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冰藏条件下不同贮存形式养殖大菱鲆品质对比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贮存形式对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品质的影响,测定其3种贮存形式(整鱼、去内脏和鱼片)在冰藏期间菌落总数、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硫代巴比妥酸(thiobarbituric acid,TBA)值、K值、水分分布、微观结构及蛋白降解程度的变化,采用电子舌采集其滋味轮廓,通过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对不同处理大菱鲆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鱼片组在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TVB-N及TBA值较高,其中菌落总数在冰藏12 d时达7.05(lg(CFU/g)),超过贮藏终点.除此之外,鱼片组盐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在第19天时降至最低,为1.57%,同时肌纤维断裂和间隙增大的程度也更严重.与整鱼组相比,去内脏组第19天时菌落总数和TVB-N值均较高,分别为6.58(lg(CFU/g))和16.72 mg/100 g.贮藏末期整鱼组和去内脏组自由水含量占比分别为0.21%和0.28%,显著低于鱼片组(P<0.05),说明其肌肉组织结构也维持较好.最后根据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采集的指纹图谱,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及聚类热图分析可将不同冰藏时间下3种贮存形式大菱鲆区分开.综上所述,冰藏条件下鱼片组品质劣化速度最快,去内脏组次之,整鱼组最慢,研究结果可为替代大菱鲆传统"活品"流通方式提供参考.


泥螺繁殖行为及早期发育的观察
《海洋渔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泥螺(Bullacta exarata)的繁殖特性和胚胎发育过程,于2021年夏季在江苏盐城地区沿海滩涂观察泥螺的交配、繁殖行为,并采集一批泥螺及其卵群,带回实验室,解剖观察泥螺亲体性器官发育状况;然后在20℃条件下培养泥螺受精卵,采用显微镜观察泥螺的胚胎发育状况,并记录其各个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卵群大小与怀卵量呈幂函数关系,即卵群体积越大,其所含卵子数量越多.泥螺胚胎平均直径为210 μm,根据泥螺胚胎发育各个时期的特征,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泥螺从受精卵发育成稚贝这一过程划分为卵裂、囊胚、原肠胚、膜内幼虫发育、浮游面盘幼虫阶段和附着变态阶段6个阶段16个时期.受精卵排出后50 min开始卵裂,约23 h达到囊胚期;排出后31 h胚胎发育进入原肠期,排出后38 h25 min开始形成器官,受精卵排出后115 h 30 min最终变态为稚贝.通过观察发现,在泥螺受精卵孵化过程中如何使泥螺胚胎快速摆脱胶质膜以及适合的孵化温度设置是影响泥螺孵化成功率和孵化速度至关重要的因素.研究结果可以为泥螺人工育苗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基于环境DNA的长江中华鲟分布特征探究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 2024 CSCD
摘要: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我国长江流域的旗舰物种,在长江十年禁渔的大背景下,研究中华鲟无损化检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环境DNA(eDNA)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生物监测技术,可以在不直接观察或捕获生物体的情况下对物种进行检测.从文献中筛选出可以用于检测中华鲟eDNA的特异性引物,于2020年9月在长江中下游选取4个中华鲟常出现的区域,进行各断面立体式采样;提取16个点位的e DNA,使用筛选得到的引物对中华鲟进行eDNA的检测,以探究中华鲟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成功筛选到1组可以检测中华鲟eDNA的引物,使用该引物成功检测到包括中华鲟在内的长江4种鲟类的eDNA,共计测得约300万条鲟类序列.依据测序结果分析不同断面检测到的中华鲟eDNA的差异,发现宜昌江段断面的中华鲟eDNA最多,洞庭湖口断面最少,且表层和底层水体的中华鲟eDNA检出也有显著差异.筛选得到的引物可以用于中华鲟eDNA的检测,中华鲟e DNA的检测结果与中华鲟的历史调查和洄游特征较为吻合.不同水深条件中华鲟eDNA的检出量有显著差异,表明在今后的调查中采用混合或者立体采样可以更加全面地进行中华鲟eDNA的检测.
关键词: 中华鲟 特异性引物 环境DNA 操作分类单元 长江


