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30条记录
梯棱羊肚菌菌丝体和子实体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和免疫活性

食用菌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提取时间、温度和液料比对梯棱羊肚菌(Morchella importuna)菌丝体多糖(MIMP)和子实体多糖(MIFP)中多糖含量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确定MIMP、MIFP最佳提取工艺参数,对其结构进行初步分析,并比较其抗氧化和免疫活性。结果表明:MIMP的最佳提取条件为166 min、86℃、液料比31∶1(mL∶g),提取物中多糖含量为(54.25±1.30)%;其主要由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组成,摩尔比为0.71∶0.11∶0.07;重均分子量Mw和数均分子量Mn分别为5.082×10~4、3.160×10~4 g·mol-1。MIFP的最佳提取条件为161min、86℃、液料比31∶1(mL∶g),提取物中多糖含量为(39.85±1.55)%;其主要由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组成,摩尔比为0.42∶0.31∶0.22;重均分子量Mw和数均分子量Mn分别为1.263×10~4、8.345×10~3 g·mol-1。当质量浓度为1.0 mg·mL-1时,MIMP、MIFP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74%、53%,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61%、46%,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78%、51%;在0.1~1.0mg·mL-1范围内,对自由基清除率逐渐提高,且MIMP高于MIFP。25~100μg·mL-1的MIMP和MIFP均能刺激巨噬细胞释放NO,两者活性无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梯棱羊肚菌菌丝体和子实体多糖的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羊肚菌 多糖 响应面 抗氧化 免疫调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禾谷镰刀菌异质核糖核蛋白FGSG_07478功能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异质核糖核蛋白(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s, hnRNP)是一类RNA结合蛋白,在RNA代谢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目前已注释的镰刀菌hnRNP G在禾谷镰刀菌基因组中进行比对,得到其同源蛋白FGSG_07478。本研究旨在考察该蛋白在禾谷镰刀菌生长发育、抵抗逆境、产毒和致病等方面的作用。[方法]基于同源重组原理和聚乙二醇(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获得FGSG_07478基因敲除突变体ΔFGSG_07478,观察测定其在营养生长、无性繁殖、有性生殖、抵抗逆境中的变化,同时进行小麦胚芽鞘接种试验验证其致病力。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ΔFGSG_07478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能力,并利用RT-qPCR检测野生型菌株PH-1和突变菌株ΔFGSG_07478中参与DON生物合成的7个TRI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突变菌株ΔFGSG_07478的生长速率较野生型菌株PH-1慢16.2%,产孢量降低43.4%;有性生殖诱导结果显示ΔFGSG_07478的有性生殖能力减弱,较野生型产生更少的子囊壳。胁迫因子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ΔFGSG_07478对H2O2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等胁迫因子的敏感性显著增加,对刚果红的抗性显著增加。此外,与野生型相比,虽然致病力无明显差异,ΔFGSG_07478的DON生物合成量显著减少,TRI4、TRI5、TRI6、TRI8、TRI10、TRI12和TRI101等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FGSG_07478在禾谷镰刀菌的生长发育、有性生殖、逆境胁迫以及产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禾谷镰刀菌 异质核糖核蛋白(hnRNP) 基因敲除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油菜作绿肥还田利于水稻生长和产量提高

分子植物育种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油菜作绿肥还田对后茬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后茬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以水稻品种‘青香软粳’为试验材料,探索油菜品种‘沪油21’作绿肥还田的土壤培肥效应以及对供试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沪油21’作绿肥还田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高于无绿肥还田(CK),水稻株高和叶绿素含量增加,且20%化肥减量对供试水稻株高和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小。供试水稻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子穗粒数、有效穗数随油菜还田量的增加均呈增加趋势,而千粒重呈递减趋势,但差异均未达显著性水平。此外,当油菜还田量达22 500 kg/hm2时,供试水稻增产效果明显,且在该还田量下减施20%的化肥仍可有效增加水稻产量。

关键词: 水稻 油菜还田 产量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水中两类含氟新污染物

分析试验室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水中17种全氟化合物(PFCs)和13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s)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17种PFCs和13种FQs在0.1~100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6,方法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0.01~0.30 ng/L和0.04~1.00 ng/L。在不同加标水平下,目标化合物的回收率在64.1%~11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13%。将该方法用于检测工业废水中的2类含氟化合物,共检出9种化合物,其中全氟辛酸(PFOA)检出量最大,为118 ng/L。该方法可用于水样中2类含氟污染物的分析检测。

关键词: 固相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全氟化合物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时代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发展经验及困境分析

