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214条记录
水稻矮化宽叶突变体osdwl1的生理特性和基因定位

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株高是影响水稻倒伏的重要因素之一,培育适度矮化水稻品种有利于提高其抗倒性,进而减少产量损失并提高稻米品质,因此研究矮秆形成的分子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辐射诱变籼稻恢复系自选1号获得一个稳定遗传的矮化宽叶突变体osdwl1,本文对其形态与生理特征、细胞结构差异、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大田条件下,osdwl1矮化宽叶性状始于分蘖期后,成熟期穗长和各茎节长度均极显著短于对照,最终导致株高矮化,究其原因,是由于突变体茎节细胞变短所致;而叶片石蜡切片及扫描电镜结果显示, osdwl1的叶片小维管束数及其间距显著增加,从而导致叶片变宽,且其上下表皮的小刺毛数也极显著增加.此外, osdwl1的中上部叶片还表现黄化症状,该性状始于3~4叶期幼苗.生理分析和透射电镜观察表明,与野生型对照相比,孕穗期osdwl1的叶绿体类囊体结构松散,且部分已开始降解,从而导致其倒二叶和倒三叶的叶绿素总含量、净光合速率以及Fv/Fm比值均极显著降低,而其可溶性蛋白、过氧化氢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酶活依次极显著降低,从而导致叶中H2O2及O2-累积,促使丙二醛含量急剧增加.遗传分析表明, osdwl1的矮化宽叶表型受单隐性核基因调控,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将该基因定位于6号染色体短臂的SSR标记RM19297与InDel标记ID269-2之间,物理距离为333kb,该结果为进一步克隆OsDWL1基因并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水稻 osdwl1 矮化宽叶 生理分析 基因定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维氏气单胞菌中AHLs介导的群体感应现象及大蒜提取物的干扰作用

中国食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发酵鱼糜中分离的1株维氏气单胞菌为对象,分析该菌中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s)介导的群体感应现象,研究大蒜提取物作为群体感应抑制剂对该菌群体感应及腐败能力的干扰作用。结果表明,维氏气单胞菌至少产生3种AHLs信号分子,即C6-HSL、C7-HSL和C8-HSL。在细菌快速生长阶段,AHLs分子的活性不断增加;当细菌进入稳定期后,AHLs活性开始降低。在亚抑菌浓度下,大蒜提取物对维氏气单胞菌的AHLs产生和生物膜形成有抑制作用。经1.20 mg/mL大蒜提取物处理,β-半乳糖苷酶活性和成膜量分别降低了39.6%,36.7%,luxRI同源基因(acuRI)、鸟氨酸脱羧酶基因(ODC)、弹性蛋白酶基因(ahyB)、丝氨酸蛋白酶基因(ser)和鞭毛基因(fla)的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0.05)。此外,大蒜提取物能显著减少鱼糜肉汁中TVB-N和腐胺含量的累积(P<0.05),说明大蒜提取物通过阻断维氏气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降低其腐败能力。

关键词: 维氏气单胞菌 群体感应 AHLs 大蒜提取物 腐败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噬菌体在防治畜禽沙门氏菌感染中的应用

动物医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噬菌体是病毒中分布最广泛和最常见的群体,具有专一性强、裂解效率高、易发现且成本低等优点。噬菌体现阶段已被用于人类食品安全卫生、动植物病原菌的控制等方面,是代替抗生素控制细菌病的重要手段。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和人畜共患病原菌,感染动物机体后会引发沙门氏菌病,导致幼龄动物出现较高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国内养殖业主要依赖抗生素防控沙门氏菌感染,但随着细菌的不断进化,沙门氏菌在不同物种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论文就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和作用机制及噬菌体在防控畜禽沙门氏菌感染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噬菌体 畜禽 沙门氏菌 耐药性 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成熟度杨梅酚酸的超声-微波协同优化提取及其抗氧化性对比

食品科学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超声-微波协同提取的方法对杨梅果实中游离酚酸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与单一的微波辅助提取和超声辅助提取进行比较。采用优化后的工艺提取不同成熟度杨梅果实酚酸,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8种主要酚酸的分布及含量,同时还对不同成熟度杨梅酚酸提取物的抗氧化性进行了比较。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原理,选取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超声-微波结合方式进行响应面分析,得到酚酸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60%、料液比1∶23(m/V)、协同处理方式为先微波30 s后超声15 min,酚酸得率可达36.21μg/g。杨梅果实中主要的游离酚酸种类为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和对羟基苯甲酸,但不同成熟度杨梅酚酸的分布和含量不同,其中以五分熟杨梅酚酸含量最高,可达45.50μg/g。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五分熟杨梅的酚酸提取物具有更强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总酚酸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过优化提取工艺明确了不同成熟度杨梅酚酸的组成和抗氧化性质,本实验结果可以为杨梅酚酸的综合利用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杨梅 酚酸 超声波-微波协同萃取 响应面法 抗氧化 高效液相色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蕾低温保存对花椰菜花粉活力及授粉效果的影响

