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鳙的营养需求与环境胁迫响应研究进展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9
摘要:鳙(Aristichthys nobilis)市场需求量逐年增加,通过池塘搭配养殖鳙已难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单养或主养鳙将成为主要发展趋势。为获得单养或主养鳙的高产量和高产值,实现"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目标,同时还要保证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深入研究鳙的营养需求以及环境胁迫对其生理的影响是实现鳙精准投喂和健康养殖的必经之路。文章通过梳理近年来鳙的营养需求以及环境胁迫相关研究,汇总原料消化率、饲料中钙磷水平、饲料脂肪和蛋白水平、投喂频率等营养需求方面以及微囊藻素毒性作用、亚硝酸盐毒性作用、水体蓄积农药毒性作用、热应激等环境胁迫方面的研究情况,指出相关研究的难点,同时建议结合生态毒理学理论开展相关的质量安全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鲭鱼品质评价及品质变化与组胺含量研究进展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9
摘要:海水鱼类的新鲜度体现了鱼肉的可食用价值,海水鱼中的青皮红肉鱼类含有较高的组氨酸,会因保存不当导致体内组胺含量升高,对消费者健康产生危害.组胺是一种食源性化学危害,易导致过敏人群产生中毒现象.组胺中毒又称为鲭鱼中毒,是组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和支气管收缩所致,研究表明鲭科鱼类的组氨酸含量高,组氨酸会在产组胺微生物的组氨酸脱羧酶的作用下产生组胺,判定组胺中毒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检测鲭鱼体内的组胺含量,低水平的组胺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组胺摄入量过多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组胺已成为评价鲭鱼品质的标准之一.本文主要对鲭鱼品质的感官评定和理化评定(组胺、K值、挥发性盐基氮等)方式进行综述,并对组胺产生的影响因素如微生物、温度、鱼的种类等进行综述,为鲭鱼品质鉴定和组胺含量的控制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黄鱼成鱼养殖阶段滋味物质分析
《现代食品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以深水网箱养殖大黄鱼为对象,比较在成鱼养殖三个阶段(2016年7月、2016年10月和2017年1月)大黄鱼背部肌肉电子舌电位变化、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差异,探究深水网箱养殖对大黄鱼风味的提升作用.结果表明,电子舌能有效区分成鱼养殖不同阶段大黄鱼的味感差异,鲜味和丰富性均在次年1月份有较大电位变化值;养殖大黄鱼甜味氨基酸(sweetaminoacid,SAA)含量在三个阶段养殖期间呈上升趋势,鲜味氨基酸(umami amino acids,UAA)和苦味氨基酸(bitter amino acids,BAA)含量在10月份达到最高;养殖大黄鱼呈味核苷酸受养殖时间影响波动较大,肌苷酸(inosinicacid,IMP)、腺苷酸(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和鸟苷酸(guanosine monophosphate,GMP)均在次年1月份达到最高,养殖至次年1月份时大黄鱼IMP的滋味活性值(taste activity values,TAV)值大于1,对养殖大黄鱼滋味贡献最大;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综合评价表明,养殖至次年1月份时大黄鱼EUC值最高,鲜味较强,风味品质改善.综上,深水网箱养殖对大黄鱼滋味品质具有提升作用,转移至深水网箱至次年1月时滋味最佳,可为养殖大黄鱼品质改良与滋味提升提供一定基础.
