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30504条记录
辣椒CaSYT1的鉴定及其在疫霉侵染过程中的功能初探

园艺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辣椒(Capsicum annuum)编码突触囊泡结合蛋白(Synaptotagmin,SYT)基因CaSYT1在辣椒应答疫霉侵染中可能发挥的作用,通过蛋白保守结构预测、亚细胞定位、疫霉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瞬时表达、基因沉默等方法对CaSYT1的表达和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CaSYT1含有1个跨膜螺旋结构域和2个C2结构域,定位在细胞膜;CaSYT1的转录水平受疫霉侵染以及外源SA的诱导,且在疫霉侵染以及外源SA处理下CaSYT1启动子活性被激活并驱动了下游基因的转录表达;CaSYT1的瞬时表达能够诱发辣椒叶片内H2O2的大量积累,触发了明显的过敏性细胞坏死;CaSYT1沉默增强了辣椒应答疫霉侵染的抗病性,且伴随着CaPR1、NPR1、CoDEF1抗病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暗示CaSY1在辣椒应答疫霉侵染中起负调节作用,而其瞬时表达却能触发H2O2的积累和过敏性细胞坏死,表明CaSYT1以不依赖于细胞坏死和H2O2积累的方式在辣椒应答疫霉侵染中起着负调节作用.

关键词: 辣椒 CaSYT1 疫霉 基因鉴定 信号通路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月季黑斑病病情相关内源激素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南方林业科学 2024

摘要:通过分析植物激素、次生代谢产物与月季品种病情等级的关系,明确叶片抗病机制.以大花月季、藤本月季、微型月季各3个品种为试验材料,探究月季黑斑病发生高峰期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玉米素(ZR)、总三萜、总酚、甜菜碱在品种间和叶片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病情的加重,IAA从7.57 ng·g-1下降到2.87 ng·g-1,ZR从2.27 ng·g-1 下降到0.19 ng·g-1,总三萜从2.29%下降到1.51%,总酚从34.39 mg·g-1 下降到18.43 mg·g-1,甜菜碱从0.57%下降到0.24%,ABA从6.77 ng·g-1上升到27.43 ng·g-1,IAA和ABA在不同病情等级的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可以作为病情等级的判断标准之一;6种物质在病叶中的含量均多于健叶,与月季黑斑病存在相关性,其中IAA、ABA和总酚在重感病品种的叶片中差异显著(P<0.05),说明这3种物质存在对月季黑斑病的应对机制.IAA、ABA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病情等级的月季品种,月季通过内源激素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改变来应对黑斑病的侵染.

关键词: 月季 黑斑病 植物激素 次生代谢产物 病情等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胁迫和干旱胁迫下大豆萌发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研究

中国种业 2024

摘要: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是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的重要标志,萌发期是可溶性糖利用的关键时期。因此采用HPLC-RID法测定栽培大豆晋大53和野生大豆平南在盐胁迫和PEG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不同萌发时期的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以期得出大豆糖代谢在不同胁迫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可溶性糖含量及其组分存在差异,栽培大豆的蔗糖、棉子糖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大豆,水苏糖含量高于野生大豆但不明显;在盐胁迫及PEG胁迫条件下,2个品种大豆萌发期蔗糖含量和水苏糖含量整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栽培大豆葡萄糖含量呈上升趋势,野生大豆葡萄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同可溶性糖指标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盐胁迫条件下,葡萄糖、蔗糖与棉子糖含量两两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PEG胁迫条件下,4种可溶性糖含量两两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2种胁迫处理下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结果说明,4种可溶性糖受胁迫影响的程度不同,变化趋势也不完全相同,不同胁迫对可溶性糖的作用机理可能存在差别,有待进一步解析。

关键词: 大豆 盐胁迫 干旱胁迫 萌发期 可溶性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水平下叶面肥对菜用甘薯生长的影响

浙江农业科学 2024

摘要:为探索不同叶面肥和减氮施肥对菜用甘薯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同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不同叶面肥的使用对菜用甘薯生长状况、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食味品质、分枝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肥菜籽饼肥对菜用甘薯产量和分枝数提升效果最好,氨基酸肥 2 和花多多次之.菜籽饼肥和氨基酸肥 1 对提升品质效果最好,但氨基酸肥 1 对产量提升效果一般.减氮施肥结合喷叶面菜籽饼肥后产量和分枝数均与常规施肥水平相当.

