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供给侧和需求侧需求视角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供给侧主体通过媒介平台将成果传递给需求侧主体,由此实现成果的社会及经济价值。需求侧主体需求应用具有价值的成果,增加经济收益;供给侧主体需求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创造有价值的成果,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效益。满足供给侧和需求侧需求的核心是着力培育政策以及人、财、物等要素资源;加强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成果孵化器、中介服务组织等媒介平台建设;推动成果的有效产出、传递和应用。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着力解决供需信息不对称、体制机制不健全、内外部环境不完善等问题,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效率。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供给侧改革 需求视角 要素资源配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城地方鸡MSTN基因外显子1多态性及其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MSTN基因作为影响鸡生长性状和繁殖性状的候选基因,采用DNA测序和PCR-SSCP技术分析MSTN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并与鸡的生产性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共发现2个SNP位点(G2100A和G2283A),其中G2283A位点DD基因型16周龄的体质量极显著高于CC基因型(P<0.01),并显著高于CD基因型(P<0.05),CC基因型300日龄产蛋数极显著的高于DD基因型(P<0.05)。G2100A位点AA和AB基因型的开产日龄显著早于BB基因型(P<0.05)。对基因型组合进行分析,发现AA×DD基因型组合16周龄体质量、20周龄体质量、300日龄体质量最高,可作为影响鸡生长性状的优秀基因型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源农药丁子香酚与苦参碱及其混配对葡萄灰霉病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防治葡萄灰霉病的高效低毒新型植物源复配杀菌剂,降低有效用药量,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和替换对葡萄灰霉病菌产生抗药性的一些常用化学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植物源农药丁子香酚、苦参碱及其混配制剂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毒力,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其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丁子香酚与苦参碱及6∶1、3∶1、1∶1、1∶3、1∶6混配组合对葡萄灰霉病菌的EC50(半最大效应浓度)值分别为1.454 7、357.536 9、0.384 8、0.757 5、1.312 0、2.087 3、4.960 1μg/m L;5种混配组合对葡萄灰霉病菌的增效系数(SR)分别为4.41、2.56、2.21、2.75、2.00,几种配比均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其中以6∶1混配的组合增效系数最大。田间防效调查结果表明,0.5%丁子香酚可溶液剂250倍液+1.3%苦参碱水剂500倍液(高浓度)、0.5%丁子香酚可溶液剂375倍液+1.3%苦参碱水剂750倍液(中浓度)、0.5%丁子香酚可溶液剂500倍液+1.3%苦参碱水剂1 000倍液(低浓度)、0.5%丁子香酚可溶液剂250倍液、1.3%苦参碱水剂500倍液对葡萄灰霉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6.31%、67.03%、55.34%、80.14%、57.73%。丁子香酚和苦参碱6∶1~1∶6混配对葡萄灰霉病菌均增效明显,果穗套袋前采用0.5%丁子香酚可溶液剂250倍液+1.3%苦参碱水剂500倍液混用浸果处理后套袋,采收前调查对葡萄灰霉病害防效为85%以上,明显优于各单剂和中、低浓度混配处理的防效。
关键词: 葡萄灰霉病 丁子香酚 苦参碱 复配 抑制活性 田间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托盘包装鲟鱼中腐败希瓦氏菌和总菌的生长动力学及货架期预测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托盘包装鲟鱼中特定腐败菌腐败希瓦氏菌和总菌的生长规律,用不同的微生物生长模型进行拟合,以此为基础建立并评价了货架期预测模型。以修正的Gompertz方程为一级模型,平方根方程为二级模型,建立腐败希瓦氏菌和总菌在0~20℃的生长预测模型和货架期预测模型。进一步通过托盘包装鲟鱼片在8℃和波动温度下贮藏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腐败希瓦氏菌生长预测模型的准确度Af为1.28、1.35,偏差度Bf为0.91、1.08,货架期预测相对误差为5.23%、3.83%;而总菌的生长预测模型的Af为1.45、1.30,Bf为0.92、0.96,货架期预测相对误差为-4.40%、2.02%。以上结果表明根据两类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建立的货架期预测模型对0~20℃贮藏的托盘包装鲟鱼货架期预测效果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iR164a及其靶基因PeNAC1相互作用研究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iRNA参与了生物体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过程,其中miR164通过对标靶NAC(NAM/ATAF/CUC)基因家族的精细调控,在植物激素信号传导、生长发育以及胁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验证杨树中miR164a和其预测靶基因Pe NAC1间是否也存在这一相互作用,笔者采用PCR技术克隆了毛果杨(Populus trichocarpa)miR164a的前体序列Ptc-MIR164a,并通过RNA fold(http://rna.tbi.univie.ac.at/)在线软件对其进行了miRNA二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该序列能形成典型的二级茎环结构,预示其在细胞内能被加工为成熟的miR164a。进一步借鉴动物细胞miRNA研究中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利用高效的杨树原生质体瞬时表达体系,验证了PtcMIR164a对其预测靶基因Pe NAC1的标靶作用;同时,也建立了一种比较简单、直观的植物miRNA靶标基因的鉴定方法。
