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快速测定微量甲醛的新方法——光度测定法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FeCl3 HCl存在条件下 ,甲醛与蛋白胨能产生紫色 ,可以定量测定微量甲醛。测定范围 0 1~ 1 0mg·L-1,回收率 95 0 8%~ 10 3 5 % ,相对标准差为 1 19% (n =6 )。与乙酰丙酮法相比 ,用该法测定水发虾仁中甲醛含量 ,全程只需 10min ,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使用试剂少等优点 ,适合现场检测


~(14)C-绿磺隆在土壤中的可提态残留、结合残留和矿化研究
《核农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对14 C 绿磺隆在 7种不同类型土壤中形成结合残留 ( 14 C ER)、可提态残留( 14 C ER)以及矿化为14 C CO2 的规律、影响14 C BR的主要因子及其在腐殖质中的分布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 1 ) 14 C 绿磺隆在土壤中形成的14 C ER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 ,与土壤粘粒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14 C ER中的绿磺隆母体化合物的消减满足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其在 7种土壤中的半减期分别为 1 3 0~ 1 3 3 3d。pH是影响绿磺隆母体化合物降解的主要因子 ;( 2 ) 14 C 绿磺隆在 7种土壤中的14 C BR含量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 ,并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土壤pH是14 C 绿磺隆在土壤中形成BR的主要影响因子 ;( 3 ) 14 C 绿磺隆形成的14 C BR主要分布在富啡酸和胡敏素中 ;14 C BR分布在胡敏酸中的相对百分比约为 2 % ,在14 C 绿磺隆BR的形成过程中 ,富啡酸的作用 >胡敏素 胡敏酸 ;( 4) 14 C 绿磺隆在 7种土壤中的14 C BR含量 ,在培养 2 0d内均随时间而快速增加 ,2 0d后变化量较小。 7种土壤中的14 C BR含量最大值分别占引入量的 53 5%、40 9%、3 7 8%、1 6 4%、42 5%、41 0 %和 3 1 3 % ;( 5)培养 90d内 ,14 C 绿磺隆通过三嗪杂环开环矿化为14 CO2 的量约占引入量的 4%~9% ,而土壤 1表明14 C


通过DNA改组技术获得高活性β-葡萄糖苷酸酶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β 葡萄糖苷酸酶是在植物转基因中广泛应用的报告基因 .以质粒pBI12 1中的GUS基因为基础 ,利用DNA改组方法 ,经DNaseⅠ降解 ,PrimerlessPCR ,PrimerPCR对GUS基因进行了突变和改组 ,然后将改组的GUS基因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G2 5 1中 ,构建了库容为 10 8的突变体库 .经过活性的筛选 ,得到活性提高的克隆 ,再以此为基础 ,经过新的改组、筛选得到活性大幅度提高的克隆GUS2 4 .基因测序显示 ,GUS2 4与GUS基因之间的同源性为 99 7% ,共有 6个核苷酸位点发生了改变 ,分别是 :379位的A突变为G ,396位的T突变为C ,711位的G突变为A ,95 8位T突变为C ,990位的T突变为C ,1649位的A突变为G .核苷酸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显示 ,3个氨基酸发生了突变 ,12 7位的Ser突变为Gly ,32 0位的Trp突变为Arg ,5 5 0位的Asn突变为Ser.X gluc染色检测和荧光测活结果显示GUS2 4基因表达的 β 葡萄糖苷酸酶基较GUS基因表达产物活性提高 3倍


西瓜蔓枯病菌子实体的诱导及抗性鉴定
《植物保护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26~28℃,12h光照/12h黑暗的条件下,西瓜蔓枯病菌Didymella bryoniae在西瓜叶汁B培养基上培养3周左右,能形成大量黄褐色的小点即分生孢子器;而在21~23℃,12h光照(40W荧光灯)/12h黑暗的条件下培养,在西瓜叶汁C培养基能大量形成黑色小点即子囊座。来源不同的蔓枯病菌对西瓜的致病力差异显著。用致病力最强的蔓枯病病菌菌株XD-99-04-29-01 2~4×10~5孢子/ml孢子液,喷雾接种3~4叶期的西瓜苗,保湿120h,20个被鉴定的国内外西瓜组合/品种的蔓枯病病情指数在15~50,差异明显。对美国的4个品种的抗病性鉴定结果与先前的报道一致。


