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我国深远海养殖装备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船舶工程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水养殖向外海、大型化方向发展是国内外海水养殖的共同趋势。发展深远海养殖对于拓展养殖海域,减轻环境压力,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围绕深远海养殖装备技术,对国内外主要的深水大型网箱和养殖工船的发展现状、技术装备进行分析和比较,并指出目前国内发展存在的差距,展望了我国深远海养殖以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深远海养殖 网箱 养殖工船 装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即食虾干加工过程风味变化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0

摘要:通过测定即食虾干加工过程不同阶段的水分含量、硬度、游离氨基酸含量、呈味核苷酸含量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探究即食虾干风味形成规律.结果表明,即食虾干加工过程中,虾肉的水分含量减少,硬度增大,逐渐形成肉质柔韧、富有嚼劲的特有口感.游离氨基酸中丝氨酸、丙氨酸及组氨酸对滋味的贡献较大,呈味核苷酸中腺苷酸(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对鲜味贡献较大,鲜虾的味精当量为3.32 g MSG/100 g,干制4 h虾干的鲜味有明显提升,味精当量达到4.49 g MSG/100 g.电子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鲜虾、煮后样品气味特征区域可以明显区分开,而干燥阶段虾干的气味变化相对较小.不同加工阶段中虾干的挥发性成分差别较大,鲜虾中的挥发性物质较少;煮制后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明显增加,随着干燥的进行,虾干中挥发性成分含量明显增加,包括2-丁酮、丙酸乙酯及吡嗪类等化合物,可以赋予虾肉清甜的果香和烤肉香.因此,干制过程对即食虾干质构和风味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可为即食虾干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 即食虾干 煮制 热风干燥 味精当量 挥发性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热温度对海鲈鱼肌肉品质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加热温度对海鲈鱼肌肉品质的影响,以海鲈鱼背肉为原料,研究其经热处理后中心温度分别达到40℃、50℃、60℃、70℃、80℃、90℃和100℃时水分含量、总巯基含量、肌原纤维蛋白质量浓度、色差、风味、加热失重率、质构、Ca2+-ATP酶活性和表面疏水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鱼肉色泽的L?值、a?值和b?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上升速度先快后慢;鱼肉的硬度、内聚性、咀嚼度和蛋白质表面疏水性等指标随温度的上升先升高后下降,而弹性、水分含量、肌原纤维蛋白浓度、总巯基含量和Ca2+-ATPase酶活性持续下降.SDS-PAGE电泳条带表明,随着中心温度的升高,大部分肌原纤维蛋白发生变性,但有极少数的肌动蛋白未发生变性.研究表明:综合色差、质构和感官评分的变化规律,海鲈鱼的终点加热温度控制在70℃为宜.

关键词: 海鲈鱼 加热温度 肌肉品质 蛋白特性 质构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渔船智能评价系统

船舶工程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搜集整理南方6省市百余条典型拖网渔船船型参数基础上,结合海洋捕捞的要求和趋势,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研究开发了拖网渔船智能评价系统,形成了完整的技术路线与开发方法。该系统对渔船性能给出综合评价,具有高效、客观、多维度的特点,可从顶层论证评价主导方向为政策导向提出对应的决策参考,对船业政策制定、船舶性能研究、新船型研发提供分析支持。

关键词: 拖网渔船 人工神经网络 智能评价系统 性能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草对尖吻鲈生长特性、消化酶及免疫酶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添加不同水平甘草粉的饲料对尖吻鲈幼鱼生长特性、消化酶及免疫酶的影响,为甘草在尖吻鲈饲料中的添加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甘草粉按不同比例添加至饲料中,然后对尖吻鲈幼鱼进行饲料投喂试验,添加量0%为对照组,1%、3%和5%为试验组,各组均设3个平行,试验周期56 d,测定淀粉酶(AMS)、脂肪酶(LPS)、胰蛋白酶(TRYP)、胃蛋白酶(PP)、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和溶菌酶(LZM)等指标,并对尖吻鲈消化酶指标与生长特性指标间、免疫酶指标与存活率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3%和5%试验组尖吻鲈的存活率(S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下同);各试验组的体长增长率(BLG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在5%试验组显著升高;前肠AMS活力在3%和5%试验组显著升高;肝脏AMS、前肠LPS、肝脏LPS和胃LPS活力在各试验组均显著升高;前肠TRYP活力在1%和5%试验组显著升高;PP活力在5%试验组显著升高.WGR、SGR与肝脏AMS活力呈显著正相关.肝脏T-AOC活力在各试验组均显著升高,CAT活力、GSH-PX活力和POD活力在1%试验组显著升高,MDA含量在5%试验组显著下降;血清T-AOC活力和CAT活力在各试验组均显著升高,GSH-PX活力在3%试验组显著升高,LZM活力在1%和5%试验组显著下降.SR与肝脏T-AOC、肝脏T-SOD、血清T-AOC、血清CAT和血清GSH-PX活力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MDA含量及血清T-SOD活力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饲料中添加3%~5%甘草粉可更好地提高尖吻鲈消化酶活性、促进鱼体增长,协助杀菌,提高尖吻鲈的存活率;添加1%~3%甘草粉可增强尖吻鲈抗氧化能力,减少肝过氧化物积累.因此,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甘草对尖吻鲈幼鱼具有促进消化及提高免疫的作用.

