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技术的池塘水质分析与可视化设计
《测绘通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池塘作为重要的水域资源之一,其水质管理对于生态保护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水质监测方法受限于采样点稀疏和周期性测量,无法提供实时、高分辨率的水质信息。本文旨在开发一种基于无人机多光谱技术的水质监测可视化系统。首先采用多光谱传感器装备的无人机,定期飞越目标池塘,采集水体的多光谱数据对水质进行分析;然后通过WebGIS技术实现对水环境数据的管理,为水产养殖和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结果表明:(1)无人机多光谱技术可以应用于池塘水质监测,并能够快速响应水质变化,有助于提高池塘养殖管理效率;(2)南泉池塘水质空间差异较小,时间差异较为明显,总体上3—4月水质状况较好,5—8月水质状况有变差的趋势;(3)建议在夏季加强池塘管理,降低养殖水质的污染。这一研究为水质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有望在水产养殖业中进行推广与示范。


与期刊共成长,做水产学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建设者
《编辑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作为编辑的我们正如这株株青草,虽平凡却能第一时间感知科技发展春风。作为水产学科技期刊编辑,我们服务的学科虽小却承载着“蓝色粮仓”大使命。如何为水产学科技成果做好“嫁衣”是我们的传统使命,而新一轮出版业转型升级,则更需我们抓住机遇,结合国情、对标国际绘制期刊发展蓝图,培育我国水产学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黄河宁夏段黄河鮈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系统发育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评估黄河鮈(Gobio huanghensis)种质资源状况,进一步加强其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本研究在连续3年开展黄河宁夏段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同期定点采集青铜峡坝上南长滩村、余丁乡和坝下梅家湾村、月牙湖乡、红崖子乡等5个不同地理群体样本,基于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其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长度为1 428 bp的cox1基因序列区域共检测到162个多态位点,界定了26个单倍型;5个群体中除南长滩群体具有“低Hd低Pi”(Hd:0.468;Pi:0.000 62)特点外,其余群体均呈现出“高Hd高Pi”(Hd:0.721~0.840;Pi:0.009 18~0.035 88)的分布特点,且青铜峡坝上与坝下群体间具有显著的遗传分化(P<0.05),尤其南长滩、余丁乡2个群体与月牙湖群体达到了种群分化水平;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黄河鮈与蛇鮈(Saurogobio dabryi)亲缘关系最近。综上所述,结合历年资源调查结果推测,黄河鮈因青铜峡大坝形成了明显的种群地理阻隔,因此建议将黄河鮈划分为青铜峡坝上与坝下2个地理种群,在加强原地保护的基础上,通过人工繁育、增殖放流等人工干预措施,促进坝上、坝下种质资源基因交流,以有效恢复和保护黄河鮈这一珍贵种质资源。
关键词: 黄河宁夏段 黄河鮈 cox1基因 遗传多样性 系统发育


蓄水后向家坝库区鱼类物种、分类和功能多样性变化
《湖泊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向家坝水电工程对金沙江下游鱼类多样性的影响,基于2016-2018年邵女坪(库首)、绥江(库中)和桧溪(库尾)3个江段的鱼类群落调查数据,分析了向家坝库区鱼类物种、分类和功能多样性空间格局,结合蓄水前(2011年)和蓄水初期(2015年)的资料,探讨了蓄水后向家坝库区不同维度鱼类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向家坝库区各江段以广适性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和静水性的?(Hemiculter leucisculus)占优势,两者的数量百分比分别为30.15%± 14.82%和13.91%±11.16%.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显示,蓄水后向家坝库区库首邵女坪和库中绥江鱼类群落差异最小,库首邵女坪和库尾桧溪鱼类群落差异最大;库中绥江在蓄水前、蓄水初期和2016-2018年3个时期的鱼类群落差异均较大,表明蓄水后绥江江段鱼类群落经历了剧烈变化.库区不同江段鱼类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桧溪>邵女坪>绥江,鱼类分类多样性指数和分类差异指数均表现为:桧溪>绥江>邵女坪.库区鱼类摄食、运动和繁殖等不同维度的功能多样性(功能丰富度、功能均匀度、功能离散度)空间格局不同,但总体上库中绥江鱼类功能丰富度最高,功能均匀度最低.与蓄水前相比,绥江江段鱼类物种、分类多样性呈下降趋势,鱼类功能丰富度和均匀度也有下降趋势.蓄水后绥江江段鱼类群落主要功能性状发生了明显变化,如蓄水前以下位口、纺锤形体型鱼类占优势,蓄水后以端位口、侧扁形体型鱼类占优势.不同维度多样性指数侧重于鱼类多样性的不同方面,结合多种指数分析有利于更全面地了解鱼类群落对环境变化和外界干扰的响应.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水电工程建设对金沙江下游鱼类多样性的影响,为鱼类多样性保护提供依据,也可为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提供本底资料.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分类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大坝 鱼类 金沙江


乌鳢不同部位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
《中国食物与营养 》 2024
摘要:目的:比较乌鳢不同部位肌肉营养成分,为乌鳢肌肉的营养成分分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分别测定乌鳢前部背肉、中部背肉、尾肉、腹肉四部分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结果:在四部分肌肉中,水分、灰分、粗蛋白含量最高的部位分别是中部背肉、腹肉、尾肉,腹肉的脂肪含量最高,四个部位常规的营养成分测定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每部分肌肉中均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半胱氨酸含量最低,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比在32.23%~35.41%和41.10%~44.17%之间;腹肉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均最高。结论:对乌鳢肌肉分部位进行检测,可为淡水鱼营养成分分析提供一个新思路,为人群食用乌鳢提供指导。


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MCP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制备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主衣壳(MCP)蛋白兔多克隆抗体,以期为该病毒蛋白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pET32a(+)MCP/BL21重组大肠杆菌进行诱导表达,将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复性,以此为抗原免疫大耳兔制备多克隆抗体,ELISA检测抗体效价,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 Western Blot 法分析 MCP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结果]纯化的 MCP重组蛋白条带特异;间接ELISA结果显示,制备的兔多克隆抗体血清效价为1∶1 024 000;IFA和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该多抗特异性良好,能够与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 MCP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IFA试验表明血清最适稀释度为1∶500.[结论]成功制备了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 MCP兔多克隆抗体,该抗体可特异性识别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 MCP蛋白.


