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市售鸡肉及内脏中磺胺耐药菌污染特征
《食品科学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抗生素耐药基因通过市售鸡肉产品进行迁移的风险,从上海5个大型超市和综合市场采集的9个鸡肉样品和4个内脏样品中分离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不敏感的细菌(Sul/Trir),研究其耐药特征,并用Southern杂交对耐药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分离到了Sul/Trir菌,菌落数为2.0×102~1.0×107 CFU/g,占总可培养菌的1.42%~82.00%。297株Sul/Trir菌的多重耐药现象普遍,耐药基因sul1、sul2、tetA、tetB、tetC、tetE、tetG、tetL、tetM和intI的检出率分别为11.33%、32.81%、6.64%、12.89%、2.73%、6.25%、9.38%、18.75%、39.84%和28.52%。耐药基因的寄主菌包括Escherichia sp.、Pedobacter sp.、Staphylococcus sp.、Enterococcus sp.、Sphingobacterium sp.和Acinetobacter sp.等,大多数的磺胺最小抑菌浓度大于512 μg/mL,其中一株葡萄球菌的质粒上有sul2基因。综上,耐药菌和耐药基因可能通过市售鸡肉及内脏产品进行迁移。


食品中kokumi物质的研究进展
《现代食品科技 》 2016 EI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单一的味觉特性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食物的有些风味特性无法用苦、酸、咸、鲜和甜来描述,比如食物的浓厚感、持久性和复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的增强食物整体的圆润平衡的感觉,我们将具有以上特性的物质称为kokumi。Kokumi物质本身没有味道或者味道很淡,但添加少量的kokumi物质到基本溶液中便可以引起滋味品尝方面的改变。本文综述了kokumi物质的类别、检测方法和分离鉴定方法,分析了肽类和非肽类kokumi物质的物质组成和特点;比较了感官评价法和钙敏感受体法(Ca SR)在对kokumi物质进行初步检测方面的优势和不足;阐述了分离鉴定kokumi物质常用的方法如超滤、凝胶过滤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飞行质谱(TOF-MS)。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kokumi物质的研究,为kokumi物质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高温少雨对不同品种水稻CH_4和N_2O排放量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两个气候条件差异较大的稻季,研究了较高的大气温度(较多年平均升高2.6℃)和较少的降雨量(较多年平均降低36%)对6个品种(花优14、秀水134、秋优金丰、旱优8号、旱优113和早玉香粳)稻田CH_4和N_2O排放量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少雨稻季中各品种的CH_4排放量是常温多雨稻季相应品种的1.8~9.6倍(平均4.0倍).对于花优14、秋优金丰、旱优8号和旱优113来说,高温少雨相对降低2.4%~22.1%(平均12.5%)的水稻产量,其中节水抗旱稻品种(旱优8号和旱优113)平均减产8.6%,明显低于普通稻品种(花优14和秋优金丰)的16.0%.稻田N_2O的排放过程短暂而急促,主要取决于施肥和水分管理措施,与气候条件或品种关系不大.CH_4是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稻田温室气体减排应以削减CH_4排放量为主.


基于敏感波段的小麦冠层氮含量估测模型
《农业工程学报 》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小麦冠层叶片氮素含量检测精度,在不同生育时期对5种不同氮素水平的小麦试验田进行光谱采集,获取了234个范围为350~2 500 nm的高光谱数据。在比较蒙特卡洛-无信息变量消除(monte carlo-uninformative variable elimination,MC-UVE)、随机青蛙(random frog)、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CARS)及移动窗口偏最小二乘法的波段选择等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与相关系数法相结合的敏感波段选择方法,并从2151个原始波段中选出了30个敏感波段。用筛选后的30个波段数据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得到了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校正集均方根误差为0.3699,预测集均方根误差为1.074e-009,校正决定系数为0.9832,预测决定系数为0.9982。试验结果表明:经过竞争自适应重加权采样的相关分析后所建立的径向基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无论是预测精度还是建模精度,比误差后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相比都有了显著提高,该方法在小麦氮含量预测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可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关键词: 氮 光谱分析 算法 小麦冠层 检测 敏感波段 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 高光谱数据


分级醇沉宣木瓜多糖含量、分子量测定和活性初步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15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水提取分级醇沉制得宣木瓜多糖,利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采用高效尺寸排阻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示差折光联用技术(HPSEC-MALLS-RI)分析多糖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用多糖体外刺激巨噬细胞,Griess法检测NO释放量。系列研究旨在考察宣木瓜多糖含量、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以及免疫活性,为宣木瓜多糖研究积累实验资料和科学依据;并为中药多糖研究提供较为简单、系统的方法与思路。结果表明,不同乙醇浓度(φ)沉淀宣木瓜多糖含量的高低顺序是:95%>80%>40%≥60%>20%,95%乙醇可较完全地沉淀多糖;当乙醇浓度从20%上升到95%时,粗多糖纯度由35.1%上升至45.0%。宣木瓜多糖主要有3个色谱峰,不同浓度醇沉的多糖经HPSCE分离后出峰位置和数量没有明显差别,表明它们含有的多糖种类相似;重均分子量(Mw)分别为6.570×104 g·moL-1和1.393×104 g·moL-1以及小于1万未能获得准确值;前两种多糖的分子量分布指数(Mw/Mn)分别是1.336和1.639;本试验中宣木瓜多糖对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NO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宣木瓜多糖 含量 分子量 高效尺寸排阻色谱-多角度激光散射-示差折光 巨噬细胞 NO


