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种芋原地越冬保存技术研究
《中国蔬菜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以江苏省著名地方品种靖江香沙芋为试材,采用培土、铺稻草、覆膜等处理,对适宜苏南地区和沿江地区的种芋原地越冬保存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覆膜处理的种芋保存效果较好,种芋完整率为86.9%~91.7%,单株结芋数为12~13个,单个芋质量为35.83~39.49g;覆膜处理种芋发芽势较好,播种30d后出苗率最高,为45.2%;覆膜处理的种芋淀粉、蛋白质和多糖含量显著高于未覆膜处理,含水率显著低于未覆膜处理。综合考虑成本、种芋品质和保存效果,白地膜+稻草处理对靖江香沙芋的原地越冬保存效果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消费者视角下的高端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策略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及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发展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强,大众消费习惯逐步对初级农产品数量追求转变成追求高品质农产品营养安全。从消费者视角下研究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消费意愿,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经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消费者十分注重农副产品的质量安全,其次为营养价值及价格等要素。普通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的质量安全等级认知度不高,推广安全、健康、消费理念任重而道远。就高端农产品发展前景而言,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已经开始关注农副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企业发展高端农产品具有良好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番茄多梳蛋白家族基因LeEMF2的功能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梳蛋白(Polycomb protein)在植物表观遗传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已公开的番茄转录组表明一个多梳蛋白基因Le EMF2在抗病番茄CLN2777A中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诱导表达。为明确Le EMF2抗TYLCV的作用,我们以CLN2777A为材料,通过RT-PCR克隆该基因全长序列,荧光定量PCR研究Le EMF2的表达模式,并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技术研究Le EMF2沉默后对番茄抗TYLCV的影响。Le EMF2的开放阅读框为1 917 bp,编码长为638个氨基酸的蛋白。结构域分析表明其含有一个C2H2锌指结构域以及一个VEFS盒,与拟南芥EMF2氨基酸相似度为58.3%。荧光定量PCR发现Le EMF2基因在花、根以及茎顶端生长点的表达量较高,在茎和老叶中表达量次之,在嫩叶中的表达量最低。接种TYLCV 5 d后,Le EMF2基因在CLN2777A中上调表达1倍左右,而在感病番茄TMXA48-4-0的表达则无明显变化。通过农杆菌浸润法将VIGS沉默载体注射CLN2777A子叶15 d后,Le EMF2在沉默番茄植株中的表达量仅为野生型CLN2777A的13%~48%,且沉默株的植株新叶卷曲、皱缩,说明Le EMF2基因对番茄的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具有重要作用。Le EMF2沉默植株接种TYLCV 15 d后,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沉默植株的病毒量为野生型植株的1.7倍,说明Le EMF2对TYLCV的抗性作用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LeEMF2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病毒诱导基因沉默 功能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SLA-DRB1基因外显子3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与PRRSV易感性的关联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SLA-DRB1是影响猪体免疫反应、疾病感染和疫苗应答的重要因子。本研究对猪SLA-DRB1基因外显子3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筛选多态性位点,分析其与PRRS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易感性的相关性。测序发现SLA-DRB1基因外显子3存在4个单碱基突变(g.17G/A、g.95C/T、g.137G/C和g.232G/C)。针对g.232G/C建立PCR-RFLP方法,检测6个猪种群共227个样本,发现在大白姜曲海杂交猪、姜曲海猪、长白猪、定远猪和杜洛克猪中有GG(0.43,0.80,0.59,0.54,0.83)和GC(0.57,0.20,0.41,0.46,0.17)2种基因型,其他群体均为GG型。不同基因型猪肺泡巨噬细胞中PRRSV拷贝数在接毒后6、12、18、24、36 h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基因型猪血液中病毒载量在接毒后4、7、11、14、21、28、35、42 d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基因型对猪体质量和日增质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提示SLA-DRB1的g.232G/C突变与PRRSV抗性无显著关联。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SLA-DRB1基因 外显子 PCR-RFLP 易感性 碱基突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淀粉基可降解薄膜成型工艺确定及农用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淀粉基可降解薄膜的主要原料为淀粉和聚乙烯,制膜一般有混料改性、挤出造粒、吹塑成型3个步骤。