分子植物育种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将通过低温(3℃~5℃)干燥处理花椰菜完全开放的花和不同大小的蕾,利用花粉活力测定、花粉萌发观察和杂交结籽率检测等手段分析了低温保存对其花粉活力及授粉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天开放花的花粉活力和萌发率最高,分别达到91.3%和45.6%,授粉效果也最好,每角果平均可收获11.3粒种子。3℃~5℃干燥储存8 d后花粉活力和萌发率显著降低,储存16 d后花粉杂交结籽率显著降低,不适合作为花粉供体;开花前1 d和2 d的蕾,3℃~5℃干燥储存8 d的花粉活力分别为88.3%和85.2%,萌发率均为32.4%左右,授粉杂交结籽率分别达到9.8和8.3粒种子/角果。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花粉活力及萌发率逐渐降低。3℃~5℃干燥储存32 d的花粉杂交结籽率仍可达到8粒种子/角果。本研究结果为花椰菜杂交一代制种和组合测配的花粉保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花椰菜 花粉活力 花粉萌发率 杂交结实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鸭疫里默氏菌病疫苗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动物医学进展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鸭疫里默氏菌病是严重危害鸭健康的细菌传染病之一,该病具有四季多发、传播途径广泛、其致病菌可在养殖场长期存在、经常继发或并发于其他疾病等特征。临床上,疫苗免疫是防控鸭疫里默氏菌病的重要方法。目前鸭疫里默氏菌疫苗主要有活疫苗、灭活疫苗、多价苗、联苗、菌体成分疫苗等,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因此研究更理想的疫苗是控制鸭疫里默氏菌病的重点。近年来,根据当地鸭疫里默氏菌血清型流行情况筛选当前流行血清型毒力较强的菌株研制灭活疫苗之外,还有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原生质体结合的联苗和菌体成分疫苗。本文综述了鸭疫里默氏菌疫苗的研究、应用及应用效果和前景,同时讨论了各类型疫苗的优缺点,以期为以后鸭疫里默氏菌病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鸭疫里默氏菌 灭活苗 活疫苗 联苗 菌体成分疫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黄与雷公藤序贯联合治疗对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大鼠肾损伤的影响及机制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21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桑黄联合雷公藤多苷对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大鼠早期肾功能和肾脏病理损伤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单侧肾切除联合2次阿霉素尾静脉注射法建立FSGS大鼠模型,用桑黄水煎剂、雷公藤多苷及联合进行干预治疗。检测血肌酐、尿素氮、血脂等水平,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损伤及纤维化程度,RT-PCR技术检测肾皮质CollageIV、Fibronection、MMP9及TIMP-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肾功能显著降低(P<0.05),24h尿蛋白、血脂、心肌酶水平等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桑黄、雷公藤多苷以及联合干预均可降低尿蛋白,改善肾功能和血脂代谢,降低心肌酶水平,改善心脏损伤,联合组整体优于单独干预;联合干预或雷公藤多苷干预均可显著降低细胞外基质积聚,并可增高MMP9 mRNA表达,显著降低TIMP-1 mRNA表达水平。结论桑黄联合雷公藤多苷可有效改善FSGS大鼠肾功能及肾脏病理损伤,有望为FSGS的防治提供新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 桑黄 雷公藤多苷 局灶节段肾小球硬化 肾损伤 干预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省甘薯种质资源的品质鉴定与聚类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开展甘薯种质资源的品质鉴定评价,可以系统地了解种质的营养价值、食用品质和加工性能,为甘薯生产的品种选择和种质资源的育种利用提供依据。对2017-2019年浙江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中征集的62份甘薯种质进行了干物率、胡萝卜素含量、生薯和熟薯可溶性糖含量以及食味的测定,并进行了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参试种质中,有高干物率品种24份,胡萝卜素含量≥5 mg/100 g·FW的品种5份,生薯可溶性糖含量超过水果甘薯六十日的品种7份,熟薯麦芽糖含量超过迷你甘薯心香的品种6份。生薯和熟薯均含有果糖、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在生薯中蔗糖含量最高,平均含量为27.00 mg/g·FW,占可溶性糖的47.49%。在熟薯中麦芽糖含量最高,麦芽糖与可溶性糖含量高度相关(r=0.925)。食味与熟薯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胡萝卜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薯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F1、F2、F3、F4分别与食用品质、淀粉和油炸薯片加工性能、蔗糖含量有关,可以代表94.15%的甘薯品质变量信息。系统聚类分析表明,参试种质的品质类型可以分为Ⅰ、Ⅱ、Ⅲ3个类群和Ⅰ-1、Ⅰ-2、Ⅱ-1、Ⅱ-2、Ⅲ-1、Ⅲ-2 6个亚群,依用途可以简要归类为:淀粉型23份,粮饲兼用型19份,优质食用型16份,油炸薯片型4份。总之,浙江省甘薯种质资源以淀粉型和粮饲兼用型为主,品质类型丰富,在鲜食及淀粉、全粉、薯脯、油炸薯片加工等用途上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关键词: 甘薯 种质资源 品质鉴定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表达猪表皮生长因子重组乳酸乳球菌的构建及其对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道损伤的修复作用