投喂频率对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星康吉鳗生长、生理指标及其水质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生理学和实验生态学方法探究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不同投喂频率对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生长、生理指标以及水质因子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50.64±5.43) g的星康吉鳗为研究对象,实验共设2组,分别为1次/天(T1组)、2次/天(T2组),每组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70d。实验每14d检测各养殖池实验鱼平均体重和循环水系统水质指标;实验结束时,采集星康吉鳗血液、组织相关样品,用于生长、生理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T2组终末体重(FBW)、终末体长(FBL)、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T1组(P<0.05),T1组饲料系数(FCR)显著高于T2组(P<0.05)。T1组血清丙二醛(MDA)显著高于T2组(P<0.05),T2组肝脏谷草转氨酶(AST)、肝脏谷丙转氨酶(ALT)、肠道胰蛋白酶(TPS)显著高于T1组(P<0.05)。T1组、T2组出口水NH4+-N、NO2--N 24 h变化中分别有1处(24:00)和2处峰值(20:00、次日8:00);2个实验组出口水24 h内NH4+-N与生物滤池出口水差异显著(P<0.05);生物滤池出口水NO2--N在04:00、08:00显著低于其他2个实验组出口水(P<0.05);T2组2种指标的24 h变化幅度均小于T1组。整个实验周期内各水质指标均维持在安全养殖范围内,其中,在第70天时,T2组总氮(TN)、总磷(TP)显著高于T1组(P<0.05);生物滤池对各项水质指标处理效果各不相同,其中,对NH4+-N的处理效果最佳,最高可达54.23%。基于上述结果,星康吉鳗幼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中,2次/天的投喂效果优于1次/天。相关结果为星康吉鳗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中适宜的投喂策略提供了理论参考。


网衣对自升式桁架网箱结构响应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升式桁架网箱凭借便于将养殖箱体下潜入水的结构特性,为更好地适应深远海养殖极端环境提供了一种选择。网衣作为桁架网箱关键部件,通过纲绳系缚于桁架管上,在外部环境载荷作用下可能会对网箱主体结构强度产生影响。针对一种自升式桁架网箱,基于SESAM/GeniE建立其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在有无网衣及不同网衣参数条件下的网箱主体结构响应。结果表明:网衣对网箱主体结构响应评估存在较大影响,尤其在流速较高时,网衣阻力大幅增加,直接影响网箱桩腿受力和桁架利用系数(Utilization factor, UF)值,证明在校核网箱主体结构强度时不可忽略网衣的作用;不同网目群化比下,网衣对自升式深海网箱整体结构响应评估结果影响不大,在网箱主体结构响应仿真计算中可以考虑使用较大的网衣群化比来提升计算效率;网衣系缚纲绳数量变化对网箱主体结构的响应评估基本无影响,但增加系缚纲绳可以有效减少纲绳受力。


凡纳滨对虾白便综合征发生与环境因子、机体免疫酶活性和微生物的相关性
《水产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系统解析凡纳滨对虾白便综合征(white feces syndrome,WFS)的发生与环境因子、微生物因子、宿主免疫力和水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系.实验利用水体理化因子、可培养细菌、对虾机体免疫酶活性以及高通量测序等检测技术对健康与患WFS的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组相比,患病池塘的水温、溶解氧(DO)、pH、盐度等水质理化因子波动趋势相似,波动范围分别为 26.1~29.0 °C、4.26~6.08 mg/L、8.39~8.73 和 40~49,患病组DO和盐度比健康组高;健康组对虾肝胰腺内可培养细菌和弧菌含量为 1.19×105~7.70×105 和 8.8×103~1.96×104 CFU/g,弧菌占比为 2%~16%,患病组对虾肝胰腺内可培养细菌和弧菌含量在 3.80×105~2.51×106 和 2.02×105~1.49×106 CFU/g范围内,比健康组高 15~113 倍,弧菌占比在 55%~70%.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酚氧化酶(PO)活性在健康组内为 1.21~5.64、9.17~15.25、3.56~7.43、4.83~6.70 及 3.10~4.55 U/mg,在患病组内为 2.12~5.39、19.22~26.96、19.73~26.85、3.00~4.14 及 7.76~9.21 U/mg.比较分析表明,WFS的发生与可培养细菌含量、弧菌占比、ACP、LZM、PO的相关性较强.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患病组水体菌群结构的Ace和Chao指数呈一定程度下降趋势,PCoA指数偏离度较高,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降低,拟杆菌门、蓝藻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RDA关联分析表明,盐度、溶解氧、虾体细菌、虾体弧菌、水体细菌是影响患病对虾水体菌群结构组成的重要因子.相关研究结果为解析养殖生产中对虾WFS发生机制提供数据支撑,并为WFS的临床防控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白便综合征 水质理化因子 可培养细菌 机体免疫力 菌群结构