关键词: miR164a Ptc-MIR164a Pe NAC1 靶标基因 毛果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钾量对甘薯产量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施钾量对不同主栽甘薯品种产量、产量构成及钾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以3种甘薯品种为材料,田间设置不同施钾水平试验。结果显示,各甘薯品种产量均随施钾量上升而提高,增施钾肥对甘薯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影响小于根系,施钾的增产作用主要表现在甘薯数量的增加,单薯质量则次之;甘薯茎、叶钾含量高于薯块,且增施钾显著提高甘薯茎叶和薯块的含钾量。甘薯品种间钾的吸收及利用对施钾的响应不同,相对高效的徐薯22钾素主要积累在根部,宁薯192及浙紫1号则相反。甘薯钾利用效率与植株钾浓度呈显著负相关,而与产量无显著相关性。表明增施钾肥可以提高甘薯产量,其增产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单株结薯数;甘薯含钾量对施钾的响应主要体现在根部,甘薯品种间钾利用效率主要受植株钾浓度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高籼稻恢复系花药培养绿苗分化率的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MS培养基为对照,对比分析M8和N6两种培养基对籼稻恢复系花药培养出愈率的影响,并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山梨醇、活性炭,研究其对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籼稻恢复系在M8培养基中均具有最高的出愈率,介于20.97%~30.63%,极显著高于MS培养基;而在N6培养基上,出愈率介于10.77%~13.70%,仅盐恢559和盐恢888显著高于MS培养基。随着山梨醇质量浓度升高,4个籼稻恢复系在M8分化培养基上的花药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增加,以30 g/L山梨醇处理最高,介于30.57%~36.77%,其次为20 g/L山梨醇处理,两者均极显著高于不添加山梨醇处理。随着活性炭质量浓度升高,4个籼稻恢复系在M8分化培养基上的花药愈伤组织绿苗分化率先增加后降低,总体均以1 g/L处理最高,介于21.38%~27.82%,2 g/L处理次之,两者均极显著高于不添加活性炭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几种环境生物的安全性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多种环境生物的安全性,测定了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呋虫胺对6种非靶标生物(日本鹌鹑、意大利工蜂、家蚕、斑马鱼、大型溞、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吡虫啉对日本鹌鹑的急性经口毒性为高毒,噻虫嗪为中毒,烯啶虫胺、呋虫胺为低毒;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呋虫胺对蜜蜂的急性接触毒性均为高毒;吡虫啉、噻虫嗪对家蚕的急性毒性为剧毒,烯啶虫胺、呋虫胺为高毒;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嗪、呋虫胺对斑马鱼和大型溞的毒性均为低毒;吡虫啉、烯啶虫胺、呋虫胺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均为中毒,噻虫嗪为低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八种矮化中间砧对“礼泉富士”苹果幼树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礼泉富士"苹果嫁接在8种矮化中间砧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矮化中间砧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矮化中间砧对叶绿素含量及其比例间产生明显差异性影响,叶绿素a含量以‘M26’最高,为1.032mg·g~(-1)FW;类胡萝卜素则以‘MM111’含量最高,为0.597mg·g~(-1)FW;而叶绿素a/b则以‘SH9’最高,为4.076,但三者均以对照最低,分别为0.651 mg·g~(-1) FW、0.345 mg·g~(-1) FW、2.427;叶绿素b含量以‘GM256’最高,为0.286mg·g~(-1)FW,‘SH9’最低,为0.240mg·g~(-1)FW,比对照低10.448%,各处理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净光合速率(Pn)以‘Mark’最高,为20.552CO2μmol·m-2·s~(-1),而胞间CO2浓度(Ci)以‘SH9’最高,为489.581CO2μmol·mol~(-1),蒸腾速率(Tr)各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但Tr和气孔导度(Gs)均以对照最低,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各砧木对"礼泉富士"苹果幼树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以‘M26’和‘Mark’最为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