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绥芬河大麻哈鱼个体生物学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以2012至2017年在绥芬河东宁段采集的447尾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为材料,对其年龄与生长及繁殖特性等个体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绥芬河大麻哈鱼种群由1~+-5~+龄5个年龄组构成,其中雌性个体以3~+龄为主,雄性个体以2~+龄为主。大麻哈鱼雌、雄个体的体长-体重关系分别为:W=0.0082×L~(3.0604);W=0.0076×L~(3.0746),均属匀速生长类型;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拟合得到3~+龄大麻哈鱼雌、雄个体的叉长生长方程分别为:L_(t,F)=141.64×e~(-0.11)·(t+1.55));L_(t,M)=119.51×e~(-0.13·(t+1.45))。利用逻辑斯蒂方程估算大麻哈鱼雌、雄个体初次性成熟叉长(L_(50))分别为51.53和42.15 cm。ARSS分析显示雌、雄个体的L_(50)差异显著;大麻哈鱼的绝对繁殖力(F)、相对叉长繁殖力(F_L)和相对体重繁殖力(F_W)分别为3412粒、52.42粒/cm和1.17粒/g;F与叉长、体重、性腺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GSI与叉长、体重、F成显著负相关关系;F与叉长、体重的幂函数关系方程式分别为:F=0.0311×L~(2.7745)(R~2=0.638)和F=1.946×W~(0.9374)(R~2=0.704)。本研究为绥芬河大麻哈鱼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绥芬河 大麻哈鱼 个体生物学 体长-体重 叉长 繁殖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DNA在水体中存留时间的检测研究——以中国对虾为例

渔业科学进展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精确地掌握物种的分布与种群动态是保护生物学的基础。然而,对于某些具有特殊生活史的物种以及群体数量非常少的种群而言,物种分布检测极其困难。DNA条形码技术与环境DNA(Environmental DNA, eDNA)的结合使以上困难得以解决。鉴于e DNA易降解、在环境中含量低的特性,探究其在环境中的持续存留时间对于后续准确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分析了水环境中eDNA随时间的降解情况,基于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选择了最适于eDNA随时间降解的统计模型。结果显示,当eDNA的释放源头被去除后,eDNA在水体中的含量与时间呈负相关关系,其在环境中的存留时间为30d左右。本研究旨在为合理规划物种的定性检测与定量评估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将人为因素造成的实验误差降到最低。

关键词: 环境DNA 存留时间 中国对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脂肪源对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水产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脂肪源种类对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结构和组成的影响,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脂肪源对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影响。以鱼油、磷虾油、豆油、玉米油,1∶1鱼油—豆油、1∶1鱼油—玉米油、1∶1磷虾油—豆油和1∶1磷虾油—玉米油为主要脂肪源,配制了8种等氮等能的饲料投喂640尾卵形鲳鲹。测序结果显示,在卵形鲳鲹肠道内共获得1 087 662个序列,运算分类单元稀释曲线趋于平缓表明测序深度已经基本覆盖到样品中所有的物种。在门水平上,主要注释到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和软壁菌门4个门,且变形菌门为优势菌群。不同脂肪源对ACE指数、Chao1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影响,磷虾油组和1∶1鱼油—豆油组具有较高的肠道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主坐标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脂肪源对肠道菌群结构影响显著,这可能与脂肪酸种类和含量有关。本试验结果显示,不同脂肪源对卵形鲳鲹肠道微生物菌群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脂肪源 肠道微生物 多样性 卵形鲳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添加芽孢杆菌对草鱼池塘中真核微生物的影响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添加芽孢杆菌对池塘中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理化因子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实验组(添加芽孢杆菌池塘)与对照组(普通池塘)水体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同时分析了两组池塘的水体理化指标。结果表明:8、9月实验组池塘水体中TN、NH_4~+-N、NO_3~--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水体中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红囊藻(Hedriocystis)、蓝隐藻(Chroomonas)、丝孢酵母属(Trichosporon)和小环藻属(Cyclotella)真核微生物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池塘水体真核微生物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结果证实:通过向池塘添加芽孢杆菌,可以改变水体中真核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从而实现对池塘理化因子的调节。研究结果对于降低水产养殖尾水对水域环境的污染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 芽孢杆菌 水质 高通量测序 草鱼池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温条件下恩诺沙星及其代谢物在俄罗斯鲟体内的代谢及消除规律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