关键词: 菜用甘薯 叶面肥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发酵饲料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饲料工业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旨在研究生物发酵饲料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选取产蛋率与平均蛋重相近的43周龄健康蛋鸡18 00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的生物发酵饲料,试验期60 d.结果如下:①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产蛋率升高,料蛋比、破蛋率及死淘率均有所降低.②第60天,试验组平均蛋重、蛋白高度、蛋黄颜色、蛋壳重和蛋黄重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蛋壳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④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蛋鸡肠道厚壁菌门丰度增加,拟杆菌门丰度减少,肠道厚壁菌门/拟杆菌门(F/B)值升高,且群落多样性升高.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生物发酵饲料能提高蛋鸡的生产性能,提高蛋品质,增强蛋鸡的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力,改善蛋鸡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因此,利用生物发酵饲料对改善蛋鸡生产性能及肠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可为生物发酵饲料在蛋鸡饲粮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物发酵饲料 蛋鸡 生产性能 蛋品质 肠道微生物菌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光质对蛹虫草生长发育及代谢产物影响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4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光质对蛹虫草子实体生物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将转色后的蛹虫草罐头瓶分别置于黑光(BK)、白光(W)、青色光(CY)、红光(R)、蓝光(BE)、洋红色光(CA)、太阳色光(SU)、黄光(Y)和绿光(G)9种光质条件下培养,分析不同光质条件下蛹虫草子实体色泽、生物量、活性成分和营养成分的差异。结果:光质Y处理的蛹虫草子实体颜色最优;光质Y处理的蛹虫草子实体生物量和腺苷含量最高,分别为29.97 g和2.45 mg/g;光质W处理的蛹虫草子实体多糖含量最高,为8.95 mg/g;光质BE处理的蛹虫草子实体虫草素含量最高,为0.30 mg/g;蛹虫草子实体被检测出的氨基酸种类有17种,其中光质BE处理的子实体总氨基酸含量最高,为25.32 g/100 g。结论:光质Y有助于提高子实体色泽、生物量和腺苷含量,光质W有助于提高子实体多糖含量,光质BE有助提高虫草素和总氨基酸含量。

关键词: 蛹虫草 光质 生物量 活性成分 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鹅VDR基因克隆及其多克隆抗体制备与鉴定

中国畜牧兽医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维生素D3(vitamin D3,VD3)是一类重要的类固醇激素,参与调控动物体内多种生理活动,具有生物活性的VD3代谢物1,25(OH)2D3通过与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结合发挥生物学功能。试验旨在克隆鹅VDR基因CDS序列并制备鹅VDR多克隆抗体,为后续开展VDR介导VD3调控鹅体内多种生理活动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支撑。【方法】通过基因克隆方法获得鹅VDR基因CDS序列,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编码蛋白进行结构和功能预测分析。通过基因合成和亚克隆方法构建鹅VDR基因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表达和镍柱纯化后获得鹅VDR重组蛋白。以纯化的鹅VDR重组蛋白作为免疫原,制备兔抗鹅VDR多克隆抗体,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抗体特异性。【结果】试验成功克隆了鹅VDR基因编码区序列,长度为1 356 bp,编码451个氨基酸残基。该编码蛋白与鸡VDR蛋白的相似性高达91.4%,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N-端含有核定位序列,且含有DNA结合域和配体结合域2个保守结构域,属于类固醇/甲状腺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试验成功构建了pET-30a(+)-VDR重组质粒,并诱导表达鹅VDR重组蛋白。纯化后的重组蛋白纯度高达90%以上,且大小符合预期(52 ku)。试验制备了兔抗鹅VDR多克隆抗体,其抗体效价>1∶1 093 500;除肝脏组织外,该多克隆抗体在产蛋鹅肾脏、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织中均能够识别天然VDR蛋白的2种亚型。【结论】试验成功克隆了鹅VDR基因CDS序列,并制备了兔抗鹅VDR多克隆抗体,该多克隆抗体特异性高,可用于后续鹅体内VDR介导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关键词: VDR基因 克隆 多克隆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设施猪场悬挂式轨道巡检机器人设计与试验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解决猪场传统巡检方式成本高、效率差、智能化水平低等问题,以中小型规模设施猪场结构特点为依据,提出基于悬挂轨道的巡检方案,设计一种悬挂式智能巡检机器人,开发适用于典型猪场环境的巡检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和上位机软件,并进行现场测试。结果表明:设置实现巡检机器人常态巡检速度可大于0.15 m/s,单次运动定位误差小于2.5 mm,巡检定位误差整体小于10 mm,误差率小于0.18%,巡检机器人可进行环境数据和图像自动获取,为后续的生猪健康状况分析提供数据支撑。该研究可为巡检机器人在中小规模生猪养殖场的应用与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 设施猪场 巡检机器人 悬挂式 运动控制 传感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陆地棉自然早落叶突变系的激素含量分析

