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一种低温α-淀粉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饲料工业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经分离纯化及诱变育种得到1株低温α-淀粉酶高产菌株。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产生的酶是一种内切型淀粉酶,最适作用温度为50℃,最适作用pH值为5.2。该酶具有较好的耐热性和耐酸性,经85℃高温制粒,酶活存留率达88.1%;用pH值4.0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液处理4 h后,酶活存留率达90%以上。体外模拟耐胃蛋白酶试验,证明胃蛋白酶对该低温α-淀粉酶无影响。对酶解产物进行分析,分子量集中在5 000以下,比例达到70.2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芝麻油的亚临界萃取工艺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法优化芝麻油的亚临界萃取工艺。结果表明萃取温度、萃取次数及料液比对芝麻油出油率都有显著影响。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50℃,萃取次数5次,料液比1∶3.3。在此工艺条件下,芝麻油的出油率达到50.30%,验证值为50.15%,两者的相对误差为0.1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宜热烫条件保持双孢蘑菇片品质和颜色
《农业工程学报 》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保持双孢蘑菇片的品质和颜色,采用85、90、95和100℃的热水分别对双孢蘑菇片进行不同时间的热烫处理,以未经热烫的双孢蘑菇片为对照,测定其干片抗坏血酸和总酚含量、抗氧化活性及其颜色的变化。结果表明:热烫后双孢蘑菇片的抗坏血酸和总酚含量分别损失66.67%~93.33%和12.33%~59.49%,抗氧化活性减弱16.86%~42.75%;与未热烫样品相比,热烫可使双孢蘑菇片亮度L值下降11.23%~30.63%,而色度变化不大,但总色差从10.12±0.55增到22.86±0.21。综合考虑热烫温度和时间对双孢蘑菇片抗坏血酸、总酚、抗氧化活性和颜色的影响,确定双孢蘑菇片的较佳热烫条件为85~95℃温度下处理1~2 min,在此条件下能较好的保持双孢蘑菇片的营养品质和颜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抗病茄子杂交种青杂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河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青杂2号于2011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豫品鉴菜:2011007)。母本XC-05是从新乡糙青茄中经多代单株人工自交定向选育出的优良株系,父本QC-16是从征集到的青茄材料中经多代单株人工自交定向选育出的优良株系。青杂2号属早熟品种,全生育期约180d,始花节位在第6~7节,门茄现蕾至采收22d。生长势较强,植株健壮,一般株高80cm左右,开展度65cm。叶片肥厚,叶深绿色,花紫色,果实长圆形,青绿色,有光泽,肉绿白色,籽少,质地细嫩,口感好。平均单果质量0.5kg,最大可达0.95kg,商品性好。田间表现为黄萎病发病率低,抗逆性强,低温下坐果率高,产量67 952.40~95 134.50kg/hm2,适合早春露地和早春地膜覆盖等早熟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场母猪肢蹄病发生的原因及预防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 2014
摘要:种母猪肢蹄病是集约化程度高、大型养猪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的发生与种质、营养、环境卫生及病原微生物等多种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肢蹄病一般不具有传染性,但其在猪场的发生率却很高,一般可达5%~10%,再加上本病治愈率较低,往往导致母猪过早淘汰,给养猪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发病症状发病母猪主要表现为行走不便,四肢或部分无力,严重者呈现跛行或站立不稳,有的肢蹄细软,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氮肥组合和施肥方式对谷子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摸索谷子高产施肥中氮肥的最佳组合和施肥方式,以谷子品种豫谷17号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氮肥组合和施肥方式对谷子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施氮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共设置7个处理:(1)氮肥为尿素,只作基肥;(2)氮肥为尿素,同时作基肥和追肥;(3)氮肥为碳酸氢铵,只作基肥;(4)氮肥为缓释硫酸铵,只作基肥;(5)氮肥为缓释硫酸铵和尿素,只作基肥;(6)氮肥为碳酸氢铵和缓释硫酸铵,只作基肥;(7)氮肥为碳酸氢铵和尿素,碳酸氢铵作基肥,尿素作追肥。结果表明,处理6谷子的叶面积、穗粗、单穗质量和产量最大,其中叶面积比处理1、2、3、4、5、7分别增加6.60%、1.77%、9.41%、1.07%、3.72%、3.41%,穗粗分别增加4.41%、2.23%、7.21%、2.33%、8.51%、0.65%,单穗质量分别增加6.99%、20.25%、26.36%、12.75%、20.31%、3.38%,产量分别增加9.58%、13.93%、21.57%、21.77%、23.08%、0.99%。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南省玉米茎基腐病主要病原菌鉴定及主栽玉米品种的抗性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河南省不同玉米种植区采集玉米茎基腐病病样,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研究河南省主要玉米栽培品种对茎基腐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河南省玉米茎基腐病的病原菌主要是镰孢菌(Fusariumsp.);在分离到的89个镰孢菌菌株中,优势种为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共有49个,占55.06%;其次为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和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分别占24.72%和20.22%。品种抗性试验结果表明,郑单958、先玉335和郑黄糯2号对玉米茎基腐病表现出较好的抗性,洛玉818和浚单20为高感品种。
关键词: 玉米茎基腐病 病原鉴定 禾谷镰孢菌 抗病性 发病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光谱的水稻土有机质含量估算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利用高光谱技术可实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快速、精确反演。然而运用不同的光谱预处理算法及建模方法获取的模型预测精度及稳定性不同。为了选取最佳土壤有机质估算模型,本研究应用ASD波谱仪测定河南省潢川县水稻土的光谱数据,比较使用2种建模方法组合18种光谱预处理转换算法建立模型的反演效果。对于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和偏最小二乘模型,使用SGF3-2预处理算法均获得了最佳的预测效果,所建模型具有较小的误差和较高的精度。相比使用多元逐步回归法,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可以获取更稳定的预测模型。运用偏最小二乘模型结合SGF3-2预处理算法得到了最佳的水稻土有机质含量估算模型,模型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v=0.036,决定系数Rv2=0.89。选择最佳的建模方法结合预处理算法,可以改进模型反演精度。本研究对比的不同方法也可以应用到类似的土壤模型选取中。
关键词: 高光谱 水稻土 有机质 多元逐步回归 偏最小二乘回归 估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