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青岛春节期间大气污染特征及烟花燃放一、二次贡献分析
《环境科学 》 202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暖期大气污染事件频发,期间硝酸盐成为促进PM2.5增加的主要因素.然而在烟花燃放期间,硫酸盐的累积却强于硝酸盐,形成不同的污染特征.对春节期间(2019年2月2~10日)青岛近郊在线离子色谱观测数据,结合国控自动监测站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观测到大气颗粒物累积事件、沙尘过境事件和烟花燃放事件.烟花燃放高峰期,其对PM2.5和PM10的一次贡献率分别为69.8%和63.8%.相比颗粒物累积期间硝酸盐有更明显的累积,硫酸盐在烟花燃放期间先于硝酸盐生成,并存在更强的累积.分离得到烟花燃放的一次贡献因子n(SO 4 2-)/n(K+)和n(NO-3)/n(K+)特征摩尔比分别为1.2和1.3;利用该比值估算得到对SO4 2-和NO-3二次贡献因子,在较稳定的气象条件下分别为一次贡献因子的2.1倍和1.6倍;但在强的干冷空气过境时,二次贡献因子大幅降低,与一次贡献因子相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北方亚种群体和“优鲈1号”群体及其正反杂交子代的遗传和生长性能比较
《海洋渔业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国内养殖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群体遗传多样性下降问题,进一步培育快长和抗逆性强的大口黑鲈优良品种,以引进的大口黑鲈北方亚种群体(N)和大口黑鲈"优鲈1号"(G)为亲本,通过自交和正反杂交获得4个大口黑鲈群体,利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分析,采用金属丝线码(CWT)标记后在相同池塘养殖条件下对4个群体的生长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2对微卫星引物在所有个体中均能扩增出清晰条带,在120尾样本中共扩增到126个等位基因,北方亚种自交群体(N)、"优鲈1号"自交群体(G)、正交群体NG[N(♀)×G(♂)]、反交群体GN[G(♀)×N(♂)]的平均期望杂合度(H_e)分别为0.491、0.454、0.553和0.519,平均观测杂合度(H_o)分别为0.519、0.480、0.729和0.66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07、0.412、0.454和0.425。结果表明,正反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高于自交群体,其中NG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对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分析表明,GN群体与N和G群体间遗传分化最大,分别为0.125和0.149。UPGMA聚类分析显示,N群体和G群体首先聚为一支,再与NG群体聚为一支,最后与GN群体聚合。对4个群体的3~12月龄的子代生长性状进行对比,GN群体的体质量绝对增长率(AGR)和特定增长率(SGR)分别为1.44 g·d~(-1)和1.04%·d~(-1),均高于其他群体。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大口黑鲈良种培育和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大口黑鲈 优鲈1号 杂交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生长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近岸水域鮻耳石的元素组成
《生态学杂志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口近岸水域鮻耳石的元素组成特征,采用激光剥蚀电感等离子质谱法对长江口近岸水域1~6年龄的13个鮻样本的耳石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鮻耳石中共检测到47种元素,含量前10位的元素依次为钙(Ca)、钠(Na)、锶(Sr)、铁(Fe)、钡(Ba)、镁(Mg)、锰(Mn)、铬(Cr)、锌(Zn)和锂(Li).其中,Ca是含量最高且最稳定的元素,占检出元素总量的98.9%.鮻耳石含量前10位的元素在雌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雌雄间存在相同的生活履历.基于耳石核心区Sr和Ca的含量比值,推测长江口近岸水域鮻的产卵孵化场位于潮间带淡水和半咸水水域.研究结果为长江口鮻的生境履历重建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双重Bregman迭代的地震数据重构与去噪
《石油物探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受采集环境、成本及设备等因素的影响,野外采集的地震数据往往存在缺失道和噪声干扰,快速有效的迭代插值方法对地震数据重构与去噪技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针对含有随机噪声的缺道地震数据,根据压缩感知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重Bregman迭代的地震数据重构与去噪方法.首先对含有随机噪声的缺道地震数据通过傅里叶变换进行稀疏表示,选取掩膜算子作为观测矩阵,然后将Bregman迭代重构算法作为外部迭代,分裂Bregman迭代去噪算法作为内部迭代,两者结合形成双重Bregman迭代,在迭代控制准则条件下,对含噪声的缺道地震数据进行重构和去噪.数值模拟实验和实际数据测试结果表明,双重Bregman迭代算法同时考虑了地震数据的重构与去噪,将独立的两种算法融合在一起,在对地震数据进行插值重建的同时去除了部分随机噪声.该算法迭代次数少,重构得到的地震数据精度高于线性Bregman迭代算法的重构精度,可以更有效地恢复含随机噪声的缺失地震信息,为地震数据恢复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缺失地震数据处理方法.
