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杀象耳豆根结线虫Pro-21fa6克隆子产活性蛋白酶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提取土壤样品总DNA,以Fosmid为载体,构建宏基因组文库。以脱脂奶为底物,象耳豆根结线虫为靶标,筛选杀象耳豆根结线虫的产蛋白酶基因克隆子。以克隆子Pro-21fa6为研究对象,从酶活、蛋白含量变化、p H变化对发酵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构建31 104个克隆子,库容1.067 Gb,获得产蛋白酶阳性克隆子111株,其中9株对象耳豆根结线虫具有毒杀作用,Pro-21fa6克隆子毒杀效果最好。培养条件温度35℃、转数200 r/min、以及脱脂奶与诱导剂共同作用可以使酶活提高,是基础培养基的1.33倍。Pro-21fa6蛋白酶克隆子初步研究,为蛋白酶基因基因片段亚克隆、测序、活性蛋白酶分离纯化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基因组文库 Fosmid文库 克隆子 活性蛋白酶 象耳豆根结线虫


沉香叶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
《食品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沉香叶为原料,采用溶剂浸提的方法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利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法、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ate),ABTS)法和铁氰化钾还原法测定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液料比为自变量,以黄酮类化合物得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沉香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最优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60%、提取温度60℃、液料比20∶1(m L/g)、提取时间3 h,在此条件下黄酮类化合物的得率为2.88%(m/m)。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沉香叶黄酮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能力,其半数有效质量浓度值分别为(1.14±0.08)mg/m L和(0.23±0.01)mg/m L。


海南疣粒野生稻基因组DNA导入与创新水稻种质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挖掘和应用海南疣粒野生稻优异资源,本研究调查和筛选优异疣粒野生稻资源,经穗颈注射法向R225等水稻恢复系导入疣粒野生稻基因组DNA,创新水稻育种中间材料;与三系、两系不育系测交配组,对F1代及后代观察、考种与测产,选育杂交水稻强优新组合。采用SSR标记检测导入创新种质、杂交水稻新组合与疣粒野生稻的遗传相关性。结果表明,筛选出15份优异疣粒野生稻资源,获得7份导入种质创新材料,与不育系测交配组选育出12份有效穗数、穗长、千粒重、抗病等农艺性状优良的杂交水稻新组合,通过品种比较试验,筛选出5份高产抗病水稻新组合。SSR标记检测导入创新种质、杂交新组合具有疣粒野生稻特有分子标记带型,说明获得来自疣粒野生稻的种质创新材料,并可稳定遗传。本研究为海南疣粒野生稻种质创新和进一步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一株生姜青枯病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
《南方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对生姜青枯病菌有较强拮抗活性的细菌菌株,鉴定并优化拮抗菌株的发酵条件,为拮抗菌株的田间应用和活性产物开发提供必要的前期基础。【方法】从生姜青枯病发病较重的田块采集17份健康生姜根际根围土样,采用稀释平板分离和室内活性测定,筛选对生姜青枯病菌有较强拮抗活性的细菌菌株;对拮抗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通过改变碳源、氮源、发酵温度、初始p H和发酵时间的长短等外界条件对拮抗菌株进行发酵条件优化。【结果】筛选出1株对生姜青枯病菌有较强拮抗活性的细菌菌株YA-1。结合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 DNA鉴定,确定YA-1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结合发酵条件的改变和室内活性测定,确定YA-1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2℃、初始p H 7.5、发酵时间48 h,最佳培养基配方为Na Cl 1.0%、Ca CO30.2%、酵母粉0.5%、NH4H2PO40.05%、(NH4)2HPO40.05%和蛋白胨1.0%。发酵条件优化后,处理48 h,抑菌圈平均直径由优化前的23.0 mm提高到29.0 mm。【结论】YA-1菌株对生姜青枯病菌具有较高的拮抗活性,具有开发成生物农药的潜力。
关键词: 生姜青枯病 枯草芽孢杆菌 分离鉴定 拮抗作用 发酵条件


象耳豆根结线虫Hsp70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植物病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c 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克隆了象耳豆根结线虫Hsp70基因的全长c DNA(Me Hsp70)序列。Me Hsp70 c DNA全长2 203 bp,含有1 959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53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71.09 k Da,具有3段Hsp70家族的签名序列,Gen Bank登录号KF739434。同源性分析表明,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真核生物的Hsp70序列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该Hsp70与其他物种中的Hsp70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Hsp70的系统发育树不能体现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推测其反映的是不同物种间Hsp70生物学功能的相似性程度。构建了一个原核表达载体p EASY-E1-Me Hsp70,当IPTG终浓度为0.4~1.0 mmol/L时,能诱导表达融合蛋白。Me Hsp70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将为象耳豆根结线虫的生态适应性机理研究提供依据。


不同栽培措施对青贮玉米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和"3414"最优回归设计,研究青贮玉米不同种植密度、收获期和施肥水平对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收获期和施肥水平均极显著影响青贮玉米的产量和营养品质。其中,氮肥对青贮玉米的鲜、干生物产量的提高及青贮玉米营养品质、饲用价值的提高贡献最大,其次是磷肥,钾肥的影响较小。建立了氮、磷、钾肥和青贮玉米鲜、干生物产量,蛋白质产量,中、酸性洗涤纤维产量,脂肪产量的回归数学模型。得出了青贮玉米新饲玉14号在海南中等肥力土壤上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0~9.00万株/hm2;最佳收获期是籽粒乳熟中期;预测出了获得青贮玉米最大鲜、干生物产量,蛋白质产量,中、酸性洗涤纤维产量,脂肪产量时所需氮、磷、钾肥的施用量。
关键词: 青贮玉米 密度 收获期 施肥 产量 品质 饲用价值


杂交稻母本机插和手插群体苗情动态及制种产量构成差异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母本机械化插秧对杂交稻制种产量的影响,以博优225的父母本为材料,采用母本机械化插秧和人工手插两种移栽方式,开展两年三地的制种试验,调查和比较了机械化插秧和人工手插方式下母本群体的苗情动态以及产量构成差异,分析了影响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因素。结果表明:机械化插秧方式下母本群体的基本苗数、最高苗数、冠层厚度、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理论产量和实测产量均高于人工手插群体;在所调查的苗情指标和产量构成因素中,与制种产量相关程度最大的分别是最高苗数和每穗实粒数;母本机械化插秧有利于增加群体最高苗数和每穗实粒数,从而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制种 母本机插化插秧 最高苗数 每穗实粒数


蝇蛹金小蜂对桔小实蝇蛹体型大小的产卵选择及子代生长发育表现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寄主质量对寄生蜂寄生的影响,在室内研究了桔小实蝇蛹体大小对蝇蛹金小蜂寄生选择和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饥饿法处理桔小实蝇三龄幼虫获得体型(用体质量表示)差异较大的寄主蛹,供蝇蛹金小蜂选择寄生,观察寄生蜂寄生不同质量寄主的子代数量、发育历期、性比和成虫寿命。结果表明,蝇蛹金小蜂对寄主大小有显著的选择性,蝇蛹金小蜂显著偏好寄生体型较小的寄主蛹,而且随着寄主体型的增大,其雌性比率增大;然而,桔小实蝇蛹体大小不影响蝇蛹金小蜂子代的发育历期和寿命。由此可见,蝇蛹金小蜂母蜂能够根据寄主质量来调节子代的数量和性比,以最大优化子代的适合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