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0820条记录
番茄枯萎病和青枯病拮抗细菌的筛选、评价与鉴定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宁夏银川、江苏沭阳和福建厦门的番茄、辣椒、西瓜等作物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获得367株细菌菌株。以番茄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lycopersici和番茄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为靶标菌,从367株菌株中筛选出对两种病菌皆具有很强拮抗作用的菌株22株。拮抗细菌抑菌物质的研究结果表明:22株拮抗细菌均能分泌蛋白酶;不能分泌几丁质酶;3株细菌能分泌纤维素酶;3株细菌能分泌嗜铁素。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拮抗细菌PTS-394对番茄枯萎病和青枯病的防效最高,分别为77.4%和80%;菌株H-70、L-1和SJ-280对番茄枯萎病和青枯病的防效均大于60%。对上述4株拮抗细菌进行16S rRNA种属鉴定,均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关键词: 拮抗细菌 鉴定 番茄枯萎病菌 番茄青枯病菌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桃NAC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江苏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NAC基因家族是最大的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因在植物发育和逆境应答过程中起着多样的作用而被广泛关注。为进一步进行桃NAC家族基因鉴定、功能分析等研究提供基础信息,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了桃NAC基因家族成员数目、在基因组骨架上分布、表达模式、假定蛋白质结构和亚族分类。预测结果显示桃NAC基因家族包含115个假定NAC蛋白质,被分为17个亚族,且与拟南芥中NAC家族基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1个NAC基因分布在11号骨架上,其余分布在1~8号基因组骨架上;对一级结构的分析结果显示桃NAC家族蛋白质分子量和氨基酸数目成正相关,绝大多数是亲水氨基酸,各亚族间等电点没有规律;115个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全部以无规则卷曲为主要构成元件,且它们的三级结构大部分相似。在果皮中表达的NAC家族基因数最多,达到75%;在花芽中表达的NAC家族基因数较少,为1%。

关键词: NAC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蓝莓叶抑菌物质的提取工艺

食品工业科技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蓝莓叶抑菌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实验结果为:乙醇体积分数85.00%、提取温度66℃、液料比9.2∶1(mL/g),在此条件下蓝莓叶提取物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直径平均值达18.07mm。

关键词: 响应面法 蓝莓叶 抑菌 提取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异黄酮药理效应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多种药理功能。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大豆异黄酮抗癌(尤其是抗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对生物生理功能的调节和生物因子表达的影响、对血管和心脏的保护和修复功能、改善骨质疏松以及抗衰老和抗氧化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大豆是异黄酮含量丰富的作物,在饮食中适当增加大豆及豆制品比例对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抗癌防癌 抗衰老 抗氧化 抗骨质疏松 综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和有效防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真菌分离方法分离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通过回接试验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对确认为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菌落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经回接试验确认分离的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单生,褐色,不分枝,顶端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梭形、倒棍棒状,正直或向一侧弯曲,褐色,两端渐狭,钝圆,种脐较平,有5~10个假隔膜。18SrDNA和ITS序列长度分别约为1.8kb和570bp,与待鉴定病原菌18SrDNA同源性最高的是狗牙根平脐蠕孢有性态(Cochliobolus cynodontis),二者的相似度为99%;与其ITS序列同源性最高的是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二者的相似度也为99%。聚类分析发现,该病原菌与蟋蟀草平脐蠕孢(Bipolaris eleusines)的18SrDNA同源关系最近,与平脐蠕孢属(Bipolaris sp.)的ITS同源关系最近。【结论】成功分离到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形态学与分子鉴定结果均显示其为稻平脐蠕孢。

关键词: 水稻胡麻叶斑病 病原分离 病原鉴定 稻平脐蠕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通用型动物转基因载体的构建及验证

江苏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构建通用型动物转基因载体,以pBluescriptⅡKS+为基础,根据标记基因所含酶切位点,设计改造多克隆位点,插入从pTARGET载体中扩增的SV40启动子及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Neo),其下游插入共表达序列、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质基因(EGFP)及SV40 poly A,并在SV40启动子上游和SV40 poly A下游各添加一个同向的LoxP位点,构建成通用载体pNIGFP,标记基因上游拥有Xho I、Sal I、SacⅡ多克隆位点,下游拥有Nhe I、Cla I、Sac I位点。酶切鉴定和测序表明pNIGFP构建正确。pNIGFP脂质体法转染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EGFP高表达。遗传霉素(G418)筛选表明,Neo基因表达正常,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的最适筛选浓度为600"g/ml。pNIGFP可利用G418进行抗性筛选,还可通过EGFP表达对外源基因的整合进行实时跟踪,另外,该载体具有LoxP位点,外源基因整合后可用Cre重组酶去除标记基因,具有高效、方便、安全的特点。