作物研究 2024

摘要:为研究陆地棉自然早落叶性状的激素表达特征,本研究采用自然早落叶突变系落叶棉501为试验材料,以叶片功能期长的近等基因系N065、陆地棉品系N002作为对照1与对照2,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定量测定不同组织的脱落酸(ABA)、赤霉素(GA3)、玉米素(ZR)和生长素(IAA)含量。从种胚激素含量看,落叶棉501的AB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是对照1与对照2的2.86倍和2.39倍;其GA3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仅为对照1、对照2的21.4%、23.6%;其ZR含量也显著低于对照,分别为对照1、对照2的70.7%、60.4%;但其IAA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从叶片激素含量看,落叶棉501的AB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是对照1与对照2的2.65倍和5.63倍;其GA3含量则极显著低于对照,分别为对照1与对照2的21.8%、31.8%;其ZR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IAA的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分别为对照1、对照2的21.7%和31.6%。综合分析,陆地棉早落叶性状与种胚、叶片中的ABA及GA3含量存在明显关系,可根据陆地棉顶端小真叶或种胚中的ABA、GA3含量,初步预判其是否具有早落叶特性。

关键词: 陆地棉 自然早落叶 突变系 激素 ABA G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淮北地区小麦穗发芽抗性鉴定及其等位基因检测

麦类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江苏淮北地区小麦品种穗发芽抗性以及相关基因的分布,以该地区近20年通过审定的44份小麦品种作为材料,采用整穗发芽和籽粒发芽两种方法鉴定其穗发芽抗性;利用分子标记对主要穗发芽抗性相关基因TaVp-1B、TaMFT-3A、TaMKK3-A、TaPM19-A1、Tamyb10-D1和TaDFR-B进行检测,并结合其表型分析不同抗性基因的效应。结果显示,44份品种的SGR(整穗发芽率)均值为52.5%,变化范围为10.5%~88.8%;GI(发芽指数)均值为53.9%,变化范围为12.4%~96.7%;有7份品种的SGR和GI值达到了中抗水平,可以作为抗穗发芽种质资源;未发现高抗品种。在6个与穗发芽抗性相关的基因中,TaDFR-Bb分布频率最高,达到95.5%,其余基因依次为TaMFT-3Aa(68.2%)、TaVp-1Bc(50.0%)、TaMKK3-Ac(25.0%)、TaPM19-A1a(13.6%)、Tamyb10-D1b(0)。与表型结合分析发现,只有TaMFT-3Aa和TaMKK3-Ac与穗发芽抗性显著相关,TaVp-1Bc和TaPM19-A1a与表型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在抗穗发芽育种过程中,可以结合分子标记对TaMFT-3Aa和TaMKK3-Ac基因进行筛选并加以利用。

关键词: 小麦 穗发芽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