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恩施州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概述了恩施州药用植物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重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等研究现状,认为恩施州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应当关注的研究方向是加快药用植物资源保存体系建设,加强濒危药用植物的繁育和替代工作;积极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建设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和预警网络;加强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优先推进中药材育种研究,大力推进中药材GAP研究,全方位加强开发利用研究;探索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为药用植物鉴定、濒危物种保护以及资源评价等提供新的思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称职的学科带头人——廖朝林同志的先进事迹
《学习月刊 》 2011
摘要:1977年7月,廖朝林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本科)。1977年8月参加工作,曾先后任恩施州林校教师、州林业局公安科科长、州林科所所长、州林勘院院长等职。1999年7月调入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工作。2005年12月取得正高职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2006年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个水稻花器官数目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分子植物育种 》 2011 CSCD
摘要:水稻颖花突变体是开展鉴定和克隆水稻花器官发育基因研究的重要材料,在水稻重组自交系构建过程中,发现一个水稻花器官数目突变体,暂命名为fon6(floral organ number)。首先对突变体的花器官性状进行鉴定,然后利用F2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该突变体的特征为浆片颖壳化,内外稃和雌蕊增多,雄蕊减少并外露,雌雄配子均可育,但在自然条件下不能正常结实。突变体与正常品种杂交,F1代个体的表型与正常品种一致,F2群体表型分离比例符合3:1,说明该突变性状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分布于水稻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将突变位点定位在第3号染色体上的SSR标记RM14591与RM1446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24cM和10.5c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鄂柑一号椪柑少核芽变的AFLP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AFLP技术,对鄂柑一号椪柑(Citrus reticulata Blanc.cv.ponkan)的3个少核芽变及其母株进行分子鉴定。筛选了64对引物,有60对引物可扩增出清晰的条带,共获得2 281条清晰的扩增谱带,其中有9对引物可扩增出明显多态性条带,多态性位点共15个,占总数的0.66%。结果表明,鄂柑一号椪柑的少核芽变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通过AFLP技术可以有效鉴定。
关键词: 椪柑(Citrus reticulata Blanc.cv.ponkan) 芽变 AFL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品胶对西式灌肠质构特性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猪肉和鸭肉为原料加工西式灌肠,研究魔芋胶、卡拉胶、黄原胶的加入量对产品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综合硬度、弹性、内聚性三个指标,三种食品胶单独添加,最佳添加量分别为魔芋胶0.9%、卡拉胶0.7%、黄原胶0.5%;三种食品胶复配后添加,比例为魔芋胶∶黄原胶∶卡拉胶=3∶2∶3时(总胶浓度0.8%),西式灌肠的质构特性最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赤霉病流行区镰刀菌致病种及毒素化学型分析
《植物病理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为从分子水平上明确小麦赤霉病流行区镰刀菌致病种及其B型毒素化学型的分布特点,本研究对2008年度采自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河南6省33县市的赤霉病穗上分离获得的433个镰刀菌单孢菌株,用鉴定种和鉴定B型毒素化学型的特异性引物进行了鉴定分析。致病种检测结果表明,四川病穗检测到Fusarium asiaticum、F.graminearum、F.avenaceum和F.meridionale 4个镰刀菌种,重庆、湖北、安徽和江苏病穗检测到F.asiaticum和F.graminearum 2个种,河南病穗仅检测到F.graminearum 1个种。毒素化学型检测结果表明,Nivalenol(NIV)是四川和重庆镰刀菌主要毒素化学型,Deoxynivalenol(DON)是湖北、河南、安徽和江苏镰刀菌主要毒素化学型;将DON化学型进一步划分为3-AcDON和15-AcDON显示,四川、湖北、江苏镰刀菌毒素以3-AcDON为主,安徽镰刀菌毒素为3-AcDON和15-AcDON两者参半,河南镰刀菌全部产生15-AcDON。结果揭示,F.asiaticum是四川、重庆、湖北和江苏等赤霉病流行麦区的优势致病种;镰刀菌产生的DON和NIV毒素化学型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布,长江上游的麦区以NIV为优势化学型,长江中下游麦区以DON为优势化学型;镰刀菌致病种与DON毒素的化学型间存在一定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