动物营养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构建表达猪表皮生长因子(pEGF)的重组乳酸乳球菌(L. lactis),并评价其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道损伤的修复作用,为将表达pEGF重组L. lactis应用于断奶仔猪肠道保护提供重要的依据。设计含有3个拷贝数的pEGF同向串联基因序列,并进行L. lactis密码子优化,将合成的3pEGF基因片段与表达载体pNZ8148连接,构建表达pEGF的重组L. lactis。选用3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采用4%的DSS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各组小鼠具体处理如下:正常对照组,试验第1~12天饮用自来水;DSS模型对照组,试验第1~7天饮用4%的DSS水溶液,第8~12天饮用自来水;L. lactis组,饮水按照DSS模型对照组处理,同时每天口服1×1012CFU L. lactis,连续12 d;重组L. lactis组,饮水按照DSS模型对照组处理,同时口服1×1012CFU表达pEGF的重组L. lactis,连续服12 d。结果显示:1)通过序列鉴定可知,3pEGF基因成功转入L. lactis;Western blot分析表明所表达的pEGF能与特异性抗体相结合,初步证明该重组蛋白具有活性。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SS模型对照组小鼠结肠长度显著降低(P<0.05);与DSS模型对照组相比,重组L. lactis组小鼠结肠长度显著增加(P<0.05)。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SS模型对照组小鼠结肠闭锁蛋白(occludin)浓度显著降低(P<0.05),D-乳酸(D-LAC)浓度显著升高(P<0.05),二胺氧化酶(DAO)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与DSS模型对照组相比,重组L. lactis组小鼠结肠occludin浓度显著升高(P<0.05),D-LAC浓度显著降低(P<0.05),DAO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SS模型对照组小鼠结肠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白细胞介素-4(IL-4)浓度显著降低(P<0.0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极显著增加(P<0.01);与DSS模型对照组相比,重组L. lacits组小鼠结肠IL-10浓度极显著增加(P<0.01),IL-4浓度显著增加(P<0.05),TNF-α浓度有降低的趋势。由此可见,本试验成功构建了表达pEGF的重组L. lacits,重组pEGF具有良好生物活性;小鼠口服表达pEGF的重组L. lacits可抑制结肠的缩短,改善结肠结构和通透性,调节细胞因子浓度到达正常水平,这说明表达pEGF的重组L. lacits维护了肠道屏障功能的完整性,对损伤的肠道具有一定修复作用。

关键词: 表皮生长因子 乳酸乳球菌 表达 肠道 损伤修复 结肠炎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杨梅果渣醇提物降糖活性组分筛选及其功能评价

中国食品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杨梅果渣醇提物降糖活性组分,评价其体内降糖活性。方法:采用AB-8大孔树脂吸附杨梅果渣粗提物,采用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10%,30%,50%,70%和90%)洗脱,筛选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高的组分,采用糖尿病小鼠模型评价其体内降糖活性。结果:30%乙醇洗脱组分(EC30)的总花色苷、总黄酮和总酚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组分(P<0.05),分别比粗提液提高了5.5,12.4倍和11.4倍;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浓度【IC50,(0.006±0.001)mg/mL】显著低于粗提物【IC50,(0.056±0.008)mg/mL】(P<0.05)。EC30可缓解Ⅱ型糖尿病小鼠体重减轻症状,降低空腹血糖水平;显著降低糖尿病小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P<0.05),并通过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的活性来降低氧化应激作用。此外,EC30对糖尿病小鼠损伤的肝脏和肾脏细胞有一定的修复作用。结论:EC30活性成分含量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最高,其通过改善小鼠糖代谢,降低氧化应激等代谢途径对Ⅱ型糖尿病起到改善作用。

关键词: 杨梅果渣 AB-8大孔树脂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Ⅱ型糖尿病小鼠 降血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