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广东省地方稻种品质性状表型多样性及其形成的生态因子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完善广东地方稻种资源的鉴定评价,并为该资源在水稻品质育种中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国家作物种质库编目的 2974份广东地方稻种为研究对象,其9个品质性状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广东地方稻种品质性状的区域分布特点,并对总体和不同稻作区品质性状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对部分生态因子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探。结果显示,广东地方稻种资源品质性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其糙、精米率较高,蛋白质含量丰富多样,胶稠度的变异幅度大,直链淀粉含量适中且达国标的材料偏少;中南稻作区为广东优质地方稻种的主要集中地;不同稻作区的品质性状多样性表现各异;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及胶稠度是影响广东地方稻种品质形成的主要指标;湿度和温度的地域差异是广东地方稻种稻米品质多样性的主要成因。本研究结果充分说明,广东地方稻种中具有优异品质性状资源的利用对改良现有稻米品质和拓宽遗传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朱砂根复合群形态性状的数量分析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朱砂根复合群——朱砂根(Ardisia crenata Sims)、红凉伞(A.crenata var.bicolor(E.Walker)C.Y.Wu&C.Chen)和岭南紫金牛(A.linangensis C.M.Hu)之间存在一些过渡类型,很难依据少数几个关键性状对它们明确划分。运用Anderson的形象化散点图和柱状图的方法对全国14个省区135份标本的9个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岭南紫金牛应为独立的种,支持将红凉伞进行归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国际水稻白叶枯病圃种质资源在华南的抗性评价和利用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华南生态稻区鉴定评价2270份国际水稻种质资源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对华南优势致病菌系Ⅳ型菌的抗性为高抗(1级)500份占22.03%,抗(3级)617份占27.18%,中感(5级)355份占15.64%,感(7级)373份占16.43%,高感(9级)425份占18.72%;对华南强毒菌系Ⅴ型菌的抗性为高抗(1级)131份占8.23%,抗(3级)322份占20.23%,中感(5级)292份占18.34%,感(7级)422份占26.50%,高感(9级)425份占26.70%;对Ⅳ和Ⅴ型菌双抗的有411份,占25.82%。筛选出BG1222、IRBB5、IRBB7、IRBB203等一批抗病兼有较好农艺性状的种质资源,抗性遗传分析发现BG1222携带抗病新基因,并定位于第1染色体上;在抗源创新利用方面,育成了一批优质抗病新品系,其中利用IRBB5(xa5)育成华南首个抗白叶枯病强毒菌系Ⅴ型菌优质水稻新品种白香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蓖麻LEA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分类及其进化分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已公布的基因组和EST数据对蓖麻LEA基因家族进行全面鉴定和系统命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基因结构、生化特征、进化关系和表达特性。结果显示,蓖麻基因组中存在27个LEA基因,分属于LEA_1、LEA_2、LEA_3、LEA_4、LEA_5、LEA_6、dehydrin和SMP 8个亚家族,它们散布于24条scaffold上,含有0~2个内含子不等,且其中有3个基因存在可变剪接;根据编码蛋白中的Pfam结构域类型及其进化关系,将这些基因依次命名为RcLEA1-1和-2、RcLEA2-1和-2、RcLEA3-1至-3、RcLEA4-1至-7、RcLEA5-1和-2、RcLEA6-1和-2、RcLEA7-1至-5和RcLEA8-1至-4;利用BLAT分析基因表达谱显示,在叶片、花、II/III期胚乳、V/VI期胚乳和种子等组织中,所有RcLEA基因都有表达;启动子分析表明,RcLEA基因的启动子区富含LTRE、ABRE、MYC、MYB和W-box等逆境应答相关顺式作用元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石斛SSR标记的开发及可转移性分析
《植物科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当前已开发的石斛(Dendrobium)SSR标记仅100余对,难以满足研究的需要。为开发更多石斛分子标记,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从公共核酸数据库搜索石斛SSR。结果表明,GenBank收录的3599条石斛DNA序列经拼接获得1343条Uni-DNA序列。经搜索,共检测出283个SSR,分布于205条Uni-DNA序列,平均每2815bp含一个SSR。通过序列比对,剔除86条已开发引物的SSR-DNA序列,从剩余的119条序列设计76对引物,并在石斛属32个种间进行可转移性分析,结果显示47对引物得到有效扩增,种间可转移率为51.1%~95.7%,平均为75.9%。有效扩增引物中有46对在石斛种间具多态性,检测出等位基因数2~8个,平均4.0个。选取10对多态性引物扩增60份铁皮石斛资源,每对引物检测出等位基因数2~5个,平均3.4个。根据SSR扩增带型将60份铁皮石斛资源聚为5大类,同一类型内的表型较类群间接近。对DM121扩增产物测序表明铁皮石斛种内的SSR等位变异由SSR重复次数差异造成,而石斛种间的SSR等位变异还包含SSR位点侧翼序列的插入缺失以及替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木本番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无菌播种取得的无菌苗顶芽为材料,研究基本培养基、激素浓度配比对诱导分化芽、芽的增殖、伸长及生根的影响,水分、温度、基质对试管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为MS+6-BA 3.0 mg/L+NAA 0.01 mg/L+蔗糖3%有利于诱导芽的形成、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01 mg/L+蔗糖3%有利于芽的增殖、培养基为MS+6-BA 0.5 mg/L+蔗糖3%有利于壮芽伸长;1/2MS+NAA 0.2 mg/L+蔗糖1.5%有利于诱导芽生根;在试管苗移栽阶段,基质选用泥炭土、椰糠和珍珠岩混合,于晚春和秋季移栽,可提高试管苗移栽的成活率,使移栽成活率达到90%左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粮维生素E水平对22~42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维生素E水平对22~42日龄岭南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1 440只22日龄岭南黄羽肉鸡公鸡,共设6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鸡。试验采用玉米淀粉-豆粕型基础饲粮,各处理间除饲粮维生素E水平不同外,其他营养水平均一致。处理1(空白对照组,维生素E含量为3.59 mg/kg)为基础饲粮,处理2~6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10、20、40、80 mg/kg维生素E。试验期21 d。试鸡地面平养,自由采食颗粒料和自由饮水。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维生素E有降低试鸡饲料采食量的趋势(P=0.051),但对平均日增重、饲料增重比、胴体品质、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饲粮添加80 mg/kg维生素E显著提高了法氏囊指数(P<0.05),添加10、20、40和80 mg/kg维生素E显著降低了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P<0.05),添加5、10mg/kg维生素E使试鸡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6.93%和23.46%(P<0.05),添加20 mg/kg维生素E显著提高了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P<0.05)。饲粮添加5、10、40、80 mg/kg维生素E显著提高了肝脏中α-生育酚含量(P<0.05),添加各水平维生素E均显著降低了肝脏中丙二醛含量(P<0.05),添加10、20 mg/kg维生素E显著提高了试鸡肌肉中T-SOD活性(P<0.05)。试验结果提示,仅考虑生长性能,玉米-豆粕型饲粮中不需添加维生素E;综合各抗氧化指标,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得到22~42日龄黄羽肉鸡饲粮维生素E适宜水平为13.59~23.59 mg/kg;以血清TNF-α含量、T-SOD活性为评定指标,经回归分析得出饲粮维生素E适宜水平分别为59.88和46.64 m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