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副猪格拉菌血清2型毒力及耐药性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副猪格拉菌是引起猪格拉泽氏病的病原,是危害养猪业最为严重的细菌性病原之一,该菌血清型众多,不同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力弱。血清2型是中等毒力毒株,近年来临床分离比例越来越高,危害越来越严重。从河南某规模化猪场保育猪群分离到副猪格拉菌血清2型并进行系列试验,为科学防控该病提供参考。【方法】对副猪格拉菌临床疑似病例猪只无菌采集肺脏、气管、心血等样品,通过细菌分离纯化、革兰氏染色镜检、常规PCR、豚鼠致病性试验及琼脂扩散药敏试验等方法,对疑似细菌进行形态观察、鉴定、血清型分型、毒力基因检测、耐药基因检测、致病性和耐药性等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从肺脏样品中分离获得1株副猪格拉菌,经鉴定为血清2型,该菌株携带vta1、vta2、vta3、wza、ompP2、nanH、cdtA、cdtB、cdtC、espP2毒力基因,对豚鼠有较强的致病力。该菌株携带有aadA1、strA、strB、aphA1、tet(B)、sul2多个耐药基因,对青霉素G、卡那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四环素、土霉素、复方新诺明有较强的耐药性;对头孢噻呋、头孢他啶、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左氟沙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敏感性较好,临床用药效果显著。【结论】分离出的副猪格拉菌2型菌株毒力较强,且能透过血脑屏障,有明显的多重耐药性。研究结果可为副猪格拉菌血清2型流行病学调查、致病机制研究以及临床防控措施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副猪格拉菌血清2型 毒力基因 致病性 药敏试验 耐药基因


秸秆还田下不同追氮量对麦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生态网络的影响
《环境科学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秸秆还田和肥料施用是农田土壤养分输入的主要来源,秸秆还田条件下配合适宜的化肥施用量能够在环境友好的前提下为作物生产提供必要的营养.为明确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追氮量对麦田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从土壤生态功能角度评估冬小麦氮肥管理措施的合理性.在秸秆全量还田基施氮肥150 kg·hm-2基础上,多年定位设置5个追氮量(0、37.5、75、112.5和150 kg·hm-2)处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冬小麦成熟期土壤真菌群落丰度、多样性、结构和生态网络,探讨驱动土壤真菌群落变化的主要土壤理化因子.结果表明,和不追施氮肥和低追氮量处理相比,高追氮量处理增加了土壤全氮和无机氮含量,降低了土壤pH值、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和不追施氮肥处理相比,追氮量37.5~150 kg·hm-2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真菌群落丰度(P<0.05),而追施氮肥各处理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土壤真菌群落Heip指数和Shannon指数随追氮量的增加逐渐降低,追氮量150 kg·hm-2处理的土壤真菌群落Sobs、Heip和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追氮量0~75 kg·hm-2处理(P<0.05).主成分分析和相似性分析表明,不同追氮量处理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追氮量的增加,土壤真菌群落生态网络边数和平均邻节数呈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追氮量37.5 kg·hm-2处理的网络复杂度最高;和追氮量0~75 kg·hm-2处理相比,追氮量112.5 kg·hm-2和150 kg·hm-2处理增加了土壤真菌群落生态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降低了网络密度.随着追氮量的增加,土壤腐生营养型真菌的相对丰度逐渐增加,病理-腐生-共生营养型土壤真菌的相对丰度逐渐降低.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值、全磷、无机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是影响不同追氮量处理下麦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主要土壤理化因子.综上所述,在秸秆还田基施氮肥的基础上,小麦拔节期追施氮肥可改变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结构和物种组成,进而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生态网络和功能,高追氮量导致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生态网络复杂度和网络密度降低.


黄淮冬麦区不同来源地新育成小麦品种性状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系统了解黄淮冬麦区不同来源地(南片、北片)小麦性状多样性现状,以黄淮冬麦区新育成的109份小麦为材料,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回归模型构建等方法,对黄淮冬麦区新育成小麦的12个农艺及品质性状进行性状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9份小麦中,南片、北片各有84、25个品种,分别占比77.1%、22.9%。强筋、中强筋小麦分别占比11.9%、16.5%,合计占比28.4%。12个性状变异系数在1.66%~76.64%,平均为11.37%,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大,容重的最小。12个性状的H′在1.50~4.65,平均为3.78,基本苗的H′最小,其余均在3.00以上。北片小麦12个性状的H′均高于南片,增幅为24.7%~188.6%,生育期的增幅最小,基本苗的最大。在平方欧氏距离10.0处,黄淮冬麦区109个小麦被聚为六大类,大部分小麦按来源地聚在同一大类。不同来源地的小麦容重、生育期、穗数、吸水率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南片比北片分别低0.9%、3.5%、11.0%、4.1%。不同来源地小麦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差别较小,南片为80.25%,北片为83.33%。不同来源地综合得分均表现为强筋小麦>中强筋和中筋小麦。北片小麦性状的丰富度、均匀性高于南片,进化潜力较高,穗数、穗粒数、容重、蛋白质含量、吸水率5个性状可用于评价小麦的综合表现;南片小麦应积极改良品种,注重品种农艺及品质性状的多样性,拓宽遗传基础,生育期、穗数、产量、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6个性状可用于评价小麦的综合表现。
关键词: 黄淮冬麦区 小麦新品种 多样性指数 聚类分析 综合评价