在分析各段工艺要求、参照相关工艺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成型加工试验,从而确定了本试验配方(淀粉含量60%,聚乙烯20%)的淀粉基可降解薄膜的成型工艺参数:混料温度35℃,搅拌时间180 min,挤出造粒1~6段温度分别为95、115、140、150、145、140℃,吹膜成型1~3区温度为145、160、165℃,连接体165℃,模头160℃。将制备的薄膜进行田间覆膜试验,结果表明:膜内气温、地温、湿度与普通塑料薄膜相比没有降低,蚕豆的出苗率有所增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播栽方式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大田小区试验,以粳稻品种南粳5055为供试材料,设置水直播、旱直播、手栽秧、机插秧等4个处理,研究不同播栽方式对水稻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水稻抽穗期和抽穗后20 d叶片叶绿素含量均以手栽秧和机插秧较高,旱直播最低。其中,抽穗期旱直播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小于其他播栽方式水稻。(2)水稻抽穗期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以手栽秧和机插秧较高,旱直播较低;抽穗后20 d不同播栽方式间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差异相对较小。(3)水稻产量以手栽秧最高,旱直播最低,但手栽秧和机插秧差异不显著。直播稻特别是旱直播稻虽然穗数较多,但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均最低,因此其产量最低。而手栽秧稻虽然穗数较少,但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均最高,因此其产量最高。(4)水稻产量与抽穗后光合能力呈正相关关系,手栽秧和机插秧水稻抽穗后较高的光合能力是获得高产的主要原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体系的建立
《江苏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建立适合桃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简称MSAP)反应体系,以桃PCM-1R、PCM-1G为材料,对MSAP技术中的关键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500 ng基因组DNA用EcoRⅠ、HapⅡ或MspⅠ各10 U(0.5μL,2 000 U/m L),37℃保温12 h,即可酶切完全;25μL选择性扩增体系中,含有2μL10倍稀释的预扩增产物、各1μL上下游引物、2.5μL 10×Taq buffer、2.5μL d NTP mix(各0.2 mmol/L)、2.5μL25 mmol/L MgCl_2、0.25μL Taq DNA聚合酶。在该体系下选用256对引物对桃叶片进行甲基化模式分析,经筛选获得23对扩增条带清晰、重复性好的引物,PCM-1R、PCM-1G总甲基化率分别为28.0%、25.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恶苗病菌田间抗咪鲜胺菌株的适合度及其交互抗性
《农药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恶苗病是水稻生产上较为严重的种传真菌病害,咪唑类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咪鲜胺是目前防治该病害的主要药剂。以对咪鲜胺抗性及敏感的田间水稻恶苗病菌为试材,研究了其适合度及对几种常用杀菌剂的交互抗性。结果显示:抗性菌株的抗药性可稳定遗传,其温度敏感性与敏感菌株无明显差异,部分抗性菌株在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和致病力方面显著高于田间敏感菌株;咪鲜胺与三唑类及2-氰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之间均无交互抗性。研究表明,对咪鲜胺产生抗性的水稻恶苗病菌具有较强的适合度,在田间自然条件下有可能形成优势群体,因此需合理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以延缓其抗药性的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地棉EPSPS基因全基因组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当前在NCBI中提交的来源于陆地棉的EPSPS基因有2个,随着陆地棉基因组测序结果的公布,为在陆地棉基因组中全面鉴定EPSPS基因的存在提供了便利条件。从陆地棉异源四倍体标准系TM-1基因组数据库中共搜寻获得4个EPSPS同源基因,这4个基因分别分布在A07、A12、D07和D12亚基因组。从这4个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和基因结构的比对,构建进化树的系统发育分析以及基因的转录情况研究来看,定位在A07和D07亚基因组的2个基因属于共线性高度同源基因,定位在A12和D12亚基因组的2个基因也是相同的情况。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已经在NCBI中提交的2个EPSPS基因分别是定位在A12和D12亚基因组上的基因,研究结果为定位在A07和D07亚基因组上EPSPS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枝枯病发生规律研究
《中国果树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我国南方近几年新发生的桃枝枯病的发生规律,适时有效防治,采用田间定点连续调查,室内显微观察、分离、鉴定、接种等方法对江苏省无锡市水蜜桃枝枯病的消长规律,病菌越冬、初侵染、再侵染及侵染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桃枝枯病发生有显著差异,‘柳条白凤’和‘湖景蜜露’的自然病枝率分别为80%和60%左右;桃树下部病害发生率一般高于上部;6月下旬至7月是病害发生的高峰期。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室内、田间、土表和土壤耕作层病枝上越冬。通常3月初产生分生孢子器。孢子捕捉结果显示,3月中旬分生孢子开始释放,3月下旬至4月中旬释放达到高峰,之后释放量逐渐减少;雨后分生孢子释放量明显增加;6月下旬田间发病新梢上开始形成分生孢子器,并出现空腔现象。病菌只能通过伤口侵染枝条和果实,但不能侵染叶片。研究结果揭示了桃枝枯病的发生规律,为该病的适时防控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