关键词: 转基因通用载体 共表达序列 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质基因 Lox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内蒙古达拉特旗地区甘薯适应性研究初探

华北农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甘薯在内蒙古达拉特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长适应性,选用优质食用、淀粉、特用等40多个甘薯新品种(系),从中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甘薯新材料。结果表明,在达拉特旗地区,试验①中所选甘薯材料间的单株结薯数和薯块干率差异达到1%的显著水平,淀粉产量差异达到5%的显著水平;淀粉、还原糖及可溶性糖含量在品种(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还发现薯块干率与还原性糖和可溶性糖显著负相关,而与淀粉含量正相关程度也较高,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从试验①和试验②中,共筛选出徐薯28、徐076008、徐065922、徐060314和徐071419等16个中高代材料在达旗当地过冬保存,以期于下年在内蒙古地区育苗和进一步筛选,以及大面积示范、推广。

关键词: 甘薯 半干旱地区 产量 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灌水量对有机基质栽培黄瓜生长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有机基质栽培水分精细化管理水平,采用醋糟基质为黄瓜栽培基质,以‘碧玉2号’黄瓜为材料,在控制灌水量(T)分别为基质最大质量含水率的40%≤T1<55%、55%≤T2<70%、70%≤T3<85%和85%≤T4<100%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溉水平处理对黄瓜植株生长、干物质积累、光合作用能力、产量、水分及氮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黄瓜产量增加但水分利用效率下降,T4灌溉处理产量最高但其水分利用效率最低,T1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但其产量最小;T2,T3和T4处理间叶片氮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根系氮素质量分数间差异也不显著,T1处理果实氮素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茎、叶氮素质量分数又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不同灌溉水平处理对有机基质栽培黄瓜氮素产量生产效率影响不显著。该文研究结果可为有机基质栽培的水分精确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依据。

关键词: 氮素 水分 灌溉 黄瓜 有机基质栽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鸡粪与互花米草沼渣混合发酵产甲烷的研究

环境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中温(35℃±1℃)条件下,采用批式发酵方式,进行了鸡粪与互花米草沼渣不同混合比例的厌氧发酵实验.实验设置鸡粪∶互花米草沼渣干物质(TS)比分别为5∶0(T1)、4∶1(T2)、3∶2(T3)、2∶3(T4)、1∶4(T5)和0∶5(T6)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经中温干发酵后的互花米草沼渣仍具有一定的厌氧产沼气能力,TS产气量为107.25 mL.g-1,甲烷含量为76.92%,厌氧微生物对互花米草沼渣纤维素的结晶区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厌氧发酵后纤维素的相对结晶度指数CrI下降了5.55%;将鸡粪与互花米草沼渣混合发酵,明显提高了原料的厌氧产气性能,T2的产气效果最好,T1、T3~T6的累积产气量分别为T2的61.31%、62.09%、52.15%、39.74%和31.67%;鸡粪与互花米草沼渣混合发酵的产酸类型为混合型发酵,发酵过程中未出现酸化现象;混合发酵对破坏互花米草沼渣纤维素的结晶区有利,促进效果在1.13%~21.61%.

关键词: 互花米草沼渣 鸡粪 混合发酵 沼气 甲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基质对高山杜鹃组培苗移栽生长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9种不同基质对高山杜鹃组培苗移栽后成活率和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泥炭和V(泥炭):V(珍珠岩)=1:1两种基质移栽组培苗后,其成活率较高,分别为95.4%和94.4%,且2个处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用9种不同基质移栽组培苗后,高山杜鹃组培苗在泥炭处理中的株高、倒3~5叶叶长和宽、单株鲜质量四个指标与其他处理之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而且泥炭和V(泥炭):V(珍珠岩)=1:1两种基质的多个生长指标都超过了其他7个处理。

关键词: 高山杜鹃 组培苗 移栽基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