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抽穗期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湖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抽穗期是水稻(Oryza sativa L.)重要的生育期之一,不同的抽穗期决定了水稻适宜种植的区域和时间。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对水稻抽穗期相关基因在定位、克隆及作用机理上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研究。综述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抽穗期 分子生物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离子色谱法检测小麦粉中溴酸钾
《粮食与饲料工业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建立了一种小麦粉中溴酸钾的检测方法。试验采用水提取小麦粉中的溴酸钾,经0.2μm微孔滤膜过滤后直接进离子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当溴酸钾标准溶液质量浓度为0~6.0μg/ml时,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99 6;溴酸钾在1.0、2.0、3.0mg/kg 3个不同浓度添加水平下,回收率为85.2%~93.8%,相对标准偏差(RSD)≤1.8%;溴酸钾以1.0 mg/kg添加浓度计算方法的检出限(LOD)为0.2 mg/kg;定量限(LOQ)为0.7mg/kg。该方法便捷、快速、准确,能满足小麦粉中痕量溴酸钾的分析要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通过复合菌系获取胞外木聚糖酶策略及其特性研究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 2013 EI CSCD
摘要:为了获得高效木质纤维素复合酶,从秸秆堆肥土壤中经过长期定向驯化,筛选到一组可快速分解秸秆且稳定的复合菌系.该复合系菌系对水稻秸秆具有很强的分解能力,并产生乙酸、丙酸、丁酸等挥发性有机物.分解能力测定和DEEG分析结果表明,复合菌系经长期定向驯化,分解功能和微生物组成稳定.该复合菌系在常温液体静止培养条件下高效分泌胞外木聚糖酶,木聚糖酶活最高可达13.2IU/mL.从复合菌系获取的胞外粗酶液对秸秆具有明显水解糖化能力,经48h水解,玉米秸秆芯和水稻秸秆分别减重21.1%和11.9%,还原糖含量分别为2.4g/L和1.3g/L.
关键词: 复合菌系 分解能力 组成和功能稳定性 胞外木聚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枯草芽孢杆菌防治恩施州白术根腐病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根腐病是造成白术减产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没有有效的化学药剂可以防治根腐病,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是植物病害的重要生防细菌,通过探讨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防机制,为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根腐病提出绿色防治方法。
关键词: 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防治 根腐病 恩施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SSR标记鉴定棉花品种和纯度研究进展
《湖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概述了SSR标记在棉花(Gossypium spp.)的指纹图谱构建、遗传多样性分析、品种纯度检测、品种间差异性相关分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棉花(Gossypium spp.) SSR标记 品种 纯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做形工艺对恩施玉露干茶色泽及汤色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做形工艺对恩施玉露茶品质的影响,分析了茶坯含水量、加压方式、做形时间、投叶量等对茶叶感官品质和色泽色差的影响,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做形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以一芽一叶为原料生产恩施玉露茶的较佳工艺参数为茶坯含水量24%,做形时间30 min,投叶量3.5 kg/次,加压方式为轻压;各因素对干茶色泽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含水量、时间、投叶量、加压方式;各因素对茶汤色泽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含水量、加压方式、投叶量、时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刍议农民专业合作社外部审计的主体
《湖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随着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在规范、依法运行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合作社内部的审计监督机制难以实现,需要引入外部审计监督机制。合作社联社是合作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前在中国已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面对数量庞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有效实现对合作社的外部审计监督,而合作社联社在这方面比政府或社会审计机构更具有优势,应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外部审计的主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药材“发汗”对药材质量的影响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发汗"是一种独特的产地初加工技术,传统认为,"发汗"有利于药材干燥,易于药材贮藏,能提升药材的质量。通过查阅古代书籍和现代文献对"发汗"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考察,归纳了"发汗"方法,分析总结了"发汗"对药材性状、化学成分、药效活性、毒理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发汗"这一产地加工的方法是近代在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主要有直接堆积法和加热法两种,"发汗"过程易对药材中的酶产生影响,具体表现在对药材中酚酸类成分、皂苷/苷类成分及环烯醚萜类成分的影响上,"发汗"药材在颜色上的改变也多是源于这些成分含量上的变化;"发汗"对药材药效活性影响的报道较少,还应做进一步的研究,为"发汗"的合理性及科学性提供试验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