摘要:目的探究12~15℃低水温及18~21℃高水温条件下,恩诺沙星在俄罗斯锝体内的代谢及消除规律。方法以60 mg/(kg·bw)剂量连续5 d对体重为(750±50) g的健康俄罗斯锝灌服恩诺沙星,并于停药后1~140 d内连续采集血浆、肌肉、肝脏、肾脏、皮肤及鳃样品,经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其中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含量,研究连续5 d给药后恩诺沙星及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在俄罗斯鲟体内的代谢及消除规律,得出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休药期。结果在2种水温条件下,恩诺沙星在俄罗斯锝体内各组织中的达峰时间t_(max)均为1 d;夏季达峰浓度C_(max)小于冬季C_(max);药浓度-时间曲线下总面积AUC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药物自体内消除的清除率Cl_(z/f)及消除半衰期T_(1/2z)数据均表明,随温度升高药物清除速度加快。恩诺沙星在俄罗斯锝体内代谢产物为环丙沙星,其消除趋势与恩诺沙星大致相同。结论以皮肤和肌肉作为可食性组织,以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总量降至0.1 mg/kg为标准,连续5 d以60 mg/(kg·bw)对俄罗斯锝口灌恩诺沙星后,建议冬季低温条件下休药期为124.2 d,夏季高温条件下休药期为112.9 d。

关键词: 俄罗斯鲟 恩诺沙星 多次给药 不同水温 代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公交动态行程时间预测方法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公交行程时间的精确预测对于提升公交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公交车到离站的历史数据,综合考虑时间周期、站点、站间距离、天气等多个因素,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公交车静态行程时间预测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采用动态迭代的方法,叠加多个站间行程时间预测结果,进一步构建了面向连续站点的公交车动态行程时间预测模型,实现对跨越多个站点的公交行程时间预测。以青岛市125路公交为例对算法进行测试。在模型的横向对比实验中,本模型预测结果的绝对误差均在50 s以内,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MAPE)为11.74%,均方根误差(RMSE)为23.15,R~2的确定系数为0.905 1,SVM的MAPE、RMSE、R~(2 )误差指标分别为:12.38%、38.33、0.743 6,LR对应的误差指标分别为:12.50%、25.59、0.884 1;在静态模型与动态模型的对比实验中,动态模型预测结果的MAPE为11.75%,RMSE为23.15,静态模型对应误差指标分别为:11.63%、26.74。研究结果表明,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公交动态行程时间预测模型比传统的静态预测方法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关键词: 公交行程时间 动态预测 BP神经网络 动态迭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崇明东滩盐沼湿地围堤工程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江口崇明东滩盐沼湿地围堤工程是以清除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为目的而进行的生态修复工程。由于大型底栖动物可作为重要的环境指示生物,分析比较了围堤前后围堤工程内和工程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2013年围堤工程前和2016年围堤工程后两次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29种,分别隶属于无针纲、多毛纲、腹足纲、双壳纲、甲壳纲和昆虫纲。在2013和2016年围堤外光滩生境分别采集到底栖动物21种和27种,并且所有样线都表现出物种数量增加或持平;然而在围堤内区域,两条全封闭样线(样线2和样线3)由围堤前的12种减少到围堤后的6种,而在保留进出水口的半封闭样线1围堤内由围堤前7种增加到围堤后12种。底栖动物平均密度在半封闭样线1围堤内由围堤前的(75±0)个/m~2增加到围堤后的(288±111)个/m~2(P=0.091),在全封闭的样线2(2013:(120±17)个/m~2; 2016:(7±7)个/m~2)和样线3(2013:(359±20)个/m~2; 2016:(93±93)个/m~2)围堤内都表现出围堤前显著高于围堤后(P<0.05);围堤外光滩区域所有样线虽然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都表现出围堤后密度增加,总平均密度由围堤前的(410±83)个/m~2增加到2016年的(1184±393)个/m~2(P=0.072)。因此,在长江口盐沼湿地进行互花米草生态治理的围堤工程,保留进出水口保持围堤区域与外界自然水域的连通性对围堤内底栖动物结构及多样性有积极作用,而围堤外底栖动物结构及多样性在所有样点均处上升趋势。围堤工程主要对软体动物和多毛类影响较大,而同时这些物种还是鸟类或者鱼类的重要食物资源,从而对鸟类和鱼类等次级消费者造成影响。从底栖动物群落变化及其生境来看,建议应该采取保留进出水口的围堤方式,维持潮水的出入,恢复围堤内与围堤外的生境连通性。

