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1000条记录
玉米抗虫新种质的创制

湖北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收集转外源抗虫基因Cry1C*的HiII玉米材料T1代阳性转化单株花粉,与生产上常用的郑58、248、Ye478、昌7-2等30多份自交系测交和回交,并经200 mg/L的草胺膦喷施、PCR检测、大田鉴定等方法对后代植株进行阳性单株筛选,连续进行5次回交和筛选,最终自交纯合获得含Cry1C*基因抗虫玉米新系32份。

关键词: 玉米 转抗虫基因 新种质创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不同检测单位的比对试验

湖北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在种猪群伪狂犬病野毒(gE)抗体监测的第一阶段,进行了不同检测单位的比对试验。对来自71个个体间隔1周的两次血清样本进行检测,2个检测机构之间的gE抗体阳性符合率分别为35.71%、45.45%,总体检测符合率分别为87.32%、91.55%;2个检测机构各自的gE抗体阳性符合率分别为40.00%、75.00%,总体检测符合率分别为87.32%、97.18%。表明在猪群进行伪狂犬病野毒感染鉴定的初期,有必要对检测单位进行筛选。

关键词: 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 野毒抗体 对比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荆江鸭生长性状与产蛋及蛋品质性状间的典型相关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揭示荆江鸭的生长与产蛋及蛋品质性状之间的典型相关性,为提高蛋鸭的生产水平和加快选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荆江鸭的生长性状与产蛋及蛋品质性状等性状间的17个变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生长性状与产蛋和蛋品质性状的第1个典型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P<0.05),典型相关系数为0.461,其相关信息(贡献率)占2组性状间总相关信息的27.2%,在2组性状中起主要作用的性状包括开产体重、初生重、蛋黄重和蛋黄比率。[结论]该研究结果对于利用生长性状对荆江鸭进行早期选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荆江鸭 生长性状 产蛋性状 蛋品质性状 典型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季保护地小型西瓜苗期枯萎病和叶枯病初步鉴定

长江蔬菜 2013

摘要:随着春保护地西瓜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工厂化育苗的发展,西瓜苗期病害也越来越严重,有些常见于生长期的病害,现在在苗期也有较重发生。对湖北省宜城市流水镇育苗场采集的2份西瓜苗期病样,进行分离、纯化并回接病原菌,然后利用PCR扩增真菌保守的ITS序列,初步确定所采集病样1-a的致病菌为枯萎病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niveum(E.F.Smith)Snyber et Hansen],病样1-b的致病菌为叶枯病病原菌[Alternaria cucumerina(Ell.et Ev.)Elliott]。本研究利用分子鉴定手段,避免了传统分类方法的繁琐、耗时和结果不稳定性等缺点。

关键词: 西瓜 枯萎病 叶枯病 苗期病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苦瓜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条件的优化

湖北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以蒸馏水为浸提溶剂,采用热浸提法从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中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优化苦瓜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条件。结果表明,料水质量比对苦瓜黄酮类化合物提取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浸提温度,浸提时间的影响最小。优化的提取方案为浸提温度90℃、料水质量比1∶20、浸提时间4 h,所得苦瓜黄酮类化合物提取量为1.937 mg/g。

关键词: 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黄酮类化合物 提取 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同时检测水体中9种环境雌激素

分析化学 2013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固相萃取-气质联用法(SPE-GC-MS)测定水体中9种环境雌激素:雌酮(E1)、17b-雌二醇(E2)、雌三醇(E3)、4-辛基酚(OP)、4-壬基酚(NP)、双酚A(BPA)、己烯雌酚(DES)、美雌醇(EE3ME)和17a-炔雌醇(EE2)的检测方法,优化了萃取和衍生化反应条件,实验结果表明:HLB柱回收率较高,衍生化反应的温度为75℃,衍生时间为90 min;本方法对9种环境雌激素的加标回收率为60.5%~126.7%,对应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8%~11.1%,方法检出限为1.08~8.60 ng/L,并将本方法应用于实际环境水样的检测。

