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黏质沙雷氏菌C8-8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江苏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PCR方法从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C8-8中克隆到编码几丁质酶的chiA基因,大小为1 692 bp,推测其编码一条长563个氨基酸的多肽链,分子量约为60 900。同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C8-8中克隆的chiA基因序列与黏质沙雷氏菌株141(DQ 990373.1)和14041菌株(DQ 493896.1)的chiA基因序列相似性最高,达到99%。结构域分析结果表明从C8-8中克隆的chiA基因N末端(23 AA)存在典型的信号肽序列,C端存在另外两个结构域,即PKD区(73 AA)和几丁质酶催化区(387 AA)。采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重组表达chiA基因,结果表明重组菌株在几丁质诱导培养基上能产生透明的水解圈。采用SDS-PAGE电泳分析,结果表明chiA重组表达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0 000,与预测分子量大小基本一致。初步提纯后,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表明该重组表达产物能水解几丁质,在几丁质培养基上产生透明的水解圈。

关键词: 黏质沙雷氏菌 chiA基因 克隆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甜菜夜蛾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杀虫成分初步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室内饲养的甜菜夜蛾患病死亡虫体中分离、纯化出5个细菌菌株,进行毒力测试,筛选出对甜菜夜蛾具有较高致病力的菌株B30和B32。通过革兰氏染色、常规形态学观察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B30和B32分别鉴定为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和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cookii。杀虫活性成分分析显示,2个菌株培养液的菌体沉淀破碎液对甜菜夜蛾的致病力高于上清液;上清液和菌体破碎液经蛋白酶K处理后致病力均显著降低。由此推断,两种致病菌的杀虫活性成分主要是胞内蛋白质。

关键词: 甜菜夜蛾 16S rDNA 黏质沙雷氏菌 类芽孢杆菌 杀虫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ABA、BA及DPI对高表达玉米C_4pepc基因的水稻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水稻高表达玉米C4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C4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C4pepc)出现高光效的分子机理,以盆栽转C4pepc水稻(PC)及野生型Kitaake(WT)为材料,花后7d茎吸入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正丁醇(n-butanol,BA)及氯化二亚苯基碘(diphenyleneiodonium,DPI),考察其对叶片光合特性及酶活性等影响。结果表明:(1)与ABA处理不同,DPI和BA处理下PC的Pn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BA处理0.5h时Pn明显增加,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孔导度的增加;(2)ABA、BA和DPI对Fv/Fm的影响不明显,与WT相比,PC的qP下降少;(3)BA处理后PC的PEPC活性降低了26%,而DPI处理则增加了48%。各处理并未对PEPC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有影响。

关键词: pepc转基因水稻 H2O2 正丁醇 ABA 光合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PEPC和PPDK双基因水稻孕穗期光合生理日变化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转PEPC和PPDK双基因水稻为材料,测定了水稻剑叶在孕穗期的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荧光参数初始荧光产量(F0)、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及叶绿素性能指数PI(abs)的日变化;同时分析了在自然条件下,转PEPC和PPDK双基因水稻叶片部分抗氧化酶SOD、POD、CAT的诱导活性,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以及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转PEPC和PPDK双基因水稻与原种R299在自然条件下都随时间的推移而表现出Fo先升后降,Fv/Fm、PI(abs)先降后升,保护酶SOD、POD、CAT诱导活性先升后降,O2.-、MDA逐渐积累的现象,与原种水稻相比,转PEPC和PPDK双基因水稻随高温高光逆境的加剧,SOD、POD、CAT诱导活性逐步增强且维持较高水平,O2.-的产生速率较低,MDA积累较少,维持较稳定的光系统Ⅱ活性和较高光合能力,比原种水稻更具耐光优势。

关键词: 转基因 水稻 孕穗期 光合生理 日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强雌系苦瓜长季节杂交制种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介绍了利用强雌系苦瓜进行制种的技术,从播种、育苗、移栽、肥水管理、授粉、收种、晒种等8个方面进行阐述,特别介绍了制种关键技术及注意事项;同时阐述了强雌系苦瓜越夏长季节栽培技术的要点。