气流和机械碾轧超微粉碎香菇柄的效果比较
《农业工程学报 》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香菇副产物菇柄的附加值,应用气流粉碎和机械碾轧粉碎2种工艺分别对菇柄进行超微处理。对气流粉碎工艺中的分级机转速,机械碾轧粉碎工艺中的主机频率、风机频率等操作参数进行了单因素分析,进一步结合分段线性拟合法对2种工艺的加料速度进行了优化,分别得出了2种工艺的较适工艺条件;并对二者的粉碎效果、处理时间、能耗和出品率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气流粉碎的较适工艺条件为:分级机转速2 400 r/min,加料速度12 kg/h;机械碾轧粉碎的较适工艺条件为:主机频率44 Hz,风机频率42 Hz,加料速度5 kg/h。2种超微粉碎方式都能获得10μm以下的微粉,与机械碾轧粉碎相比,气流粉碎的分级精度较高,处理时间缩短了56.43%,但出品率较低,能耗为前者的4.77倍。总体来看,机械碾轧粉碎更适合规模化生产,该研究为超微粉碎技术应用于香菇柄深加工利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关键词: 优化 工艺 农产品 香菇柄 气流粉碎 机械碾轧粉碎 分段线性拟合


复合菌系XDC-2分解未经化学处理的水稻秸秆
《农业工程学报 》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最近筛选得到的一组木质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系XDC-2分解未经任何化学方法预处理的水稻秸秆,结果表明,接种后第6d,胞外木聚糖酶活达335U/mL。经分解12d,水稻秸秆总质量减少率达39.71%,其中半纤维素质量减少率为78.27%,纤维素质量减少率为14.08%。在分解第6d,产物种类及含量均达到最多,共检测出4主要的物质分别为乙酸、丙酸、丁酸和甘油,这些有机物均可在工业生产中得到转化和利用。DGGE分析表明,复合菌系XDC-2在分解未处理水稻秸秆过程中的微生物组成结构稳定。结果表明,复合菌系XCD-2对于未经任何化学方法预处理的水稻秸秆分解能力强,极具开发利用潜力。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 发酵 生物质 未处理水稻秸秆 复合系 XDC-2 胞外木聚糖酶活


降低诱导温度对改善猪α-干扰素发酵生产性能和ATP再生效率的作用
《化工学报 》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10 L发酵罐、控制甲醇浓度的条件下,考察了诱导温度对毕赤酵母发酵生产猪α-干扰素(pIFN-α)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pIFN-α表达的影响明显,20℃低温有利于pIFN-α的表达,该条件下pIFN-α最高活性可达1.5×106IU·ml-1,是30℃传统诱导生产时最高活性(1.0×104 IU·ml-1)的150倍。发酵状态参数的在线测量和代谢分析结果表明,20℃低温诱导环境下,细胞代谢活性高、甲醇比消耗速度(0.036 h-1)比30℃时的(0.021 h-1)大;同时,低温诱导下的CO2释放速度(CER)和呼吸商(RQ)均较低,表明改变诱导温度可以改变胞内代谢流的分配。更重要的是,低温诱导既可以增加目标蛋白表达支路的碳代谢流,又可以提高甲醇能量代谢支路中产生的NADH利用效率、改善毕赤酵母生产pIFN-α系统的ATP再生效率和速度,实现了目标蛋白的高效表达。


温室甜椒生长与产量预测模型
《农业工程学报 》 200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光温的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是进行温室作物和环境优化调控的有力工具。通过不同品种、不同生态地点的温室播期试验,定量分析辐射和温度对甜椒干物质分配和果实采收指数的影响,以及果实干物质量增长和鲜质量增长的关系,建立以辐热积为预测指标的甜椒干物质分配模型,并将其与光合作用驱动的干物质生产模型以及果实干物质量增长和鲜质量增长的定量关系相结合,建立温室甜椒生长动态与产量预测模型。利用与建模相独立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Venlo型连栋温室和日光温室中种植的不同品种甜椒的干物质生产与分配和产量的预测结果较好,建立的模型参数少且易获取,实用性较强,可以为中国温室甜椒生产中光温的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用辐热积法模拟温室黄瓜果实生长
《农业工程学报 》 200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预测温室黄瓜产量的能力,该研究根据温室黄瓜(品种为:戴多星Cucumis sativus cv Deltestar)果实对温度和辐射的响应,建立了以辐热积(Product of thermal effectiveness and PAR,TEP)为尺度的温室黄瓜果实模型,并用独立的试验数据进行了检验。模型对温室黄瓜各节位果实果长、果径和鲜质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符合度较好,模型对温室黄瓜果长和果径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325和0.5885;回归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1.64cm和0.35cm,而以有效积温(Growing degree days,GDD)为尺度构建的果实生长模型对果长和果径的预测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5768和0.4893;回归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1.83cm和0.40cm;本模型对果实鲜质量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回归标准误差(RMSE)和决定系数(R2)分别为25.04g和0.6782。而基于有效积温的果实生长模型对果实鲜质量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之间的回归标准误差(RMSE)和决定系数(R2)分别为28.52g和0.6068。模拟精度提高了12.21%。本研究建立的辐热积模型能较准确地预测温室黄瓜各节位的果实生长,模型的实用性较强,可以为温室黄瓜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