关键词: 环境雌激素 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林木种群对紫茎泽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外来植物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入侵我国西南地区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通过研究不同林木种群下紫茎泽兰的生长特性和发生规律,有助于从生态学角度为紫茎泽兰的综合防控提供事实依据。我们分别于2009、2011和2012年在西昌袁家山上开展了不同人工林木群落下紫茎泽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特性的调查。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阔叶林(青冈林)、阔叶针叶混交林(油茶柏树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油茶青冈混交林)下光照强度显著低于两种针叶林(落叶松林和柏树林)和空旷地,光照强度较空旷地减少率均在90%以上。空旷地紫茎泽兰的发生密度可达到111~218株·m-2,两种针叶林(落叶松林和柏树林)对紫茎泽兰的发生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能达到46.2%~77.1%。油茶柏树混交林和青冈林下紫茎泽兰只有零星发生,对紫茎泽兰发生抑制率3年均在90%以上,而在油茶青冈混交林下未发现有紫茎泽兰发生。空旷地紫茎泽兰株高和分枝数均要显著高于其他人工林木群落,单株株高可达160.5~180.3 cm,单株分枝数达到14.9~17.4,其中两种针叶林下紫茎泽兰的株高和分枝数要显著高于两种混交林和青冈林,株高达到59.5~113.4 cm,单株分枝数为6.4~14.8。此外种植人工林木也显著抑制了紫茎泽兰的开花结实,空旷地紫茎泽兰单株种子量能达到8 314~15 410粒,两种针叶林(落叶松林和柏树林)下紫茎泽兰单株种子发生量为1 330~4 666.3粒,而两种混交林和青冈林下紫茎泽兰只有零星开花或不开花结实。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光照强度的大小与紫茎泽兰的发生密度、株高、分枝数、单株花苞数、单株种子数都呈显著正相关,即光照强度显著影响着紫茎泽兰的发生密度、生长以及开花结实。阔叶林下光照强度的减弱是导致紫茎泽兰发生量减少原因之一。开展植树造林,采用种植青冈林、油茶青冈、油茶柏树混交林等阔叶混栽的方式对紫茎泽兰的发生不仅能起到显著的生态控制效果,而且能绿化荒山,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

关键词: 紫茎泽兰 光照强度 营养生长 生殖生长 混交林

甘薯病毒病检测技术研究

湖北植保 2013

摘要:湖北省甘薯病毒病主要有皱缩花叶型、卷叶型、叶片斑点型(含黄斑型和紫环斑型)等三种症状类型。对三种类型的病株样本进行了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卷叶型、黄斑型和紫环斑型的病株叶片中均有长线形病毒粒子,长度为1 050m~1 650m,形态和大小无明显差异,皱缩花叶型病株叶片中有时也可观察到长线形病毒。用三种症状类型病株与巴西牵牛靠接,巴西牵牛和甘薯植株成活率达90%以上,巴西牵牛染病率可达80%以上。嫁接后的巴西牵牛叶片表现皱缩而且褪绿症状者,电镜检测均有病毒,因此,巴西牵牛可以用作甘薯病毒病诊断的指示植物。

关键词: 甘薯 病毒病 电镜 巴西牵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ITS标记分析湖北省收集桑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

蚕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ITS标记从分子水平探讨湖北省境内收集的5个野生桑种、1个栽培桑种、1个变种共17份桑种质资源与外省区的6份桑种质资源之间的亲缘关系,为发掘和利用该地区特有的桑种质资源打下基础。结果表明,基于ITS标记的系统进化树与经典分类方法的结果接近,其中湖北省的4份华桑与四川省的川桑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同在一个分支;收集的3份蒙桑、1份变种鬼桑、1份鸡桑、5份白桑、1份山桑与广东桑、浙江省的瑞穗桑、云南省的滇桑之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并与收集的2份长穗桑以及来自广西的钦州长果桑同在一个分支。利用DnaSP软件分析供试桑种质材料的ITS序列核苷酸多样性,符合被子植物ITS致同进化(concerted evolution)规律,变异主要发生在ITS1。利用AMOVA分析供试桑种质材料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间,种间遗传变异率为79.49%,种内遗传变异率为20.51%(P<0.001)。分布于湖北省的桑种质资源处于抗寒屏障范围,是桑属植物迁移到此地后形成的类群。

关键词: 桑种质资源 ITS标记 亲缘关系 迁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栽培区域和年份的红皮砂梨果皮着色特性

西北植物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红皮砂梨品种‘八月红’和‘红香酥’为试材,比较了不同栽培地区和年份的红皮砂梨着色规律、花色素苷组分及含量,以及相关代谢酶的变化。结果显示:(1)‘八月红’和‘红香酥’果皮花色素苷含量变化规律由其品种特性决定,同一品种的果皮花色素苷绝对含量受不同栽培区域和年份的影响,其组成和含量变化趋势不受影响;但不同品种的花色素苷含量变化以及着色规律有所不同。(2)红色砂梨果皮着色主要与矢车菊-3-半乳糖苷含量变化一致,且随着梨果实的发育和着色加深,果实中UDP-葡萄糖:类黄酮-3-O葡萄糖苷转移酶(UFGT)、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DFR)活性呈上升趋势,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随着果实发育而下降。(3)相关性分析表明,两品种梨果实花色苷含量与其UFGT、DFR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PAL活性相关性不一致。研究表明,梨果皮中的UFGT、DFR是影响红皮砂梨着色的重要酶。

关键词: 红皮梨 着色 花色素苷 栽培区域 栽培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