关键词: 苦瓜 强雌系 越夏栽培 制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根据cpDNA trnT-trnF序列变异分析中国互花米草种群的遗传结构

草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直接测序法,测定了中国沿海互花米草8个种群80个样本的叶绿体trnT-trnF序列。结果显示,2个单碱基的插入/缺失将80个序列分为3种单倍型,3种单倍型在美国东海岸均有分布,且属于美国分布最广泛的C单倍型;中国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Hd为0.379,远低于美国原产地;种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03、固定指数Fst为0.092;AMOVA分析揭示种群间仅有9%的遗传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互花米草种群受瓶颈效应影响明显,种群间遗传变异较低,种群内多样性相对较高。

关键词: 互花米草 cpDNA trnT-trnF 单倍型 遗传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Hokovirus 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猪Hokovirus(PHoV)是近年来在香港发现的一种猪细小病毒。为及时评估该病毒在我国的感染及流行情况,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PHoV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PHoV的PCR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对其它的猪主要病毒无交叉反应;敏感性较高,最低可以检测2.4×104拷贝/μL;而且重复性较好。采用该方法对2009年~2010年我国华东地区猪场的318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38份样品为PHoV阳性,表明我国猪群中存在PHoV感染。本研究建立的PCR方法可以作为在临床上检测PHoV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 猪Hokovirus 聚合酶链式反应 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瓣茉莉离体微繁技术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双瓣茉莉带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在附加不同浓度TDZ、6-BA、IBA、NAA的WPM培养基、MS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建立起双瓣茉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技术体系。适宜的腋芽诱导培养基为WPM+6-BA 0.5 mg/L+IBA 0.5 mg/L;芽的继代增殖培养基为WPM+6-BA 2.0 mg/L+IBA 0.1 mg/L;成苗培养基为WPM+6-BA 0.1或0.2 mg/L+IBA 0.2 mg/L;生根培养基以蛭石代替琼脂,附加1.0 mg/L的NAA。

关键词: 双瓣茉莉 离体培养 腋芽 增殖 生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8个水稻抗条纹叶枯病分子标记有效性的验证及评价

华北农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已报道的8个与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基因Stv-bi连锁的标记,即SCAR标记ST-10;STS标记H11-8、H11-12;InDel标记M68.4和M79.1以及SSR标记RM21-8、RM21-15、H21,结合田间抗性鉴定,对24份水稻品种(系)(包括2份抗、感对照)以及2个抗感组合的F2分离世代进行抗病性分析、筛选和评价,旨在有效利用抗病资源选育抗病新品种,并对这8个分子标记的有效性和选择效率进行验证比较,筛选出高效的辅助选择分子标记。结果表明,仅有SCAR标记ST-10和STS标记H11-8的分子检测与田间表型鉴定的吻合率超过或接近90%,其余分子标记均低于80%,其中,3对SSR标记在抗感材料中几乎没有多态性。比较而言,SCAR标记ST-10更能有效地用于条纹叶枯病抗性材料的筛选,结合使用STS标记H11-8更能准确有效地检测Stv-bi基因的存在,进一步提高选择效率。

关键词: 水稻 条纹叶枯病 抗性基因 分子检测 SCAR Indel STS SS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密度杂草稻对栽培稻光合特性及灌浆进程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杂草稻JS-Y1和栽培稻南粳44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密度(1 m20株、1 m22株、1m24株、1 m26株、1 m28株)的杂草稻对栽培稻光合特性及灌浆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杂草稻密度的增大,栽培稻分蘖期和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及灌浆期的穗增重速率和净同化率均降低。不同密度杂草稻处理下的栽培稻产量分别比对照(1 m20株)处理降低了24.94%、31.40%、33.69%、60.14%。表明,杂草稻密度越大,栽培稻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越低,产量越小。

关键词: 栽培稻 杂草稻 密度 光合特性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