关键词: 地震数据重构 地震数据去噪 压缩感知 双重Bregman迭代 傅里叶变换 地震数据插值 线性Bregman迭代 稀疏变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发酵饲料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科学养鱼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水产养殖生产集约化可能会导致各种传染病的暴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改善鱼类健康状况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发酵饲料作为一种新型绿色饲料,不仅能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性能、增加其免疫能力,而且饲喂动物后,对养殖环境污染较小,符合绿色发展的需求,能够有效地促进动物生长,因此受到很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三维势流理论的深远海养殖工船耐波性能分析
《渔业现代化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深远海养殖工船是典型的具有自航能力、长期系泊在固定海域作业的工程船舶.由于作业工况的多样性,养殖工船的耐波性能分析比普通船舶更为复杂.以养殖工船实际设计项目为依托,基于三维势流理论,分别对养殖工船自航工况及系泊作业工况下的耐波性能进行研究,继而结合对频域和时域的仿真分析,以人员安全、设备安全及养殖安全为指标,对养殖工船耐波性能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1~5级海况下船体耐波性能表现良好,可以有效保证各项安全指标,在6级海况下,船舶的摇摆角度超出限值,此时应通过运营管理或加装减摇装置进行处理.初步构建了系统的养殖工船耐波性能分析方法及评价体系,可为其他养殖工船项目耐波性能的设计及优化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储藏温度下鲅鱼组胺含量与其品质变化的关系
《南方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鲅鱼在不同储藏温度下组胺变化规律及其与品质变化的关系,为青皮红肉鱼组胺安全性和品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鲅鱼在冷藏(4℃)和常温(20℃)2种储藏温度下组胺、腐胺和尸胺等3种生物胺含量的变化情况,结合感官评价、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和K值评价鲅鱼品质变化,并分析生物胺含量与品质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鲅鱼体内生物胺含量不断产生并积累,4℃储藏条件下鲅鱼货架期不超过4 d,20℃储藏条件下不超过1 d;4℃储藏14 d内鲅鱼组胺含量升高明显,达1213.46 mg/kg;20℃储藏4 d内,第1 d组胺生成量明显,从初始13.63 mg/kg增至472.51 mg/kg,2 d后尸胺生成量明显,4 d保存期内达1134.46 mg/kg.感官评价结果显示,鲅鱼品质随着储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微生物数量和TVB-N含量增加,K值变大,综合各品质指标可知4℃储藏条件下的鲅鱼品质优于20℃储藏条件下的品质.皮尔森(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感官评价、菌落总数、TVB-N含量和K值等品质指标与鲅鱼组胺、腐胺和尸胺的含量变化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低温有助于减少鲅鱼生物胺积累和维持鲅鱼品质;由于鲅鱼感官在可接受的食用范围时也可能存在组胺安全性风险,因此对其进行安全性和品质评价时应结合感官评价、菌落总数、TVB-N含量和K值等多个评价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带采收船线型优化及水动力特性研究