关键词: 围堤工程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崇明东滩湿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网箱养殖圆口铜鱼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的分离与鉴定(英文)

水生生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首次报道了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疥疮病,从患病圆口铜鱼的肝脏中分离到优势菌株YTL1,并运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检测、16S rRNA和6个管家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等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基于以上实验结果, YTL1被最终鉴定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salmonicida)。通过标准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筛选治疗该暴发病的有效药物,结果显示YTL1对氟苯尼考,诺氟沙星和氨苄青霉素等13种抗生素敏感,对6种抗生素如杆菌肽,链霉素和卡那霉素有耐药性,对红霉素具有中等敏感性。因此,氟苯尼考被建议用来伴饵投喂,并取得了较好的疾病控制效果。草鱼幼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和斑马鱼(Danio rerio)的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经腹腔注射7.6×10~6—7.6×10~8 CFU/mL的YTL1菌液后,感染鱼的症状与患病圆口铜鱼症状相似。研究证明基于6个管家基因的多序列位点分型是鉴定杀鲑气单胞菌至亚种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杀鲑气单胞菌是圆口铜鱼人工养殖的最大威胁之一,并发现鲤科鱼类,如草鱼和斑马鱼均是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的易感宿主。

关键词: 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 多序列位点分型 疥疮病 感染 圆口铜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蜈蚣藻的营养成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蜈蚣藻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富含脂肪、脂肪酸、多糖和萜类化合物等多种活性成分,可用于清热解毒、驱虫、治疗风热肠炎和喉炎等.综述了蜈蚣藻的营养成分及活性应用,着重阐述了蜈蚣藻的多糖活性应用,如抗氧化性、抗病毒和抗肿瘤等特性,为其在食品的应用研究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蜈蚣藻 营养成分 活性成分 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居住区典型地物热环境的日变化及其相互影响分析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居住区热环境状况是影响局地微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居住区地物的热环境特征,对于了解和改善微气候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揭示居住区热环境特征,本研究使用热红外成像仪对北京市某校园居住区进行观测,获取了夏季不同天气状况下(晴天、阴天、多云)的24 h热红外影像数据。依据各天气数据和地物属性,系统分析了各地物日变化规律,并通过垂线法判定邻近地物的温度边界范围,进而揭示出地物间温度交互特征。结果如下:①太阳辐射是影响地物白天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与地物温度呈正相关性;在多云天气下,地物的最高温度滞后至16:00出现,且地物温度曲线呈现连续的"锯齿状"升降趋势,云层的大量运动是导致多云天气下的地物温度波动变化的关键因素;沥青道路在夜间的温度均高于其他地物,并且夜间持续放热,提生周围环境温度;阴影能够有效减少地物吸收的太阳辐射量,降低地物表面温度;植被的冠层厚度与地物温度呈负相关性,因此增加居住区内绿植的冠层厚度,增大区域阴影面积有助于改善局地微气候;②树木和裸土在06:00和14:00的温度交互作用强烈,表明在地物交界处,全天持续发生显著的热量交换;而夜间至凌晨,草坪与人行道持续进行热量交换,帮助降低路面温度,缓解周围高温状况。

关键词: 热红外 热环境 太阳辐射 城市下垫面 居住区 城市热岛 北京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