关键词: 甘草 尖吻鲈 生长特性 消化酶 免疫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南海2号"珠三角养殖试验

海洋与渔业 2020

摘要:2020年,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和广州市南沙区益农渔资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益农合作社")和珠海市斗门区长丰水产种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丰公司")合作,引进斑节对虾新品种"南海2号",在该虾场试验养殖。本文就这两个养殖场的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探讨斑节对虾新品种"南海2号"在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养殖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血鹦鹉温室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构建与应用

江苏农业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升血鹦鹉(Cichlasoma citrinellum♂×Cichlasoma synspilum♀)的养殖效益,降低能耗,构建血鹦鹉工程化养殖系统(A棚).该系统以传统温棚养殖系统为对照(B棚),通过将各养殖池交叉串联,配置集中输水管道和多层级物理+生物过滤等处理设施.通过比较在不同养殖模式下,血鹦鹉养殖出产的品级、养殖成本及效益,研究血鹦鹉工程化养殖系统的养殖性能及效果.结果表明,A棚养殖的成活率为96.6%,比B棚高1.06百分点;参照国家标准GB/T 30946—2014观赏鱼分级规则血鹦鹉鱼,A棚出产AAA级、AA级和A级血鹦鹉的比例分别为19.70%、35. 78%和29.64%,分别比B棚高4.1百分点、3.07百分点和1.87百分点;A棚出产返黑现象血鹦鹉和B级血鹦鹉所占比例分别为13.19%、1.69%,分别比B棚低2.23百分点、6.81百分点.表明该工程化养殖系统能够提高血鹦鹉的成活率和优级品的产出率,并能提高养殖效益.

关键词: 血鹦鹉 设施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品级 养殖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非水产养殖模式及技术推广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20

摘要:南非的自然环境和政策条件较适合水产养殖业发展,近年来南非水产养殖产量逐年上升,展现出了较高的发展潜力,是非洲主要的渔业生产国家之一.介绍了南非水产养殖现状、主要水产养殖种类、养殖模式以及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等,总结分析了南非水产养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进一步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 南非 水产养殖 养殖模式 技术推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孔扇贝对氮杂螺环酸毒素代谢解毒的生理应激响应

海洋与湖沼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暴露于分离自我国近海的一株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piracids,AZAs)产毒藻-腹孔环胺藻(Azadiniumpoporum,AZDY06株,主产AZA2),研究了栉孔扇贝对AZAs的代谢解毒效应以及代谢过程中血细胞数量、抗氧化酶活性及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等生理应急响应.结果发现,栉孔扇贝对AZDY06所产的AZA2具有一定的代谢解毒能力,可将AZA2转化成AZA6、AZA12、AZA19和AZA23等4种极性较强且毒性较低的代谢产物.代谢解毒过程中,栉孔扇贝血细胞数量、关键抗氧化酶活性及靶器官细胞超微结构均出现一定的应激效应,且总体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栉孔扇贝血细胞数量对AZAs表现出较强的应激反应,且随实验过程出现较大波动,最高可达对照组的2-3倍;抗氧化系统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物酶(POD)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GSH-Px与POD在整个蓄积代谢过程中均表现出持续激活状态,且血液中这两种酶活性最高,可达内脏和鳃中的20倍以上; SOD活性与扇贝中AZAs含量有一定关系, AZAs含量为74.2-168.2μg AZA1 eq/kg时为诱导状态,过高或过低剂量均表现为抑制效果;而ACP对AZAs的应激表现也十分敏感,但代谢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为被持续抑制状态.此外, AZAs还导致栉孔扇贝内脏和鳃细胞超微结构出现空泡化、核固缩等病理性变化;实验后期,低暴露组细胞结构出现一定的自我修复现象,而高暴露组则无此现象.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深入探索AZAs的解毒机制,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并制定限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栉孔扇贝 氮杂螺环酸毒素(AZAs) 代谢解毒 生理应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拟穴青蟹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南方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确定引起拟穴青蟹发病死亡的病原菌,并了解其致病性及药敏特性,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保障拟穴青蟹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细菌分离纯化方法从患病拟穴青蟹的病料组织中分离优势菌株,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分类学鉴定,并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药敏特性分析.[结果]从患病拟穴青蟹肝胰腺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株(编号NS1SP18),菌株NS1SP18感染拟穴青蟹48 h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3.18×104 CFU/g,感染发病拟穴青蟹呈现出多体液、偶有黑鳃及肝胰腺暗黄等症状,与自然发病拟穴青蟹的症状相似.综合菌株NS1SP18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可鉴定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emolyticus).患病拟穴青蟹的肝胰腺细胞发生变性;心肌纤维肿大,细胞坏死,有血淋巴浸润;网状鳃腔结构消失,脱落细胞阻塞鳃腔;肌纤维形变、断裂,局部坏死.菌株NS1SP18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四环素、多四环素、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和庆大霉素等7种抗生素敏感,对麦迪霉素、万古霉素和阿莫西林已产生耐药性;对诃子、乌梅、苏木和八角茴香等4味中药极敏,对地榆、女贞子、山楂、五倍子、黄连、半枝莲、赤芍和救必应等8味中药高敏,对应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7.81~31.25 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15.62~125.00 mg/mL.[结论]从患病拟穴青蟹分离获得的副溶血弧菌具有较强致病性,能造成严重的组织损伤而导致拟穴青蟹发病死亡.在拟穴青蟹养殖生产中,可适度选用氟苯尼考和恩诺沙星等抗生素抑制副溶血弧菌病暴发流行,或以诃子、乌梅、苏木和八角茴香等中药进行副溶血弧菌病防治.

关键词: 拟穴青蟹 副溶血弧菌 分离鉴定 致病性 组织病理变化 药敏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