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物理保鲜技术在禽肉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上海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禽肉是重要的经济肉类之一,具有蛋白质含量高、肉质细腻、风味独特的优点,是食品保鲜的重要研究对象。近年来,气调包装、静电场等物理保鲜技术对肉类保鲜效果的研究热度不减,诸多学者应用不同技术,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物理保鲜技术维持禽肉品质并延长货架期的有效性,并初步揭示了物理保鲜技术对微生物腐败和蛋白质氧化、脂质氧化的抑制机理,拓宽了物理保鲜技术在禽肉中的应用范围。本文综述了导致禽肉品质劣化的主要因素以及低温保鲜技术、辐照保鲜技术等5种物理保鲜技术的保鲜效果,并分析了不同保鲜技术的优势与不足。此外,本文结合保鲜实例对物理保鲜综合协同处理技术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解决单一保鲜技术的短板问题提供了理论参考。


小桐子赤霉素合成酶JcGA3ox基因家族成员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赤霉素(gibberellins, GAs)是一类在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的植物激素。本研究克隆了木本油料能源植物小桐子(Jatropha curcas)赤霉素3-氧化酶(gibberellin 3-oxidase, JcGA3ox)基因家族全部3个成员,分别命名为JcGA3ox1、JcGA3ox2和JcGA3ox3。采用RT-qPCR技术检测JcGA3oxs在成年小桐子不同组织部位的表达量,发现JcGA3ox1的主要表达部位是成熟叶和幼果;JcGA3ox2的主要表达部位是成熟叶、雌花和雄花;JcGA3ox3主要表达部位是根、成熟叶和幼果。为了进一步探究JcGA3oxs在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作用,采用35S启动子分别构建了35S:JcGA3ox1、35S:JcGA3ox2和35S:JcGA3ox3超量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和小桐子。结果显示,35S:JcGA3oxs转基因拟南芥和小桐子植株的JcGA3oxs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野生型植株。与野生型拟南芥植株相比,转基因拟南芥植株GA1和GA3含量均有减少,GA4、GA24和GA34含量均有增加。但35S:JcGA3oxs转基因拟南芥和小桐子植株未出现开花时间、茎秆伸长或花器官发育异常等由内源赤霉素过量引起的典型表型变化。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木本植物小桐子中GA3ox可能不是影响活性赤霉素含量及其生理功能的主要代谢酶。
关键词: 小桐子 拟南芥 赤霉素 JcGA3oxs 基因功能


不同熏蒸保鲜剂对'巨峰'葡萄质构及品质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寻求一种有效、安全、适宜推广的葡萄熏蒸保鲜方法,以‘巨峰’葡萄为试材,采用5、10、15 mg∕L二氧化氯和30、60、90 mg∕m~3臭氧气体熏蒸处理30 min后,于(2±1)℃低温条件下贮藏,每隔7 d测定葡萄的质构及营养品质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二氧化氯和臭氧熏蒸处理可显著保持‘巨峰’葡萄果粒硬度和质地特性,提升其外观品质,维持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其中,60 mg∕m~3的臭氧处理组保鲜效果最佳,贮藏第35天时,葡萄硬度为81.91 N,是CK组的1.23倍,果实弹性保持较好,仅下降了0.04 g·mm,葡萄果粒黏附性绝对值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凝聚性、咀嚼性和胶着性均保持在较高水平,糖酸比为16.29,可溶性固形物和蛋白质含量分别达到17.85%和0.14 mg∕g,且果粒饱满,色泽较明亮,香味明显。研究对‘巨峰’葡萄的贮藏保鲜应用及推广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巨峰’葡萄 熏蒸保鲜剂 低温 质构分析 营养品质


不同温度对羊肚菌淀粉代谢的调控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温度对淀粉培养基中羊肚菌菌丝生长、淀粉酶活[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α-淀粉酶、β-淀粉酶、淀粉分支酶(DBE)、淀粉脱分支酶(SBE)]、淀粉含量(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淀粉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25℃温度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增加,淀粉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加快,菌丝浓密度和菌丝尖端分叉增加;AGPase、DBE、α-淀粉酶、β-淀粉酶在20℃下活性最高,SBE则在10℃下活性最高.直链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剩余含量在10℃下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温度与α-淀粉酶活性和SBE活性相关性不显著,与β-淀粉酶活性、AGPase活性、DBE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在15-20 ℃温度条件下,羊肚菌对培养基中的淀粉代谢能力最强,10℃低温或者25℃高温都不利于羊肚菌对培养基质中淀粉的利用.研究可为羊肚菌的菌种制作和人工种植提供理论支撑.


对92个茶树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农艺性状的评价
《微生物学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筛选优良的茶树菇新品种,采用菌株拮抗试验方法观察了92株茶树菇菌株间拮抗反应及其类型,ISSR-PC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PCR)分子标记方法对92株茶树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拮抗试验将92株茶树菇菌株分为27组;筛选出的20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317条清晰条带,多态性条带平均比率为82.6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42时,ISSR分子标记分析可将92株茶树菇划分为6大类群,拮抗试验和ISSR分子标记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通过对比农艺性状分析,初步筛选出滇农5、滇农14、茶5-800、白茶、闽农5及滇农8作为工厂化生产茶树菇菌种。结果表明茶树菇的遗传多样性丰富,结合栽培出菇试验可为茶树菇品种选育和杂交育种的亲本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 拮抗反应 简单序列重复区间 遗传多样性 农艺性状


