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太阳'墨兰不同叶色时期的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红太阳’墨兰不同叶色变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变化模式,为墨兰叶色改良提供指导。【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红太阳’墨兰红色、黄色以及绿色叶片进行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通路,同时对转录组和代谢组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并对筛选出的关键差异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的验证。【结果】从红叶向黄叶转变过程中一共筛选到861个差异基因(DEGs),其中上调基因数为204个、下调基因数为657个;从黄叶向绿叶转变过程中一共筛选到815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有492个、下调基因有323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与色素合成和代谢相关通路上的基因在‘红太阳’墨兰叶色变化过程中均出现显著富集。在叶色转变过程中,MYB、NAC、WRKY以及bHLH转录因子家族的表达量出现显著性差异。与代谢组数据联合分析发现,黄酮类、异黄酮类化合物、黄酮和黄酮醇以及代谢物合成途径中的差异基因和差异代谢物在‘红太阳’墨兰叶色变化过程中显著富集。类黄酮代谢途径中共鉴定出26个差异表达基因,这些基因在红叶向黄叶转变过程中均表现出显著下调,5种差异代谢物的含量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显著下降。在黄叶向绿叶的转变中,17个基因和2种代谢物(新橙皮苷和柚皮苷查尔酮)表现出显著差异。【结论】花青苷合成前体物质含量以及相关合成酶基因表达量的降低导致‘红太阳’墨兰叶片红色逐渐消失,光合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高表达是导致‘红太阳’墨兰叶色由黄最后变绿的主要原因。


低氧对果汁模拟体系蓝莓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及降解机制探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花色苷是一类天然水溶性色素,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易氧化降解,该研究旨在探究低氧对果汁模拟体系中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提高花色苷在果汁中的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矢车菊素-半乳糖苷(Cy-gal)、芍药素-葡萄糖苷(Pn-glu)、芍药素-阿拉伯糖苷(Pn-ara)、锦葵素-半乳糖苷(Ma-gal)4种蓝莓单体花色苷作为研究对象,配制柠檬酸缓冲盐溶液模拟体系(pH=3.0,接近于蓝莓汁体系),研究充氮(低氧组)和不充氮(常规组)对果汁模拟体系在37℃贮藏过程中花色苷的变化规律,并比较低氧和常规条件下不同的金属离子、抗坏血酸和酚酸对花色苷的影响,最后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串联分析检测花色苷的降解产物。【结果】在模拟体系贮藏过程中,4种花色苷含量均不断下降。贮藏至40 d,常规组Cy-gal、Ma-gal、Pn-ara、Pn-glu的损失率分别为72.28%、58.76%、47.73%、59.54%,而低氧组的损失率分别为66.44%、47.85%、44.09%、52.72%,明显低于常规组。低氧还能减轻Zn2+与抗坏血酸对花色苷的破坏作用。对比低氧和常规条件下花色苷的降解产物发现,芍药素在常规条件下的降解产物主要是槲皮素和香草酸、在低氧环境下的降解产物主要是香草酸和香豆素类衍生物,矢车菊素在常规和低氧条件下的降解产物均为原儿茶酸。【结论】低氧对果汁模拟体系中的4种花色苷均具有保护效果,并能减轻金属离子和抗坏血酸对花色苷的破坏,其机理与花色苷降解途径改变有关。
关键词: 低氧 果汁体系 花色苷 金属离子 稳定性 降解产物


1株多谱系重组PRRSV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特性和重组模式分析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分析广东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的全基因组特性和重组模式,试验采用RT-PCR检测、病原分离培养及PCR和IFA鉴定等方法对广东省某规模化猪场采集的疑似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发病仔猪的肺脏组织进行检测,并对分离得到的毒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和重组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属于PRRSV,命名为GD2020,该分离株全基因组的大小为15 305 bp(不含ploy A);GD2020分离株位于谱系3分支中,为QYYZ-like毒株,与谱系3的GD-KP毒株的相似性最高(87.4%),与Lelystad virus毒株的相似性最低(60.6%);GD2020分离株以QYYZ毒株为主要亲本,由谱系8的JXA1毒株、谱系1的NADC30-like毒株和谱系5的VR2332-like毒株提供重组片段的多谱系重组毒株,其基因组中存在4个重组断点,即1 433 bp、6 190 bp、6 671 bp和7 753 bp,分别位于Nsp2、Nsp5、Nsp7和Nsp9基因区域。说明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以QYYZ毒株为主要亲本,由谱系8、谱系1和谱系5毒株提供重组片段的多谱系重组的PRRSV毒株。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类QYYZ 分离 鉴定 全基因组测序 重组分析 演化分析