虾青素对赤点石斑鱼生长、体色、皮肤色素和抗氧化性的影响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24 CSCD
摘要:【目的】探究虾青素对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生长、体色、皮肤色素和抗氧化性的影响,为虾青素在赤斑石斑鱼饲料中的应用及功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赤斑石斑鱼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虾青素0、100、200、400和800 mg/kg,制成5种等氮等脂饲料,分别记为AST0(对照)、AST100、AST200、AST400和AST800组,饲喂初始体质量(6.17±0.26)g、全长(7.84±0.54)cm的赤点石斑鱼90 d,测定石斑鱼生长性能指标,用色差仪测定石斑鱼体色参数,通过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石斑鱼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和黑色素,用试剂盒测定石斑鱼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等抗氧化性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实验组赤点石斑鱼的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饲料系数和肥满度均无显著差异(P> 0.05),AST800组的肝体指数显著降低(P <0.05)。随着饲料中虾青素添加量的增加,赤点石斑鱼的头部、体侧和尾部的皮肤斑点变橙黄色,腹鳍基部变深红色;鱼鳍上的色素团分布均呈背鳍、臀鳍和尾鳍色素细胞密度较高,胸鳍和腹鳍色素细胞密度较低的规律;虾青素添加组腹鳍中黄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的数量增加。各虾青素添加组鳃盖、背部和尾柄皮肤与胸鳍、背鳍的亮度(L*)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0.05),鳃盖皮肤和背鳍的红度(a*)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0.05),鳃盖、背部、腹部和尾柄皮肤与胸鳍、背鳍和尾鳍的黄度(b*)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0.05)。饲料中添加虾青素显著增加赤点石斑鱼背部和腹部皮肤的类胡萝卜素浓度(P <0.05),以及腹部皮肤黑色素浓度(P <0.05)。赤点石斑鱼肝脏T-AOC、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随饲料中虾青素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 <0.05),丙二醛含量随饲料中虾青素添加量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 <0.05)。【结论】饲料中添加虾青素未显著影响体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改善赤点石斑鱼的体色、内在色素沉着,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综合生长、体色、皮肤色素含量、抗氧化性数据,赤点石斑鱼饲料中适宜虾青素添加量为200~400 mg/kg。


不同养殖区域的卵形鲳鲹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研究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4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养殖区域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营养品质差异,并对其品质进行评价。方法 以海南、广西、广东3个养殖区域的卵形鲳鲹为研究对象,对基本营养成分、蛋白质、氨基酸与矿物元素进行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对营养品质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3个养殖区域的卵形鲳鲹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与鲜味氨基酸含量未呈现显著差异;氨基酸评分与化学评分结果显示3个养殖区域卵形鲳鲹氨基酸组成均衡;脂肪酸结果显示广东养殖卵形鲳鲹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为38.84%±6.23%,海南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为37.20%±2.06%,广西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为39.27%±4.42%; 3个养殖区域的矿物元素含量丰富,常量元素中最高的是钾与钠,微量元素中海南卵形鲳鲹中铁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广西与广东,广西养殖卵形鲳鲹中锌元素含量最高,显著高于海南与广东;主成分分析得到的综合得分结果显示广西综合评分最高,其次是海南,最次为广东。结论 不同养殖区域的卵形鲳鲹营养成分存在差异,研究为卵形鲳鲹品质评价体系构建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卵形鲳鲹 养殖区域 营养品质 主成分分析 品质评价


寄生虫抗药性及其对水产动物寄生虫病药物防治的启示
《水生生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抗药性是病原体在药物作用下发生生理变化和遗传变异而获得的能经受住药物毒性的一种能力.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提高和药物长期大量使用,寄生虫抗药性越来越普遍和严重,不仅影响寄生虫病的防治效果,还带来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文章通过对陆生动物抗寄生虫药物、寄生虫抗药性机制、抗药性主要测定方法、抗药性控制策略及水产动物寄生虫抗药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我国水产养殖中寄生虫抗药性研究提供思路,同时为减缓寄生虫抗药性提供科学的防控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