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我国小麦新病害茎基褐腐病发生危害及病原学
《植物病理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9—2020年,在河南省进行病害调查时发现了小麦新病害茎基褐腐病,小麦灌浆期河南省周口市项城的发病率为35%,安阳市、漯河市和南阳市零星发病。通过对变褐叶鞘进行组织分离,得到74株白色稀疏绒状真菌分离物。基于多基因(ITS、β-tublin、RPB2和EF-1α)序列分析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和菌株形态鉴定结果表明:74株分离菌株中22株为Microdochium nivale,52株为M.majus。M.nivale分生孢子呈镰刀状,大小为(11.62~26.04)μm×(2.43~4.44)μm,平均为17.07μm×3.57μm(n=240),有1~3个隔;M.majus分生孢子呈镰刀状,大小为(15.63~33.82)μm×(3.36~8.95)μm,平均为25.14μm×5.45μm(n=240),有1~6个隔。M.nivale和M.majus两种菌株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均为20℃,其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平板上的平均生长速度分别为0.93和0.89 cm·d-1。M.nivale在5~25℃下的平均生长速度均高于M.majus。M.nivale和M.majus在10℃条件下(PDA培养基)培养40 d后,均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团,而其他温度产生的分生孢子团较少。代表性菌株菌丝体接种‘矮抗58’的结果表明,M.nivale和M.majus对‘矮抗58’发病率均为100%,病情指数分别为14.5~33.0和11.6~28.0,两种菌的致病力相当。本研究首次发现在河南省南阳、安阳、周口和漯河,M.majus和M.nivale可以引起小麦新病害即茎基褐腐病,研究结果为小麦茎基褐腐病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小麦茎基褐腐病 Microdochium majus M. nivale 鉴定 致病力


猪圆环病毒2型亲和肽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中国兽医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猪圆环病毒2型(PCV2)Cap蛋白亲和肽的病毒亲和性,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并进行验证.利用本实验室制备的PCV2 6A5单抗作为捕获抗体,以期固定PCV2,采用方阵滴定法确定双抗体夹心ELISA法中各组分的最佳工作浓度和条件,并对方法进行最低检测限、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验证.结果显示,捕获抗体最佳工作浓度为25 μg/mL,PCV2病毒液按1∶80稀释,亲和肽最低检测限为0.5 μg/mL;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与猪瘟病毒E2蛋白的5条亲和肽无交叉反应;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批内重复性为3.73%~8.51%,批间重复性为3.93%~7.88%.上述结果表明,建立的猪圆环病毒2型亲和肽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良好,可为PCV2亲和肽的筛选鉴定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2型 亲和肽 双抗体夹心ELISA


面筋蛋白咸味肽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食品科学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面筋蛋白酶解液中的咸味肽序列,对面筋蛋白咸味酶解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对酶解物脱盐处理后进行分离纯化。经过分级超滤,选择咸味最高、分子质量1 000 Da以下的组分进行葡聚糖凝胶Sephadex G-15过滤层析,结合感官评定结果筛选出咸味最强的组分,并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其氨基酸序列。最终得到面筋蛋白中咸味肽氨基酸序列为PFGQQ、PFSPQ、QPFP、PDFP、FDDP,分子质量分别为576.28、575.28、488.25、475.22、493.21 Da。本研究为面筋蛋白咸味肽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河南丹参棒孢霉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植物病理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又叫活血根,为唇形科(Labiatae)鼠尾草属(Salvia Linn)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干燥根入药,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等疾病~([1])。近年来,随着丹参种植规模的扩大,丹参根腐病~([2-3])、枯萎病~([4])和茎基腐~([5])等病害的大规模发生,限制了丹参种植产业的发展。2019—2021年在河南省禹州、


河南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基础优势、制约瓶颈与战略构想
《江苏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是新发展阶段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河南省融入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是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强省的有力抓手,同时为破解主产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河南省粮食产能优势突出,应在保障粮食产量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的基础上,主动融入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战略,打造"三链同构"的粮食产业体系,优化空间布局,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河南粮食产业新态势,实现粮食强省、农业强省.河南省在粮食产业发展方面优势显著,但对标农业发达国家和国内农业发达地区,还存在一些明显短板和弱项.本文立足于河南省粮食产业发展的基本优势和面临的制约瓶颈,提出河南省建设国家粮食产业安全带的战略构想,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粮食产业体系战略布局;二是推进藏粮于地,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坚持藏粮于技,塑造粮食产业发展新动能;四是打造"三链同构",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五是完善经营体制,健全粮食产业利益联结机制.
关键词: 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三链同构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粮食安全 政策建议