三种不同EPA/DHA组成鱼油乳液的体外消化特性比较
《现代食品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探究不同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 DHA)组成比例的鱼油乳液的体外消化特性。制备不同EPA/DHA(5.13、2.45、1.34)比例的O/W鱼油乳液,对消化过程中粒径、ζ-电位、微观结构及小肠阶段脂肪酸的释放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EPA/DHA比例的鱼油乳液在消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相似,同时各乳液消化特性有所区别。具体而言,三种初始乳液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电荷性介于-40.02 mV和-43.77 mV,粒径主要分布于0.1~1.0μm之间。经口腔与胃阶段消化后,各体系电荷绝对值显著降低(P<0.05),乳滴中心脂质暴露,粒径呈多峰分布且主要集中于10~100μm区间。小肠阶段各组乳液粒径显著降低至8~13μm(P<0.05),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 FFA)相对释放结果表明,EPA/DHA=5.13组乳液(103.21%)>EPA/DHA=2.45组乳液(73.54%)>EPA/DHA=1.34组乳液(62.51%),EPA与DHA相对水平是影响三种鱼油乳液消化的重要因素。该研究可为富含EPA与DHA的海洋脂类膳食摄入及鱼油递送系统的开发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龙眼间歇热泵干燥特性及干燥过程品质变化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充分解析龙眼在实际干制生产过程中不同干燥阶段水分状态和品质变化,明确龙眼间歇干燥过程关键阶段,本文探讨了龙眼间歇热泵干燥和回软阶段水分分布状态及迁移规律、色泽、5-HMF、主要活性功能物质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龙眼水分在干燥阶段快速下降,在回软阶段缓慢下降,经干燥阶段2后龙眼果肉中自由水消失,转变成不易流动水;随着干燥的进行,果肉色泽、褐变度及5-HMF呈阶梯式上升,色泽在干燥阶段3变化最为显著,5-HMF含量在干燥阶段1显著增加到55.40μg/g DW;而总酚、总黄酮、总游离氨基酸则呈阶梯式下降,其在干燥阶段3后显著减少至鲜样的35.23%、41.05%和42.13%,且总游离氨基酸降解主要发生在干燥阶段1和3;抗氧化分析表明,龙眼干燥过程抗氧化能力的下降最主要发生在干燥阶段2,与总酚含量的变化一致。综合分析,龙眼间歇热泵干燥阶段1和干燥阶段3是影响龙眼干燥过程品质变化的关键阶段。
关键词: 龙眼 间歇热泵干燥 水分状态 游离氨基酸 抗氧化性


菠萝新品种'粤绿煌'
《园艺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粤绿煌’菠萝是从‘无刺卡因’菠萝中选出的变异株。株型较大,叶片较开张,叶缘无刺。花黄色,蕾及未成熟果皮均为绿色;成熟时果皮黄色,圆筒形,果眼浅;果肉黄色,清甜多汁。经过多年、多点试种品比,综合性状表现较好,丰产稳产,平均产量54 675 kg·hm-2。适宜在中国广东、广西等菠萝适栽区种植。适合于鲜食与加工。


广东省冬种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中国蔬菜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广东省冬种蔬菜是保障我国冬季"菜篮子"供应及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通过数据分析和产业调研,对广东省冬种蔬菜的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结果发现,广东省冬种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较稳定,产业化发展水平逐步提升,销售区域遍及全国各地,取得较好效益,但也存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缺乏信息指导、技术更新慢、标准化程度低、品牌建设薄弱、用地障碍多等问题.因此,提出如下建议:强化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优化冬种蔬菜市场定位,开展冬种蔬菜提质增效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建设若干标准化育苗基地,打造、推广冬种蔬菜区域公共品牌,完善冬种蔬菜生产设施设备,制定冬种蔬菜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例猪感染圆环病毒3型的诊断与防控建议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 2024
摘要:广东省河源某规模化猪场母猪怀孕后期发生流产或产死胎,且新生仔猪出现全身抖动、后肢外翻等症状,个别仔猪有呼吸系统疾病、表现腹泻消瘦等。剖检病死猪并取肺脏、肠道、淋巴结、血液样品,经实验室PCR及qPCR检测,四份组织样品中均为PCV3核酸阳性,确诊该猪群为PCV3感染,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进行防控,获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


粤北红茶区土壤酸化改良与茶叶品质形成研究
《广东茶业 》 2024
摘要:为研究土壤调理剂对粤北红茶区土壤酸化改良与茶叶品质形成的影响,以广东省英德市茶园成龄英红九号茶树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不同处理:CK(不施肥对照)、CF(常规施有机肥对照)、SC(仅施用土壤调理剂)、SC+CF(常规施有机肥条件下配施土壤调理剂)和FBO(常规施有机肥条件下增加蚯蚓),研究土壤调理剂单独施用或与有机肥结合施用相对于其他处理对改良酸化茶园土壤效果的影响,为粤北茶园土壤酸化的防治和改良提供可行性建议以及为指导茶园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处理对茶园土壤酸化改良的效果不同。其中,相对于CK组,单独添加有机肥牛粪组对提高酸性土壤pH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而其他处理对提高酸性土壤pH的促进作用差异不显著。(2)不同处理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不同,但均有提高产量和品质的作用,其提高产量的促进效果排序为:SC>SC+CF>CF>FBO,同时SC处理显著增加了茶叶氨基酸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