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大亚湾春季鱼卵种类组成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大亚湾海域鱼类早期资源的空间分布和种类组成,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该区域鱼卵种类和分布进行研究。于2022年4月在大亚湾的14个站点进行了采样调查,采用线粒体DNA的CO I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片段作为分子标记,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了大亚湾海域春季的鱼卵种类。结果发现,大亚湾春季鱼卵种类共36种,隶属于7目16科26属,其中31种鉴定到种,有3种鉴定到属, 2种鉴定到科。鱼卵的平均密度为10.12 ind/m3,密度最大的站点(37.3ind/m3)为S7。鱼卵的优势种(优势度≥0.02)为项斑项鲾(Nuchequulanuchalis)、十棘银鲈(Gerres decacanthus)、克氏副叶鲹(Alepes kleinii)、岛屿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 insularis)、中颌棱鳀(Thryssa mystax)、叶鲱(Escualosathoracata)、黄斑光胸鲾(Photopectoralisbindus)。环境因子分析表明,本研究中环境因子与优势种鱼卵分布无强相关性,主要是由于优势种鱼卵种类是广温广盐性鱼类,对海域环境适应性很强。结果显示,大亚湾海域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但鱼卵种类仍然以小型化和低值化为主,应进一步加强对大亚湾渔业资源的保护,恢复其鱼类优良种质资源场的功能。


重力式深水网箱布局参数理论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网箱规划布局是海水养殖全链条中的关键一环,不仅涉及到养殖产出效益,更是影响设施安全的关键因素。重力式深水网箱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是深远海养殖的主要设施类型,有关其规划布局大多依靠以往的工程经验积累,缺乏一定的理论依据支撑。将重力式深水网箱布局分为交叉式布局和无交叉布局,从理论角度分别给出不同布局形式下网箱部分布局参数及相应的计算公式,并据此分析系泊缆根数、系泊长度以及安全控制距离等不同布局参数对规划海域网箱间距及海域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系泊缆根数、系泊长度及安全控制距离的变化,交叉式布局网箱海域利用率相对于无交叉布局更为敏感;交叉式布局的海域利用率明显大于无交叉布局,但目前仍建议采用安全性更高的无交叉布局。


砷在水生生物中的生物累积、转化及在其他生物体内的代谢毒理学研究进展
《环境化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砷作为全球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污染物,普遍存在于淡水和海洋环境中,具有一定的生物累积性与生物毒性.水生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砷在全球生物化学循环的过程中通过迁移、累积、转化、富集在水生生物体内,产生毒性作用,而砷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与其在水生生物中的赋存形态有关.目前关于砷在水生生物中的生物累积、生物转化及其代谢毒理的基础科学研究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而少有对该领域内的研究进展、研究热点、趋势方向的系统整合,本文针对这一领域文献进行梳理,系统阐述了砷在水生生物中的生物累积和生物转化情况;概述了砷在水生生物、小鼠/大鼠、人体、微生物等生物中的毒性作用及代谢机制;并提出了未来有关砷研究可关注的重点及方向.本文可为进一步阐明砷在水生生物中的生物累积转化规律及砷的代谢毒性作用,为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探索该领域内科学问题提供参考资料,同时对水产品安全、环境生态、医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砷 水生生物 生物累积 生物转化 毒理效应 代谢机制


基于DNA条形码的黑龙江中游漂流性鱼卵鉴定及其群落结构初探
《中国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龙江位于高纬度寒冷地区,鱼类自然繁殖及早期资源发生具有其独特性,了解漂流性鱼卵种类及群落结构的空间格局,对于保护黑龙江鱼类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于2022年6—7月对黑龙江干流的抚远、勤得利、萝北3个江段开展漂流性鱼卵资源监测研究,采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鱼卵的种类,获得CO Ⅰ基因序列1179条,共鉴定鱼类15种,隶属于2目3科8亚科15属,其中鲤科最多(13种),占83.29%;鳅科和鮨科各1种,分别占16.45%和0.25%。分析结果显示,漂流性鱼卵的种类组成主要以贝氏?(Hemiculterbleekeri)、花斑副沙鳅(Parabotia fasciatus)、潘氏鳅鮀(Gobiobotia pappenheimi)等小型鱼类为主,群落多样性为抚远江段最高,抚远以上呈下降趋势,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鲢(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a)、鳡(Elopichthys bambusa)、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鳜(Siniperca chuatsi)等重要经济鱼类的鱼卵相对重要性指数(IRI)由抚远(下游)至萝北(上游)呈显著下降趋势,暗示抚远江段的繁殖亲鱼的规模要大于以上江段,而萝北江段资源面临衰退。本研究推测,环境因子及过度捕捞应该是影响重要经济鱼类早期资源的主要因素,建议在产卵场设立禁渔区、禁渔期,降低捕捞强度,开展鱼卵、仔稚鱼等早期资源的长期监测研究,以科学保护并合理利用黑龙江渔业资源。
关键词: 漂流性鱼卵 CO Ⅰ基因 种类鉴定 群落结构 黑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