牛IL-2cDNA缺失突变的矫正及表达产物生物学活性测定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GenBank中的牛IL 2基因序列 ,设计一对引物Pa和Pd ,以牛外周血淋巴细胞为材料 ,用RT PCR方法扩增得到牛IL 2cDNA ,测序发现在扩增产物的第 2 4 0位缺失了一个A碱基。采用重叠延伸剪接术 (SOE法 )向突变体定点插入该碱基 ,然后与表达载体连接 ,获得了正确的表达产物。经RT PCR检测证明 ,重组的牛IL 2蛋白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活性 ,能诱导肿瘤坏死因子TNF α和干扰素IFN γ的产生。
关键词: 牛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 重叠延伸剪接术 定点突变 表达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两年QTL剖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水稻汕优 6 3(珍汕 97×明恢 6 3)重组自交系群体 2 41个株系 ,对株高、生育期、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子等 9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年度间的QTL定位和比较。结果表明 ,9个性状的表现型在两年均为连续分布 ,且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双向超亲遗传类型。两年共检测到 6 4个QTL ,分布于水稻除第 4染色体外的其余 11条染色体 ,其中 1999年检测到 45个 ,2 0 0 0年检测到 35个 ,两年相同的QTL共 16个。 2 0 0 0年检测到的QTL贡献率介于 2 83%~ 14 99%,且大多低于 1999年。不同环境可以影响QTL的表达 ,但表达差异并不全是QTL×环境 (QE)互作结果 ,也可能是由于该性状的遗传力偏低、QTL本身效应偏低或QE互作等原因共同造成的。另外 ,检测到 8个显著的QE互作 ,但其互作效应明显低于对应的QTL效应。
水稻穗部突变体Cl的形态和定位分析
《科学通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簇生穗突变体Cl表型为多数枝梗顶端有2或3个小穗簇生在一起.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Cl的功能与水稻枝梗顶部的发育有关,同时Cl影响了顶端小穗的伸长;而Cl突变体中穗粒数有一定降低,提示Cl基因可能对水稻穗粒数也有一定的影响.分别利用Cl与中花11及Cl与浙辐802杂交的F2群体对Cl位点进行遗传定位,Cl位点初步定位在第6染色体的CAPS标记CK0214和SS0324之间.为了进一步精细定位Cl位点,在CK0214和SS0324之间发展了5个CAPS标记,连锁分析表明,Cl与其中2个标记R0674E和C12560紧密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0.2和2.1 cM,并且Cl被定位在这两个标记之间.以此为起点,构建覆盖Cl基因区域的PAC重叠群,两个PAC克隆AP004571和AP004236将Cl位点覆盖,物理距离为196 kb,为最终克隆Cl基因奠定了基础.等位性测定显示,Cl与另一个水稻簇生穗突变体Cl2是等位突变.
灵芝生产用种的亲缘关系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RAPD技术对生产中常用的灵芝属 8个菌株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根据UPGMA构建的树状图表明 :8个菌株在较低的相似水平上可以分成 3个明显不同的组 :第 1组包括黑芝 (Ganodermaatrum)、松杉灵芝 (Ganodermatsugae)、圆芝 (Ganodermarotundatum)、灵芝 0 770 (Ganodermalucidum 0 770 )和韩国灵芝 (GanodermalucidumHG) ;第 2组包括密纹灵芝 (Ganodermacrebrostriatum)和紫灵芝 (Ganodermasinense) ;第 3组为树舌灵芝 (Ganodermaapplanatum)。这一结果与经典分类结果基本相符 ,表明RAPD技术可以用来区分生产中一些常用的灵芝种 ,同时说明灵芝生产用种之间遗传差异较大 ,可能是造成灵芝产品研究比较混乱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灵芝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亲缘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