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安徽省沿淮三县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比较分析
《粮食科技与经济 》 2024
摘要:基于对安徽省沿淮地区水稻种植户调查数据,运用DEA模型对水稻生产的技术效率进行测度,并对比分析沿淮不同地区和不同规模种植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差异。研究发现,寿县水稻生产的综合技术效率为0.934,要高于颍上县的0.872和阜南县的0.865。其中在纯技术效率方面,阜南县为0.972,要高于寿县的0.963和颍上县的0.924;在规模效率方面,寿县为0.968,要高于颍上县的0.942和阜南县的0.887。水稻生产的技术效率随规模变化总体呈现倒U型的总体态势,综合技术效率最高的为6.67~13.33 hm2的规模种植户,过大或过小的土地经营规模都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升。


中熟油桃新品种沪油桃019的选育
《果树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沪油桃019是以幻想为母本、沪油桃018(瑞光3号×五月火)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中熟油桃新品种,2021年获得上海市林木新品种证书。在上海地区果实成熟期为7月中旬,近5 a(年)果实生育期为113~116 d,较沪油桃018晚熟23~24 d。花为蔷薇型,花瓣粉红色,花药橙红色,花粉量大,自花授粉结实率高。果实近圆形,果顶圆平,果实两半部较对称,果皮底色黄色,着紫红色25%~50%。果肉黄色,近核处红色素含量中等,肉质致密,味甜,黏核。近5 a平均单果质量171.40 g,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12.74%,适宜在上海市郊桃产区推广种植。


不同核桃壳配比的栽培基质对香菇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南方农业 》 2024
摘要:利用云南省核桃产业副产物核桃壳,以10%、20%、30%、40%配比替代主料木屑探索香菇栽培的优良配比,提升核桃产业价值,实现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养菌期间菌丝生长情况、出菇期子实体农艺性状调查和成分检测,与常规栽培料进行对照,核桃壳替代主料栽培香菇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明显,甚至核桃壳占比30%的EG菌丝生长速度较CK快;不同核桃壳添加比例对于香菇子实体农艺性状和产量有一定影响,但差异不明显;4个EG香菇营养成分接近或高于CK,如粗多糖、总氨基酸和粗纤维高于CK;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含量4个EG均高于CK,EG D蛋氨酸含量高于CK,EG B、EG C和EG D苯丙氨酸含量高于CK;4个EG天冬氨酸、谷氨酸和丙氨酸含量都高于CK.核桃壳作为主料替代木屑栽培香菇,对香菇生长及农艺性状无不良影响,且风味和品质有所提升.核桃壳作为香菇栽培替代料切实可行,具有进一步试验研究和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 香菇栽培 核桃壳 替代料 营养生长 生殖生长 品质分析


小型猪微卫星标记的遗传多样性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挖掘五指山猪、巴马猪、近交陆川猪和藏香猪中全基因组SSR,比较分析4个猪种中SSR分布特性并进行功能性SSR注释,为小型猪种质资源的保存及利用提供分子标记。选取4个品种猪各15头,分别构建全基因组SSR文库并进行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统计不同类型SSR(双、三、四、五、六核苷酸)的数量、SSR重复单元的分布模式、SSR的长度多态性并对功能性SSR进行注释,比较分析4个小型猪品种中全基因组的SSR特性。对猪参考基因组和4个猪种全基因组SSR统计发现,五指山猪中SSR的数量最多,巴马猪和近交陆川猪其次,藏香猪中最少,且每个品种中双、三、四核苷酸SSR的数量占比最多,与猪参考基因组中不同类型SSR的占比结果相似。SSR重复单元的分布模式显示,4个猪种中双、五核苷酸SSR中重复单元的分布模式相同,藏香猪中三、四核苷酸SSR中重复单元的分布模式与其他3个猪种不同,而六核苷酸SSR中重复单元的分布模式在4个猪种中完全不同。SSR的长度多态性分析表明,五指山猪、巴马猪、近交陆川猪和藏香猪中分别有19 957、14 099、20 671、14 120个长度多态性>1的SSR定位到猪参考基因组,其中,有2 518个SSR共同存在于4个品种中,而特异存在于4个猪种中的SSR分别有5 173、2 802、5 969、4 463个。此外,对SSR进行注释发现,多态性SSR可能影响FGF23、MYF6、IGF1R和LEPROT等与猪的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编码区和调控区。本试验首次构建猪全基因组SSR文库并测序,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比较分析4个小型猪品种的SSR,揭示了不同小型猪品种间SSR重复单元的分布模式存在差异,并对品种间共有及特异的SSR进行挖掘和注释,发现了可能与小型猪的生长发育相关具有长度多态性的SSR。本研究挖掘得到的SSR补充了猪基因组遗传变异信息和小型猪分子标记,建立的SSR分析方法可为不同物种、品种间SSR分析及鉴定工作提供参考。