关键词: 大黄鱼 电子舌 主成分分析 滋味成分 游离氨基酸 呈味核苷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优化南极磷虾蛋白酶解工艺及蛋白肽组分分析
《现代食品科技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以南极磷虾蛋白酶解液中的氨基氮含量为指标,采用甲醛电位滴定法测定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胃蛋白酶、风味蛋白酶、枯草杆菌蛋白酶6种生物酶在其最适酶解条件下对南极磷虾蛋白酶解效果,筛选出酶解南极磷虾蛋白最佳生物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酶解液中氨基氮含量为响应值,选择酶解温度、时间、pH为自变量,通过三因素三水平Box-Bohnken响应面分析法对筛选出来的生物酶解工艺进行优化。在优化酶解工艺的基础上,利用SDS-PAGE凝胶电泳方法分析南极磷虾酶解蛋白肽及南极磷虾蛋白的分子量分布范围。结果表明:胰蛋白酶为酶解南极磷虾蛋白的理想蛋白酶;响应面分析法建立二次多项回归方程:Y=51.07-0.83A+1.72B-2.06C+0.25AC+1.15BC-3.06A2-2.77B2-3.69C2,模型p<0.0001,而失拟项p>0.05,表明模型极显著且比较稳定,通过模型分析得最佳条件:酶解温度44.48℃、酶解时间8.52 h、pH 7.88,考虑实际应用可行性,我们在酶解温度45.0℃、酶解时间8.5 h,pH 7.9条件下实验得到的氨基氮含量为50.96±1.07mg/g,与理论预测值51.57mg/g基本一致。通过电泳分析得到南极磷虾蛋白分子量范围在15 ku以上,主要集中分子量范围为15 ku~45 ku;胰蛋白酶解多肽分子量在25 ku以下,主要分子量分布在5 ku以下。
关键词: 南极磷虾 甲醛电位滴定法 生物酶 响应面法 SDS-PAGE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三角河网浮游植物物种丰富度时空特征
《生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12年珠三角河网浮游植物物种丰富度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系统阐析.季节上,枯水期的物种丰度差异大,丰水期差异小;空间上,广州周边及河网中部个别站位的总种数高于其他站位.不同季节的空间特征显示,枯水期的物种丰度自西江沿线、河网中部、广州周边呈递增趋势;而丰水期呈现三角洲两侧的物种丰富度高于河网中部.各类群相对组成结果显示,硅藻在枯水季节占绝对优势,丰水期优势下降;空间上广州周边站位硅藻百分比明显低于其他站位.分析原因,径流相关的补充和稀释作用和水体搅动引起的底层藻类的悬浮补充不仅影响物种丰富度的季节变动,也影响不同类群的相对组成;水体交换能力和营养盐分别是决定丰水期和枯水期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唇鱼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及黏液细胞分布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石蜡切片、HE和阿利新兰-高碘酸雪夫-试剂[AB-PAS (Alician blue and periodic acid Schiff reagent AB, pH 2.5)]染色技术,研究黄唇鱼(Bahaba flavolabiata)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和黏液细胞的分布特征.黄唇鱼食道粗而短,胃呈"卜"形,分为贲门部、盲囊部和幽门部,胃与肠的连接处有8条幽门盲囊,肠道在体腔内迂回2个曲折.光镜下观察到消化管管壁由外至内依次为外膜、肌肉层、黏膜下层和黏膜层.食道肌肉层很厚,黏膜层很薄,未见黏液细胞分布.胃部肌肉层和黏膜层均很厚,黏膜固有层分布胃腺,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幽门盲囊管腔很大,但肌肉层很薄.肠道肌肉层较厚,黏膜皱褶较细长,黏膜上皮细胞间可见圆形的黏液细胞.肝脏内弥散分布胰腺组织,肝小叶内可见大量糖原空泡.AB-PAS染色检测到胃部分布为红色的Ⅰ型黏液细胞;幽门盲囊黏膜上皮分布大量蓝色的黏液细胞,为Ⅱ型黏液细胞;前肠、中肠和后肠检测到大量Ⅱ型黏液细胞,并有少量Ⅰ型黏液细胞.黄唇鱼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以及黏液细胞分布特征体现了食性与结构功能相协调的特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6~2017年中国沿海省市虾类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渔业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引起的病毒性偷死病(VCMD)使中国对虾养殖业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查明CMNV及其变异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采用逆转录套式PCR (RT-nPCR)、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和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 RT-qPCR) 3种方法,对2016~2017年中国沿海省市CMNV及一种新型野田村病毒——行动障碍野田村病毒(MDNV)的流行、分布和变异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养殖凡纳滨对虾、中国明对虾、日本囊对虾、斑节对虾和罗氏沼虾等种类中均可检测到CMNV阳性;在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省市采集的患病对虾中均存在CMNV。基于RT-nPCR、RT-LAMP和TaqMan RT-qPCR的检测结果显示,2016和2017年样品中CMNV的阳性检出率依次分别为11.8%和7.8%,6.7%和3.9%,17.7%和12.4%;基于上述3种方法检测结果计算得出,2016和2017年样品中CMNV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6.8%和16.3%;基于RT-LAMP的分析显示,2016年样品中MDNV的阳性检出率为9.4%。本研究表明,中国沿海省市养殖虾类中VCMD的流行和危害仍不容忽视,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基因不断变异导致前期基于该基因开发的CMNV检测方法可靠性下降,检出假阴性风险升高;同时,发病对虾中出现了新的野田村病毒株系且具有较高的流行率,其传播危害风险值得高度关注。