适应肠道细胞的猪德尔塔冠状病毒对仔猪的致病性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适应肠道细胞的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对仔猪的致病性,本研究首先用ST细胞分离培养的PDCoV感染IPEC-J2细胞进行适应性试验,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PDCoV抗原,然后绘制病毒生长曲线,最后分析适应IPEC-J2细胞的PDCoV对仔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1)经ST细胞分离培养的PDCoV可以感染IPEC-J2细胞并出现CPE,可在细胞内检测到PDCoV抗原,PDCoV在感染IPEC-J2细胞后48 h达到增殖高峰.2)适应IPEC-J2的PDCoV对仔猪具有肠致病性,仔猪出现明显腹泻症状,甚至出现死亡;剖检可见明显的肠道病变,病理组织学显示肠上皮细胞及肠绒毛病变,并通过免疫组化对抗原进行定位,发现PDCoV广泛分布于肠道上皮细胞.3)肠道免疫细胞因子分析发现PDCoV感染仔猪后肠道Ⅰ型干扰素表达上调,同时激活体内Th1和Th2型肠道细胞免疫反应,诱导感染仔猪产生免疫细胞因子发挥抗病毒作用.综上,经ST细胞分离培养的PDCoV对IPEC-J2细胞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并对仔猪产生较强的致病性.本研究为PDCoV致病机制及抗病毒免疫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猪德尔塔冠状病毒 IPEC-J2细胞 仔猪 免疫反应 致病机理


植物miRNA参与胁迫响应研究进展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microRNAs(miRNAs)是一类内源性的非编码的小RNA分子,它们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对植物miRNAs参与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盐胁迫,干旱胁迫,温度胁迫,营养胁迫和病原菌生物胁迫)响应过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了 miRNAs在植物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情况进行了展望,为推动miRNAs在植物逆境胁迫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 植物 非生物胁迫 生物胁迫 MicroRNA(miRNA)


干旱下植物根系分泌物及其介导的根际激发效应研究进展
《植物生态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系分泌物是植物与土壤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植物响应外界环境变化的主要形式,在土壤碳库动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而频繁发生的极端干旱事件对植物地上地下生长过程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由于根-土界面交互作用的复杂性,以及根系分泌物收集手段与装置的不完善,人们对干旱条件下根系分泌物及其介导的根际激发效应的响应及机制的认知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基于此,该文结合国内外生态学领域的研究前沿动态,论述了干旱下植物根系分泌物数量及组分的动态变化,重点阐述了根系分泌物介导的根际激发效应及其机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根系分泌物研究中的重点关注方向,以期为未来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土壤碳汇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干旱胁迫 根系分泌物 根际激发效应 土壤微生物 土壤养分


鲜食玉米自交系苗期耐水淹种质筛选及生理特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鲜食玉米苗期发生涝害能够造成较大幅度减产,通过遗传改良提高鲜食玉米苗期的抗涝性是应对水淹胁迫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241份鲜食玉米自交系为研究材料,以水淹胁迫下苗期自交系株高、植株干重的变化率为评价指标,筛选耐水淹和水淹敏感鲜食玉米自交系各20份。此外,在水淹胁迫下,对筛选品种苗期叶片的光合指标、胁迫相关生理指标及耐水淹相关标记基因ZmP4H4、Sicyp51、ZmbRI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光合指标、水淹敏感自交系与耐水淹自交系存在显著差异。耐水淹自交系处理与对照的丙二醛含量无显著差异(P=0.360 3),但过氧化氢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45 6),脯氨酸的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6)。水淹敏感自交系处理与对照的丙二醛(P=0.047 9)和脯氨酸含量(P=0.036)存在显著差异,过氧化氢(P=6.63E-06)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耐水淹自交系处理与对照之间耐涝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较明显,而水淹敏感自交系处理与对照之间耐涝相关基因表达量变化不显著。研究结果对于玉米耐水淹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鲜食玉米 苗期 耐水淹胁迫 光合指标 生理指标 耐涝标记基因


Bt和Bar基因转化对水稻不同组织生态位微生物群落组成及潜在功能影响
《微生物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转Bt基因和Bar基因植物的微生态效应是环境安全评价的重要因素,但关于Bt基因和Bar基因转化引起的水稻基因型改变对水稻不同组织生态位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潜在功能的影响还无系统研究。【方法】以转Bt基因和Bar基因水稻T1C-1及其亲本对照Minghui63为研究对象,基于细菌16S rRNA基因和真菌ITS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抽穗期T1C-1和Minghui63根际土壤微生物以及根、茎、叶内生菌的群落结构和潜在功能。【结果】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在水稻不同组织生态位之间发生显著变化,地下部分组织生态位(根际土壤和根系)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高于地上部分(叶和茎)。T1C-1显著影响叶片内生真菌的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而对茎和根的内生菌以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叶片内生真菌曲霉菌属(Aspergillus)和篮状菌属(Talaromyces)相对丰度在T1C-1显著增加,推测其参与碳素代谢、能量代谢和转录作用酶合成等过程。T1C-1和Minghui63微生物群落关联网络分析表明,T1C-1的平均聚类系数和平均度显著高于Minghui63,因而T1C-1提高了相关微生物群落网络复杂程度。通过重建未观测状态对群落进行系统发育研究(phylogenetic investigation of communities by reconstruction of unobserved states,PICRUSt2),对叶片内生真菌功能酶基因进行功能预测,相对于Minghui63,T1C-1显著改变了碳素代谢、脂类代谢和能量代谢等途径。【结论】相较于根际土壤,叶片内生真菌的群落组成和潜在功能对T1C-1更敏感。尽管如此,T1C-1并未导致叶片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指数降低。为了更准确地评估转基因植物的微生态效应,我们需要加强对不同组织生态位内生菌多样性的关注。
关键词: 内生菌 生态位 根际微生物 Bt基因 微生物群落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