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南美白对虾养殖现状及前景

科学养鱼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2023年水产养殖饲料原料价格一涨再涨、水产品消费市场疲软、价格下跌、病害增多等诸多不利因素,对南美白对虾养殖行业的冲击很大,很多养殖户出现了弃养.为了更好地帮助养殖户了解南美白对虾养殖现状和前景,《科学养鱼》采访了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万夕和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雷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栾生研究员.

关键词: 黄海水产研究所 海洋水产研究 南美白对虾养殖 价格下跌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现状和前景 养殖户 原料价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底物颜色和附着物对牡蛎和藤壶自然补充量影响

海洋渔业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检验底物物理特性对牡蛎幼体附着的影响,通过野外实验分别检验了底物颜色(实验I:黑板和白板)、附着物(实验II: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熊本牡蛎C.sikamea、牡蛎壳、藤壶Balanus albicostatus)对熊本牡蛎和藤壶自然补充量的影响。实验I结果显示,底物颜色显著影响牡蛎自然补充量,在实验开始后15 d和30 d时,白板上牡蛎自然补充量显著高于黑板(P<0.05),45 d时白板和黑板间牡蛎自然补充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底物颜色没有显著影响藤壶自然补充量(P>0.05)。实验II结果显示,活牡蛎(熊本牡蛎或近江牡蛎)或牡蛎壳的存在在第1次实验时(8月15日)显著降低了牡蛎自然补充量(P<0.05),而在第2次实验时(8月22日)没有显著影响牡蛎自然补充量(P>0.05);藤壶的存在显著降低了牡蛎自然补充量(P<0.05)。活体牡蛎、牡蛎壳和藤壶的存在均未显著影响藤壶自然补充量(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潮间带牡蛎礁生态修复时,应选择颜色浅且表面干净(没有污损)的底物,且礁体建造须避开高藤壶附着量的地点和时段。

关键词: 牡蛎礁 附着 幼虫 近江牡蛎 熊本牡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临海东矶海域人工鱼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早期发育

生态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养护渔业资源和修复受损海岸带生态系统,人工鱼礁通常被投放至沿岸海域的海底,为海洋生物提供新的栖息地。于2022年5月(投放后10个月)和10月(投放后15个月)调查了临海东矶人工鱼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析了不同礁龄间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差异。两次调查共记录到5类17种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猫爪牡蛎Talonostrea talonata和侧花海葵Anthopleura sp.。礁体投放10个月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3519±289)个/m~2和(3657±273)g/m~2,15个月后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0056±1858)个/m~2和(8300±2045)g/m~2,15个月的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10个月的(P>0.05)。不同礁龄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性差异(Globe R=0.573,P=0.029),导致群落结构差异的物种主要是曲膝薮枝螅Obelia genicutata、侧花海葵、褐蚶Didimarca tenebricum、丽核螺Tritonoharpa leali、双纹须蚶Barbatia bistrigata和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礁体投放10个月后和15个月后人工鱼礁附着猫爪牡蛎的平均密度分别为(2075±37)个/m~2和(2194±397)个/m~2,不同礁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发现临海东矶人工鱼礁表面分布有低物种丰度和高密度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并发育成为以猫爪牡蛎为造礁种的人工牡蛎礁。

关键词: 海洋牧场 牡蛎礁 双壳贝类 猫爪牡蛎 饵料 演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虎龙杂交斑循环水育苗系统设计及应用效果

渔业现代化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在海水鱼育苗生产过程中应用的可行性,采用物质平衡相关原理,结合循环水养殖水处理设施设备构建技术,优化了水处理工艺流程并设计了生物滤器体积与循环量等关键参数,构建了一套封闭式可控型循环水育苗系统。设计了2路水处理环路,集成构建了育苗池双排水、竖流沉淀、移动床生物过滤等高效水处理技术和装备。使用该育苗系统开展虎龙杂交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E.fuscoguttatus■)育苗试验,重点考虑溶氧、p H和氨氮3个水质指标及全长、体质量和出苗率3个生长指标。结果显示:仔稚鱼生长情况良好,平均全长(75.1±0.55)mm,平均体质量(9.2±0.42)g,出苗率16.28%。水质检测结果显示:温度26.8~27.7℃,溶氧6.6~7.2mg/L,p H平均为8.31、总氨氮平均质量浓度为(0.183±0.191)mg/L,水质情况良好。经济性分析结果显示:单茬利润1.86万元,年利润5.58万元(按1年3茬计),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该研究可为工厂化循环水育苗系统应用及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虎龙杂交斑 物质平衡 水处理设备 循环水养殖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纳米酶在农业方向的研究进展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4

摘要:纳米酶作为一种具有类酶活性的新型纳米材料,在抗逆改良、食品检测、食品加工与保鲜、植物保护和种子处理等方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文章对纳米酶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农业方向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农业 食品 纳米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央部门预算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中国农业会计 2024

摘要:部门预算信息公开即预算编制、预算公开、预算监督全过程,也是新时期预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预算信息公开经历了前期缓慢探索,后期迅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文从中央部门预算信息公开现状评析、完善对策的层面进行探究,指出当前政府部门存在专栏设置不统一、形式陈旧、规范性不足、事前监督缺失等问题,并提出推动预算信息公开一体化建设、以民众需求为导向、健全互动机制等具体对策,以期能促使预算编制更加精确、预算公开更加全面、预算监督更加有效。