《船舶工程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力成本的上升,给海带采收行业带来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迫使海带采收由传统的手工作业向机械化作业发展。作为机械化采收装备的载体,水动力性能优良的海带采收船,能给从业者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文章通过对理论的梳理、借助渔船线型设计经验,以设计航速下最小阻力为目标,对某海带采收船艏部线型进行了优化。并运用Star-CCM+软件对原船型和优化船型的阻力进行了仿真计算,验证优化效果。之后运用AQWA软件对优化船型在波浪中运动进行了仿真。阻力仿真结果表明,优化船型较原船型优化船型的阻力性能得到提升,优化船型的在波浪中的运动满足作业要求。通过对某新型海带采收船艏部线型优化,并通过CFD仿真验证,证明了优化方法的可靠性,为船舶后续详细设计提供船型数据;并对其在当地水文条件下的运动展开模拟计算,为后续操船手册制作和实际生产安全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海带采收船 艏部线性优化 CFD 船舶阻力 船舶运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培育水温和饲料对刺参人工促熟效果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培育水温和饲料对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人工促熟效果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分别设置2种升温模式(水温从5℃逐渐升至12℃后恒温培育,从5℃逐渐升至15℃后恒温培育)和3种不同饲料[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粉组:50%鼠尾藻粉+50%海泥;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粉组:50%海带粉+50%海泥;混合藻粉组:25%鼠尾藻粉+25%海带粉+50%海泥]。实验过程中,定期测量刺参体壁粗成分;实验结束后,分析雌性刺参性腺粗成分,同时检测雌参的繁殖力指标和子代质量指标。结果显示,在15℃水温培育的雌参性腺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高于在12℃水温培育的雌参,分别为(62.54±1.78)%和(10.83±1.04)%。15℃水温下培育的雌参性腺指数、排放率和平均排卵量均高于12℃水温下培育的雌参,分别为(6.87±2.02)%、(16.00±2.31)%和(312.0±59.3)×104粒。饲料实验中,鼠尾藻粉和混合藻粉组雌参性腺中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海带粉组(P<0.05),为(60.82±0.52)%和(59.18±1.26)%,海带粉组雌参性腺中粗脂肪含量为(8.82±1.55)%,高于鼠尾藻粉和混合藻粉组。3个饲料实验组的雌参在繁殖力指标上差异不显著,但混合藻粉组的雌参繁殖力指标最高。混合藻粉组受精卵孵化率和早期幼体体长均显著高于海带粉组。研究表明,采用15℃水温培育的雌参繁殖力高于12℃水温培育的雌参,但二者产生的子代质量差异不显著;在实验范围内,采用不同饲料培育的雌参繁殖力指标没有显著差异,但混合藻粉组亲参所产子代质量高于鼠尾藻粉组和海带粉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业专利文献分类类目设置与机器标引策略研究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 2020
摘要:[目的/意义]为实现对渔业专利文献的深度利用,在"渔业专业知识服务系统"的信息组织中尝试了设置专业化的分类体系并进行了标引试验。[方法/过程]首先,研究以筛选出的10 323条中文渔业专利元数据为分析样本,通过对元数据中国际专利分类号(IPC) 4位类号和6位类号频次的统计分析,确定了用于渔业专利文献分类的12个分类类目;然后,通过对专利题名结构的分析,提出了由行业属性词、业务类型词、发明类型词构成的专利题名中,业务类型词最适合专利文献的分类与标引的观点;通过对题名关键词以及题尾词组的统计分析,列举了每一业务类型所包含的高频主题词或词组。最后,试验设计了利用IPC分类号结合高频主题词分步标引渔业专利文献的策略,通过计算机辅助实现了对绝大部分渔业专利文献的专业化标引。[结果/结论]经对样本数据中2016年文献的机器标引结果与人工标引结果的比对,得出机器标引总正确率为91.44%,漏标率为7.94%,达到了预期目标。研究表明,所设置的渔业专利文献分类类目切合实际,标引策略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