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合成纳米硒特性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乳酸菌具有还原亚硒酸钠为纳米硒的能力。为了采用更加环境友好的方式获得纳米硒颗粒,本研究首先探索了培养基中加硒浓度、加硒时间,以及培养时长对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合成纳米硒的影响,随后对所产的纳米硒颗粒的粒径、zeta电位及抑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中硒含量为0~600μg/mL时,硒浓度越高,转化得到的纳米硒越多;当培养基中硒浓度高于600μg/mL时,发酵液中的纳米硒含量反而减少。在嗜酸乳杆菌生长的对数中前期,即第6 h时添加亚硒酸钠,更有利于纳米硒的合成。而培养至32 h后,纳米硒几乎不再继续合成。通过扫描电镜及粒径和电位仪分析发现,嗜酸乳杆菌所产的纳米硒颗粒呈球形,且超声破碎有助于其释放;纳米硒颗粒带负电荷,电位绝对值为40~50 mV,粒径大小较多分布于170~210 nm,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还原亚硒酸钠所产的纳米硒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综上,嗜酸乳杆菌可以将亚硒酸钠还原合成纳米硒,且所产的纳米硒颗粒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
关键词: 嗜酸乳杆菌 亚硒酸钠 纳米硒(SeNPs) 加硒浓度 加硒时间 培养时长 抑菌活性


饲粮精氨酸水平对31~60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养分表观代谢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精氨酸水平对31~60日龄中速型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血浆生化指标、肠道形态和养分表观代谢率等的影响,以确定其精氨酸需要量。试验选用1 200羽31日龄中速型黄羽肉鸡母鸡,根据体重一致的原则随机分为6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鸡。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05%、0.10%、0.15%、0.20%、0.25%L-精氨酸的饲粮,即各组饲粮精氨酸水平分别为0.85%、0.90%、0.95%、1.00%、1.05%和1.10%。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1)0.85%和1.05%精氨酸组黄羽肉鸡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1.00%精氨酸组(P<0.05);1.05%精氨酸组平均日增重最高,显著高于0.85%和1.00%精氨酸组(P<0.05)。与基础饲粮相比,饲粮中添加精氨酸显著降低黄羽肉鸡料重比(P<0.05),且料重比随饲粮精氨酸水平的提高呈线性和二次变化(P<0.05)。2)饲粮精氨酸水平显著影响黄羽肉鸡屠宰率、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P<0.05),但对胸肌率、腿肌率和腹脂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3)饲粮精氨酸水平显著影响黄羽肉鸡血浆一氧化氮(NO)含量(P<0.05),对血浆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其中,0.90%、0.95%、1.00%和1.05%精氨酸组血浆NO含量显著高于1.10%精氨酸组(P<0.05)。4)饲粮精氨酸水平对黄羽肉鸡消化器官指数和养分表观代谢率无显著影响(P>0.05)。5) 0.95%精氨酸组黄羽肉鸡空肠绒毛高度最高,显著高于0.85%、0.90%、1.05%和1.10%精氨酸组(P<0.05),且空肠绒毛高度随饲粮精氨酸水平的提高呈二次变化(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精氨酸可以提高黄羽肉鸡生长性能,改善肠道形态。以料重比为评定指标,通过单斜率折线分析得出,31~60日龄中速型黄羽肉鸡母鸡饲粮适宜精氨酸水平为0.96%,每日精氨酸需要量为0.962 g/d,饲粮标准回肠可消化(SID)精氨酸水平分别为0.86%,每日SID精氨酸需要量为0.861 g/d。
关键词: 黄羽肉鸡 精氨酸 标准回肠可消化 生长性能 需要量


葡萄牙棒孢酵母转化对陈皮提取物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葡萄牙棒孢酵母(Clavispora lusitaniae CP-1,CP-1)为转化菌株,研究其对陈皮乙醇提取物总酚、总黄酮、主要黄酮类化合物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主要黄酮类化合物含量,DPPH法、ABTS法、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 ability of plasma, FRAP)法和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 ORAC)法测量抗氧化活性,正交试验设计优化CP-1对橙皮苷的转化条件。结果表明,陈皮乙醇提取物经CP-1转化24 h之后,其总酚、总黄酮含量分别升高42.22%、9.46%;随着转化时间的延长,橙皮素含量升高7.52倍;柚皮素和橙皮素-7-O-葡萄糖苷含量在8 h达到最大值,之后便逐渐降低;芸香柚皮苷、橙皮苷、川陈皮素和橘皮素含量均逐渐降低,分别降低85.10%、88.86%、72.13%和81.82%。CP-1可将芸香柚皮苷、橙皮苷分别转化为柚皮素-7-O-葡萄糖苷和柚皮素、橙皮素-7-O-葡萄糖苷和橙皮素。参与转化的α-L-鼠李糖苷酶和β-D-葡萄糖苷酶主要存在于细胞内酶和细胞碎片中。CP-1亦可增强陈皮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DPPH值、ABTS值和FRAP值分别提高20.66%、9.73%和9.84%,而ORAC值降低3.30%。以橙皮苷为底物建立CP-1的转化工艺,经过正交试验优化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 6.5,菌液浓度4.9×10~9 CFU/mL,橙皮苷浓度2.5 mmol/L。该研究结果为研究微生物转化柑橘黄酮类化合物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对于柑橘皮渣高值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葡萄牙棒孢酵母 陈皮乙醇提取物 黄酮类化合物 α-L-鼠李糖苷酶 β-D-葡萄糖苷酶 微生物转化