纳豆芽孢杆菌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肠道健康的影响
《饲料研究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饲喂纳豆芽孢杆菌(Bacillis natto)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180只1日龄科宝肉仔鸡,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对照组肉鸡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肉鸡饲喂基础日粮+300 mg/kg纳豆芽孢杆菌.试验期42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42日龄试验组肉鸡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肉鸡42日龄体重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21日龄和42日龄试验组肉鸡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分别提高了37.63%、38.85%(P<0.01);42日龄试验组肉鸡空肠黏膜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基于PCo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肉鸡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肉鸡肠道另枝菌属(Alistipes)占比有所提高(P>0.05),试验组的Enorma、未分类_f_黄杆菌属(norank_f_Flavobacteriaceae)、Paludicola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纳豆芽孢杆菌能够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提高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进而提高肉仔鸡生长性能.
关键词: 纳豆芽孢杆菌 肉仔鸡 生长性能 免疫功能 盲肠 微生物


大白菜Ogura胞质雄性不育恢复材料的创制与检测
《中国瓜菜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白菜类蔬菜(Brassica rapa L.)中缺乏Ogura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材料的问题,利用远缘杂交技术将恢复基因Rfo从甘蓝型油菜导入大白菜中,利用种间杂交种不断与不育系进行回交,已分别获得BC1、BC2和BC3代育性恢复材料。同时,利用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所创制的材料进行检测,利用恢复基因Rfo特异性引物扩增,最后筛选获得了一株育性稳定、形态特征接近大白菜、染色体数目为20的BC3单株。利用所创制BC3单株进行Ogura雄性不育大白菜商品杂交种恢复测试,结合表型及恢复基因Rfo、不育基因orf138特异性引物检测,结果表明,所创制恢复系恢复基因有效。


热风干燥中相对湿度对不同厚度山药片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干燥室内相对湿度变化与山药片内部温度变化规律,探究厚度与相对湿度的匹配关系,以及干燥条件对山药干燥特性、药用成分含量、外观品质和复水比的影响,将切片厚度分别为3、6、9 mm的山药片,在相对湿度分别为20%、30%、40%的环境下进行热风干燥.当切片厚度为6 mm、相对湿度>30%时,可以实现在干燥初期100 min内物料内部快速升温的效果.相同切片厚度下,相对湿度对山药片的干燥时间无显著性影响(P>0.05).山药片越薄,相对湿度越低,干燥时间越短,比能耗越低.3 mm的山药片干燥时间短,为220~235 min,比能耗为2.51~2.57 kW·h/kg.相对湿度与山药片厚度对山药片尿囊素含量、浸出物含量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相对湿度为40%时,3 mm的山药片尿囊素含量最高(11.92 mg/g);相对湿度为20%、厚度为3mm时,浸出物含量最高(9.72%).相对湿度与切片厚度对山药片色差影响较小(P>0.05);对山药片复水比有显著性影响(P<0.05),3、6、9 mm的山药片,均在相对湿度为30%时复水比较高,分别为2.34、2.32、1.79 g/g.相对湿度为20%、厚度为3mm时,综合评分最高为0.70.实际生产中,干燥室内相对湿度难以快速降低至20%以下,建议在干燥室内相对湿度保持为30%或40%,山药切片厚度为3mm的情况下进行山药片干燥.
关键词: 山药 热风干燥 相对湿度 切片厚度 尿囊素 复水比


堆肥腐殖酸演化规律及堆肥工艺对其影响的研究进展
《应用化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堆肥过程中腐殖酸的形成机理、动态变化及堆肥工艺对腐殖酸类物质产量与结构特性的影响机制等方面内容,分析了堆肥腐殖化进程及堆肥工艺对其驱动机制,以期为提高农业固废腐殖化效率提供科学参考,对优化农业堆肥技术、强化腐殖酸类物质的实际应用具有重大意义,促进农业和土壤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