关键词: 偷死野田村病毒 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逆转录套式PCR 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RT-PCR 行动障碍野田村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亚湾夏、冬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
《海洋科学进展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5-08和2015-12大亚湾海域的调查数据,对大亚湾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多样性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夏冬两季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39属102种,其中硅藻70种,甲藻27种,金藻和绿藻分别为2种,蓝细菌1种.浮游植物丰度夏季波动范围为(0.80~42.43)*10~6个/m~3,均值为10.70*10~6个/m~3;冬季波动范围为(0.13~43.80)*10~6个/m~3,均值为7.24*10~6个/m~3;浮游植物丰度组成夏季以硅藻为主,占总丰度的97.51%,冬季则以金藻和蓝细菌为主,占97.41%.夏季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柔弱拟菱形藻(Pe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和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冬季优势种为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和束毛藻(Trichodesmium sp.).冗余分析显示,影响大亚湾浮游植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夏季为透明度、氮磷比、温度和盐度,冬季为盐度、pH、温度和亚硝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SmPDIA3的表达分析和功能验证
《海洋与湖沼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SMART-RACE技术克隆了大菱鲆SmPDIA3基因。SmPDIA3基因cDNA序列全长2083bp,包括1479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92个氨基酸, GenBank登录号:MG765516。组织表达分析发现:SmPDIA3基因在肠、鳃、肝脏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脑中最低。进一步研究了温度胁迫后SmPDIA3基因在肠和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发现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SmPDIA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总体上升,并在28°C时达到最大。利用原核表达技术,构建了pET-28a-PDIA3原核表达载体,IPTG诱导后融合蛋白主要在上清中表达。将上清中的蛋白分离纯化后,利用Westernblot技术验证了目的蛋白的准确性。将纯化后的目的蛋白浓缩后,利用BCA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测得蛋白浓度为243.18μg/mL。最后设计变性溶菌酶的复性实验,验证了SmPDIA3蛋白具有分子伴侣功能,能够辅助变性蛋白的正确折叠。
关键词: 大菱鲆 RACE SmPDIA3 原核表达 分子伴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投喂蚕豆对草鱼免疫器官超微结构和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草鱼摄食蚕豆后免疫功能变化及转投30 d人工饲料后免疫增强效果,在草鱼摄食蚕豆30、60、90、120及150 d(转投饲料30 d)时,检测肠道、头肾、肝脏等器官超微结构及C-type lysozyme、IFN-I、TNF-a等免疫基因表达变化.结果 表明:1)饲喂单一饲料蚕豆的草鱼,其肠道、头肾、肝脏等3个重要免疫器官受到严重损伤,转投饲料30 d后其病变并未显著好转;2)免疫基因C-type lysozyme、IFN-I、TNF-a、IgM和MHC-I的表达在30~120 d均被抑制,转投饲料30 d后,头肾中C-type lysozyme、IL-1β、IFN-I、IgM、MHGI以及肝脏中IL-1f、TNF-α、IFN-I、IgM、MHC-I的表达量有所增加.综上,草鱼摄食蚕豆后其免疫功能受到显著抑制,而转投30 d饲料对脆肉鲩的免疫机能具有一定的恢复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