编辑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SCI

摘要:探讨新时代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的发展经验,深入剖析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的案例,分析现存的困境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科技期刊集群化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科技期刊 集群化 经验 困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神经元氧化应激损伤具有保护活性的灵芝化合物体外筛选及作用机理

南方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灵芝中具有保护神经元活性的化合物,并探究其相应的作用机理,为研发具有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功效的灵芝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和药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β-淀粉样蛋白(Aβ)诱导的氧化损伤建立细胞模型,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法、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检测法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法初步评估得到的抗氧化活性较强的灵芝醇提物进行筛选,并对其神经元保护活性进行评价.进一步利用灵芝醇提物中与抗氧化有关的4种三萜类化合物,验证其活性并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探究其相关作用机理.[结果]DPPH、ABTS自由基清除及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等体外理化初筛与细胞水平筛选试验结果表明,6种灵芝醇提物(108、161、106-2、171、173和109)抗氧化保护神经元活性较强,其中108、109和106-2样品对大鼠肾上腺髓质嗜铬瘤细胞(PC12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效果最好;灵芝醇提物可通过缓解细胞周期紊乱、抑制细胞早期凋亡、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谷胱甘肽(GSH)含量,抑制丙二醛(MDA)含量上升来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灵芝醇提物108、106-2和109中4种三萜类化合物(灵芝醛A、灵芝酸B、灵芝酸C2和灵芝酸LM2)的平均含量占比相对较高.活性验证表明4种化合物对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均有明显修复效果,其中灵芝醛A与Aβ1~42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其KD值为15.62 μmol/L,可通过与Aβ1~42竞争性结合来抑制Aβ1~42与RAGE结合.[结论]灵芝醇提物的抗氧化神经元活性通过灵芝酸C2、灵芝酸B、灵芝酸LM2和灵芝醛A 4种化合物的协同效应来实现.灵芝醛A能通过与RAGE竞争性结合来减轻或抑制Aβ1~42细胞毒性作用.灵芝具有开发防治AD功能性产品的潜力.

关键词: 灵芝醇提物 淀粉样β蛋白肽 灵芝三萜 自由基 阿尔茨海默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助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海农村经济 2024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芍药生长与开花的影响

上海农业科技 2024

摘要:芍药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为探明施用赤霉素(GA3)及其抑制剂多效唑(PP333)对芍药植株生长、开花特性的影响,选取芍药品种‘蓝海碧波’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100、200、300、400、500 mg/L)的GA3、PP333喷施芍药芽体。结果表明:施用GA3、PP333对芍药的植株生长、开花特性均有明显影响。与不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处理相比,施用适宜浓度的GA3,能促进芍药株高、冠幅、叶面积的增加,提前芍药花期,增加花蕾数、花朵数;施用PP333对芍药植株有明显的矮化效果,并会减小叶面积,延后花期,抑制花蕾和花朵的形成。施用适宜浓度的GA3、PP333均能促进芍药花朵高度、花朵直径的增加。

关键词: 赤霉素 多效唑 芍药 花期调控 开花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成生物学在食用菌新赛道中的展望

生物技术进展 2024

摘要:近年来,通过科技创新与推广绿色有机种植技术等手段,食用菌的品质和附加值明显提升。但是,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也导致食用菌产业面临升级和结构调整等现实问题。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等发展新理念对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概述了食用菌合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该领域的创新应用,希望能够将这一快速发展的领域纳入我国及其他国家的食用菌技术变革的新赛道中。重点讨论了以食用菌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人类健康和药学、替代蛋白、替代皮革、污染治理以及航空航天等应用领域发展的难点,并提出了利用合成生物学解决这些问题的应对措施。希望未来使用食用菌合成生物学可以更好地推动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发展。

关键词: 食用菌 合成生物学 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 菌丝体皮革 菌丝体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菌丝培养期温度和时间对金针菇产量的影响

食用菌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发菌室内菌丝培养期温度(15、16、17℃,分别记为低温LT、中温MT、高温HT)和时间(20~27 d)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菌丝培养过程中,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栽培瓶内培养料温度逐渐升高,栽培瓶内外温差最高可达4℃,HT的瓶内平均料温高于LT 3.16℃。菌丝培养22~27d后出菇,MT菌丝培养22d的产量最高(每瓶472.13g)。以MT每天培养温度总和为基准,分别通过延长和缩短LT和HT的培养时间,使三者温度总和相同,比较出菇产量,发现LT(23 d,每瓶465.69 g)和HT(20 d,每瓶393.94 g)平均产量均低于MT(22 d,每瓶472.13 g)。发菌室1~6 d为16℃、7~22 d为14℃的条件可以提高产量。

关键词: 金针菇 工厂化栽培 培养温度 培养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