma),各时期控盆断裂的平均活动速率分别为130, 155, 175 m/Ma.这3个阶段控盆断裂表现出来的优势方向的转变揭示了古近纪区域伸展应力场的顺时针转变,同时伴随着走滑效应的增强.受上述断裂体系控制,盆地的裂陷结构相应的经历了简单伸展半地堑、复杂伸展半地堑和走滑改造半地堑3个阶段,沉降中心的展布受控于断裂活动同样经历了NE→NEE→近EW向的顺时针转变.北部湾盆地断裂体系及其控制下的裂陷结构演化与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汇聚、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以及古南海的拖曳俯冲所引起的区域应力场性质和方向的转变密切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酶解产物中一种含氟多肽的研究
《海洋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酶解法从南极磷虾肌肉酶解产物中分离、纯化含氟多肽,并采用LC-MS/MS和氨基酸序列分析对其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胰蛋白酶酶解所得南极磷虾多肽粗提物的得率约为20%,其总氟含量为(731.73±1.01)μg·g~(-1)。粗提物精制后,制备得到纯度较高的6个多肽(分别命名为F1、F2、F3、F4、F5、F6),采用离子色谱法筛选出含氟量最高的多肽F6,测定其结合肽氟含量为(266.11±0.40)μg·g~(-1)。将F6的氨基酸序列片段通过NCBI-Nucleotide-Euphausiacea蛋白质数据库检索,按匹配值得分高于100分可筛选鉴定得到4种蛋白质[Clock, Tropomyosin, ATP synthase subunit 6 (mitochondrion), Arginine kinase],通过对4种蛋白的分析发现,南极磷虾蛋白结合氟通过与Clock蛋白磷酸化结合的可能性最大。研究结果对今后探究南极磷虾中含氟蛋白的安全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对南极磷虾应用价值的进一步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