关键词: 预算编制 预算公开 预算监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H、葡萄糖和几种阳离子对本溪细鳞鱼精子活力的影响

河北渔业 2024

摘要:为给本溪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 Pallas)人工繁殖中最佳受精激活介质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细鳞鱼的精子稀释液和保存液的配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平板载片法,研究了pH、葡萄糖和Na+、K+、Ca2+、Mg2+等金属离子以及冷藏时间对本溪细鳞鱼精子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精子应在超低温条件下进行保存。研究表明,应采用自来水配置,pH为8,且应含有0.5 g/L Na+、0.3 g/L Mg2+、0.3 g/L Ca2+和50 mmol/L葡萄糖,从而达到本溪细鳞鱼人工授精的最佳条件。研究得出,适宜浓度的pH值和葡萄糖、Na+、Mg2+、Ca2+对本溪细鳞鱼精子活力有增强作用。K+会抑制本溪细鳞鱼的精子活力,而Na+是促进本溪细鳞鱼精子活力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细鳞鱼(Brachymystax lenok Pallas) 精子活力 金属离子 pH 葡萄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远海养殖陆基接力研究

中国水产 2024

摘要:深远海养殖陆基接力是近年来逐渐广泛推广的一种工业化养殖模式,它根据养殖品种生长对水温的生理需求,将陆基工厂化循环水和深远海网箱、工程化围栏养殖相结合,缩短养殖周期,降低养殖风险,提升养殖水产品品质,符合渔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本研究通过对海南、福建、山东和浙江等四省调研考察,摸清了深远海养殖陆基接力的主养品种,了解了深远海养殖陆基接力的主要模式,理清了深远海养殖陆基接力的工作环节以及养殖生产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给出了八个方面对策和建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乳植杆菌通过抑制蛋白水解改善罗非鱼发酵鱼糜凝胶强度

南方水产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微生物发酵能有效改善淡水鱼鱼糜的凝胶强度。罗非鱼鱼糜的凝胶强度低且在加工过程中易出现凝胶劣化。为开发高品质的罗非鱼发酵鱼糜制品,以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为发酵菌株,探究了加菌发酵对罗非鱼发酵鱼糜凝胶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加菌发酵能够显著改善罗非鱼发酵鱼糜的凝胶强度,降低大部分游离氨基酸以及总氨基酸的含量。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加菌发酵对罗非鱼发酵鱼糜中微生物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加菌发酵鱼糜中乳植杆菌属一直为优势菌属,到发酵末期增至63.71%,而其他腐败微生物菌属的丰度显著下降,同时菌落总数明显低于自然发酵鱼糜。构建了不同发酵时期的相关性网络图,结果表明在整个发酵期凝胶强度与菌落总数和总氨基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仅乳植杆菌属与菌落总数和总氨基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凝胶强度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植物乳植杆菌可以通过抑制腐败微生物的生长以及对蛋白质的水解作用来改善罗非鱼发酵鱼糜的凝胶强度。植物乳植杆菌可以作为专用发酵剂开发高品质罗非鱼鱼糜发酵制品。

关键词: 罗非鱼 发酵鱼糜 植物乳植杆菌 凝胶强度 相关性网络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鳀产卵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渔业科学进展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鳀(Engraulis japonicus)产卵场的分布特征及其关键环境因子,基于2021年4-12月开展的产卵场综合调查获取的鳀样品及其鱼卵密度数据,运用Garrison重心分布法阐释鳀产卵洄游分布特征及其主产卵期;通过基于Tweedie分布的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的构建,分析主产卵期内鳀卵密度与同步获取的海水表层温度(SST)、海水表层盐度(SSS)、海水表层叶绿素浓度(Chla)、浮游动物丰度(Fd)、浮游植物丰度(Fz)和深度(Depth)等6个环境因子,以及时间(月份,Month)和空间(经纬度、Lon和Lat)因子之间关系,并识别主控因子.结果显示,海域内鳀产卵期较长,由4月持续至11月,5-8月为主产卵期,其中,5-6月为产卵盛期.鳀产卵场规模和位置时空变化明显,时空因子与鳀卵密度分布呈密切非线性相关(累积偏差解释率为48.1%),(SST,SSS)(18.7%)和Depth(5%)次之.鳀产卵期适温范围较广,产卵场分布表现出高温高盐(低温低盐)增效作用和高温低盐限制作用.产卵初期(4月),鳀产卵场规模和鱼卵密度均较低,产卵重心位于海洋岛东南侧深水区;盛期(5月底-6月初)在SST主导下,鳀产卵场规模和鱼卵密度均至年内最高值,核心产卵场位于石城岛–庄河河口一带海域;此后,随着辽南沿岸水系盐度的下降,高温低盐的抑制作用使SSS因素主导产卵鱼群避开沿岸海域,鳀产卵场迁移至外海深水区,7月后位于30~50 m等深线之间;9-10月鳀繁殖活动基本结束,10月鳀卵仅零星分布于调查海域,直至12月未有鳀卵采获.研究可为黄海北部辽宁近岸海域鳀产卵场研究及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产卵场 主产卵期 Tweedie-GAM 黄海北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