番茄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低温胁迫是作物栽培过程中常见的非生物胁迫之一,其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及作物产量。近年来,随着极端低温天气的频繁出现,番茄作为冷敏感作物,在栽培过程中经常遭受低温胁迫,进而影响其果实品质和产量等。植物遭受低温后会产生多种生理生化反应,并激活一系列复杂而又精准的调控机制来响应低温胁迫。因此,深入了解低温胁迫条件下番茄生命活动规律对抗冷性调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番茄中应对冷胁迫反应的生理生化机制以及参与冷胁迫反应转录网络的转录因子和调节因子被逐渐解析。本研究结合前人结果,从生长发育、渗透调节、抗氧化系统以及分子机制等多个层面对番茄响应低温胁迫途径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番茄耐冷性种质资源的筛选以及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农业有机废物还田利用促进土壤健康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及研究建议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 2024 CSCD
摘要:作为实现"城乡无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有机废物还田利用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利用路径,对于提升农村污染控制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系统总结农业有机废物还田利用的主要路径以及研究现状基础上,分析农业有机废物还田对土壤健康状况改善、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影响,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研究发现,还田利用解决了大部分农业有机废物消纳的问题,有利于土壤肥力和固碳效果提升,但也带来了农田病虫害增加、稻田甲烷排放量居高不下、土地消纳粪污量超载等新的问题.同时,还田利用的市场要素不健全,短时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闭环.应从还田利用长期系统定位监测网络构建、完善还田利用效果监测评估标准体系、补齐市场要素等方面,加快推动农业废物还田利用研究工作和制度建设,为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安全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理论支撑.


香菇'沪香F6'菌棒低温冷冻及出菇温度比较试验
《食用菌 》 2024
摘要:‘沪香F6’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河南金海食用菌研究院联合选育,其产量高、抗逆性强、易管理。试验探究低温冷冻菌棒及出菇温度对‘沪香F6’子实体生长速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低温冷冻处理菌棒对‘沪香F6’子实体的生长速度及总产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其A级菇产量及比例。出菇温度显著影响‘沪香F6’子实体生长速度及产量:温度22~23℃,子实体生长速度加快,第1潮产量显著降低,单棒总产量仅617.11 g,子实体品质下降,A级菇占比仅33.66%;温度18~19℃,子实体总产量高,单棒达742.04 g,优质菇(A级菇及B级菇)比例高,达87.42%,且比14~15℃出菇菇潮期缩短4~6 d,丰产提质的同时提高了库房利用率。工厂化栽培‘沪香F6’香菇,低温冷冻处理菌棒,控制出菇温度18~19℃,可获得高产优质的香菇子实体。


振荡-静置循环培养新策略提升灵芝三萜合成与菌丝体活性
《生物工程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灵芝作为历史悠久的食药两用型真菌,其药用价值主要源自灵芝三萜这一主要活性物质,灵芝三萜具有抗肿瘤、抗氧化等药理活性.本研究旨在建立高效液态发酵生产灵芝三萜的技术体系.针对传统深层发酵和振荡-静置两阶段培养的局限性,利用振荡-静置循环培养工艺,结合遗传算法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优化.在优化条件下,液态发酵高产灵芝三萜的最佳培养方式为振荡2.8 d-静置7.3 d-振荡0.2 d-静置0.3 d.此条件下,灵芝三萜含量达到20.82 mg/g,灵芝酸得率为129.09 mg/L,与Z10J0相比提高了324.78%,且培养周期缩短至10.6 d.同时,该培养方式下菌丝体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和抗氧化活性.本研究开发了一种经济有效的液态发酵培养方式,可简化工艺流程、缩短发酵周期并有效改善传统培养方式的弊端;同时为液态发酵高产灵芝三萜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参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液态发酵 灵芝三萜 振荡-静置循环培养 人工神经网络 抗肿瘤活性 抗氧化活性