酥梨汁乳酸菌发酵工艺优化及挥发性成分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宁陵县金顶谢花酥梨为主要原料,筛选适宜酥梨汁发酵的乳酸菌组合,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乳酸菌酥梨汁的发酵工艺,并对优化后的乳酸菌酥梨汁挥发性成分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最优发酵条件为:鼠李糖乳杆菌:嗜酸乳杆菌:乳双歧杆菌=1:1:1(V/V),初始pH4.5,接种量 4%,糖添加量 10%,发酵时间 50 h,此条件下制得的乳酸菌酥梨汁VC含量 14.17 mg/100mL、总酸含量 7.66 g/L、总酚含量 3.68 mg/mL、总黄酮含量 6.25 mg/mL,DPPH自由基清除率 90.05%,感官评分 80.60.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乳酸菌酥梨汁在发酵 0、30、40、50 h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共检测出55种挥发性物质,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增加,酥梨原汁共有 7种挥发性成分,发酵 30和 40 h的酥梨汁挥发性成分均为 27种,发酵 50 h的挥发性成分增加至 46种,此时,高级醇、高级酯和高级酸类物质大量产生,赋予乳酸菌酥梨汁酸甜口感和独特的风味.
关键词: 酥梨汁 乳酸菌 发酵工艺优化 挥发性成分 气质联用(GC-MS)


香椿干燥特性及其特征香气化合物热降解动力学
《现代食品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对香椿干燥过程中水分迁移规律进行研究,同时考察不同热处理条件对香椿的特征香气有机化合物之一 2-巯基-3,4-二甲基-2,3-二氢噻吩(2-Mercapto-3,4-Dimethyl-2,3-Dihydrothiophene,MDD)稳定性的影响,分析MDD热降解的动力学以及热力学规律.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越高,香椿干燥速率越快,符合传统的干燥速率变化规律.MDD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规律和Arrhenius模型,反应速率常数介于 0.0155~0.0345 min-1 之间,并且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不同温度下半衰期分别为 44.719、32.239、20.091 min,随着干燥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呈现出减少的变化趋势,反应的活化能(Ea)为39.052 kJ/mol.焓变(ΔH)为正值说明MDD热降解过程是吸热反应,吉布斯自由能(ΔG)也为正值,说明MDD 热降解反应为非自发反应.研究可为有效控制香椿加工生产过程特征风味物质的降解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LED组合光质对莴苣灰霉病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山东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本试验在水培条件下,以LED红蓝光(红蓝光比例4∶1)为基础和对照,研究添加紫光、黄光、绿光组成的不同LED组合光质对叶用莴苣接种灰霉病菌后的病情指数以及接菌前后POD、PPO、PAL等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LED组合光质处理中,以添加紫光的LED红蓝紫处理最能降低莴苣灰霉病病情指数;防御酶活性上,红蓝光基础上添加紫光和黄光处理的POD、PAL、PPO、GLU活性较高,添加绿光、黄光处理的CHT活性较高.整体上看,在LED红蓝光基础上添加一定比例的紫光或黄光,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莴苣灰霉病的病情指数,还可以提高莴苣体内的防御酶活性.该结果可为莴苣生产中通过光环境控制来抑制灰霉病发生提供理论参考.


除草剂莠去津降解菌SFAD3 的分离鉴定及其土壤修复潜力
《植物保护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能够修复除草剂莠去津污染土壤的高效降解菌,采用摇瓶富集法、平板分离法从莠去津过量使用的土壤中分离得到降解菌SFAD3,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观察以及16S rDNA和ITS序列分析进行种类鉴定,测定获得菌株的最适降解条件,并通过土壤接种和盆栽试验验证菌株对莠去津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菌株SFAD3最终被鉴定为门多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endocina,该菌株培养30 d时对污染土壤中50 mg/kg莠去津的降解率可达72.6%;菌株SFAD3在MM液体培养基中最适降解条件为温度37℃、pH 7、莠去津初始浓度6.25 mg/L、接种量2%,对莠去津降的降解率为50.0%~72.2%;与仅有莠去津的处理相比,添加有SFAD3发酵液的处理20 d后芝麻的株高、根长、湿重和干重能够显著恢复,并且该菌对芝麻还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表明降解菌SFAD3在修复莠去津污染土壤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莠去津 生物降解 门多萨假单胞菌 芝麻 土壤修复 降解条件


甜瓜未授粉子房超低温保存方法初探
《中国瓜菜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延长甜瓜未授粉子房取材时间,克服甜瓜子房取材受生长季节、发育期限制的缺点,以厚皮甜瓜晚熟品种众云18和早熟品种锦绣的子房为试材,对其进行超低温保存和恢复培养研究。结果表明,4℃暗处理的甜瓜子房随着预培养和保护液(PVS2)处理时间的增加,子房的存活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预培养24 h和PVS2处理30 min时效果最佳,子房存活率均在82%以上;子房经过-196℃超低温保存后,在38、40、42℃卸载液解冻5 min时,子房存活率没有明显差异;超低温保存60 d后的子房,经过恢复培养后,众云18和锦绣子房最高存活率分别达到80.83%、82.43%。采用包埋法和玻璃化法结合的改良超低温保存法可以有效解决甜瓜大孢子培养供体无法持续获得的问题,加速了甜瓜单倍体培育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