基于GC-IMS和GC*GC-To F-MS技术分析产地对羊肚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不同产地羊肚菌特征挥发性化合物,揭示不同产地羊肚菌风味特征。【方法】在上海、江苏、云南、青海、湖南和湖北6地按当地生产模式栽培六妹羊肚菌,以冻干后的羊肚菌干制品为研究材料,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以及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time-of-tlight mass spectrometry,GC×GC-ToF-MS)法对6个地区羊肚菌的风味成分及含量进行鉴定,开展主成分、聚类和多因素分析,并建立基本的数据库。【结果】GC-IMS共检出183种挥发性化合物,云南地区羊肚菌醇类和杂环类物质较多,且与其他地区相比有显著差异;湖南地区羊肚菌1-辛烯-3-醇含量高于其他地区;江苏地区羊肚菌含有的醛类物质最多。GC×GC-ToF-MS共检出245种挥发性化合物,经过多元统计分析,云南地区和其他5个地区羊肚菌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这一结果与GC-IMS的结果相互印证。为进一步揭示不同生产地区的特征风味及环境影响因素,对差异性化合物进行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且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甲基-1-丁醇、正己醇和1-辛烯-3-醇为各产地共有香味物质,提供果香和蘑菇香气。以云南地区为参比对象,与其他地区的共同差异性挥发性化合物中有12种被鉴定为关键香气化合物(OAV>1)。云南地区羊肚菌的特征风味物质为2,5-二甲基吡嗪(OAV=387.97)、2,3-二甲基吡嗪(OAV=209.65)、2-甲基吡嗪(OAV=13.02)和乙酸甲酯(OAV=3.13),特征香气为烘烤味和果香味,其形成与当地的沙质土壤、较高温度和较大温差有关;湖南地区羊肚菌的特征风味物质为1-辛烯-3-醇(OAV=17930.58)和2-甲基-2-丁烯醛(OAV=8.60),特征香气为花香和蘑菇香;上海地区羊肚菌的特征风味物质为α-亚乙基-苯乙醛(OAV=387.97),特征香气为花香味,也含有较高的刺激性气味物质甲基乙基硫醚(OAV=7.78);江苏地区羊肚菌的特征风味物质为2-戊基呋喃(OAV=97.23),特征香气为甘草气味,其形成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高具有相关性。湖北和青海地区羊肚菌特征风味较弱,此外,青海地区挥发性物质含量与海拔相关。【结论】通过GC-IMS和GC×GC-ToF-MS技术筛选出云南、湖南、江苏、上海、湖北和青海地区羊肚菌的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并初步探索了其风味形成的环境影响因素,表明通过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区分羊肚菌的产地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 羊肚菌 挥发性风味物质 产地 GC-IMS GC×GC-ToF-MS


3种食用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的体内外降血脂作用
《食品科学 》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制备了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和羊肚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并对蛋白质、多糖含量及其氨基酸和单糖组成等进行分析,采用油酸诱导肝细胞株LO-2建立体外高脂血症模型,基于高脂饮食建立高脂血症的小鼠模型,探究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和羊肚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的体内外降血脂作用。结果表明,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和羊肚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的蛋白质相对含量分别为(55.56±0.51)%、(52.41±0.31)%、(54.96±0.47)%;多糖相对含量分别为(21.98±1.17)%、(31.95±0.52)%、(15.55±0.78)%。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3种食用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可显著抑制肝细胞中的脂滴聚集;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和羊肚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均能明显抑制高脂饮食小鼠的体质量增长、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脂肪组织细胞的肿大以及肝脏组织中脂质沉积。高剂量组的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和羊肚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可将高脂血症小鼠肝脏中脂质相对含量从(30.59±0.38)%分别降至(13.74±1.57)%、(9.68±0.73)%、(7.15±0.39)%,对肝脏脂滴形成的抑制程度可分别达到(55.09±5.12)%、(68.34±2.37)%、(76.64±1.28)%。此外,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和羊肚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对长期高脂饮食引起的肝功能损伤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综上,双孢蘑菇、大球盖菇和羊肚菌蛋白质-多糖复合物具有调节脂质代谢、减轻肝损伤程度、缓解高血脂症的作用,本研究可为食用菌相关功能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