低GI挤压重组米的制备及其品质特性比较
《现代食品科技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大米是我国居民的日常主食,但其高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 GI)使得肥胖及高血糖人群望而却步。为解决该问题,该文采用挤压工艺制备外观品质和食用口感俱佳的低GI重组米,以大米粉为主基料,通过将桑叶提取物与抗性淀粉复配作为重组米中降低GI值的主要功能成分,并通过添加单甘酯、燕麦麸皮以及大豆多糖对重组米的品质特性进行调节。研究发现,添加了桑叶提取物和抗性淀粉的重组米的葡萄糖释放速率(≤0.025 min-1)显著低于天然大米(0.060 min-1),预测血糖生成指数(Expected Glycemic Index, eGI)≤46.93。重组米的结构均紧凑致密,颗粒完整性良好。单甘酯和燕麦麸皮的添加可以增强重组米的硬度,降低粘附性;而大豆多糖的添加则使得重组米外观形貌较好,且米饭口感更为软糯。基于感官评定,添加了大豆多糖并以桑叶提取物与抗性淀粉为功能成分的重组米的总体评价较高,其感官特性与天然大米更为相近,因此该制备方案较佳,更适于制备低GI重组米。
关键词: 血糖生成指数 挤压 重组米 桑叶提取物 感官评价 理化性质


水稻磷脂酶D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在植物生长发育、逆境胁迫响应等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挖掘参与水稻(Oryza sativa L.)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PLD基因家族成员,并探究其生物学功能。【方法】基于水稻基因组数据库鉴定水稻 PLD 家族成员,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系统分析其基因家族成员的蛋白理化性质、系统发育、保守基序、顺式作用元件,通过 RNA-seq 数据分析该家族成员在不同生物和非生物逆境胁迫条件下的表达谱,同时检测逆境处理条件下总磷脂酶D蛋白活性的变化。【结果】水稻PLD基因家族有17个成员,氨基酸数目在512~1 115,相对分子质量在57.19~123.82 kD;蛋白等电点在5.60~11.23。根据系统进化树将水稻PLD基因家族分为4个亚家族,不同亚家族成员在外显子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染色体定位分析发现,17个PLD基因定位在 9 条染色体上。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 PLD 基因家族成员启动子区域含有大量与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和茉莉酸(JA)等激素响应及低温响应、压力防御、厌氧诱导响应元件;生物和非生物逆境胁迫条件下RNA-seq 数据分析发现,PLD基因家族成员受到低氮﹑ABA和赤霉素(GA)的强烈诱导;总磷脂酶D酶活分析显示高盐胁迫和黑条矮缩病侵染后的磷脂酶D总酶活显著升高。【结论】共鉴定出 17 个水稻 PLD 基因,同亚家族成员具有类似的保守基序。水稻 PLD 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及生物和非生物逆境条件下表达存在差异,这些结果将为解析磷脂酶D家族在水稻生长发育﹑生物和非生物逆境胁迫响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提供帮助。
关键词: 水稻 磷脂酶D 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系统发育分析 表达分析


新时期我国主销区粮食安全的认识维度、矛盾诊断和破解路径
《广东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下主销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厘清产销区省域粮食生产能力与空间变迁情况,进一步提升新时期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国家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和长效机制。利用ArcGIS技术结合统计分析方法,以全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为研究对象,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产量和面积进行空间演化分析,并对2011—2023年主产区粮食调出率进行计算。结果发现,全国粮食净调出地更加集中于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四省,而作为传统粮食调出大省的四川、江苏、湖北、湖南粮食调出率却不断下降,甚至出现“销区化”倾向。我国粮食安全局面存在“区域非均衡加强”“产销错配”“粮饲错配”等结构性问题,产销跨省域运距过长及常态化成本较高,物流通道之间基本相互独立、互通性和连接性较差。鉴于此,提出应在大食物观下,进一步压实主销区保障一定自给率要求,重点提高主销区粮食生产和应急储备能力,建立粮食“产销”跨区域协作长效保障机制;提升主销区粮食主体内生积极性,规避“运动式”的生产方式。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空间非均衡 粮食主销区 产需平衡 粮食流通 粮食储备


饲料中不同来源的黑水虻幼虫对红罗非鱼鱼苗生长性能、体色及抗低温胁迫能力的影响
《饲料工业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评价不同来源的黑水虻幼虫对红罗非鱼的饲用价值,分别用转化菠萝渣、麦麸及餐厨垃圾所得的黑水虻幼虫粉,以4%的比例替代基础饲料中的鱼粉,另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商业叶黄素,配制5组等氮等能的饲料,饲喂红罗非鱼鱼苗[初重(0.35±0.01)g]9周,记录鱼苗的体色变化,检测其生长性能、体表色度及组织类胡萝卜素含量;并在养殖试验结束后8 h内将水温从26℃降至10℃,统计各组鱼苗的死亡率.结果表明,鱼苗的增重率从高到低依次是麦麸转化-黑水虻组、菠萝渣转化-黑水虻组、对照组、叶黄素组和餐厨垃圾转化-黑水虻组.其中,麦麸转化-黑水虻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餐厨垃圾转化-黑水虻组,肝体比和脏体比则显著低于餐厨垃圾转化-黑水虻组和菠萝渣转化-黑水虻组(P<0.05).鱼苗头部及背部的黄度(b*)最高值均出现在菠萝转化-黑水虻组,背部鳞片和皮肤、背鳍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在菠萝渣转化-黑水虻组、麦麸转化-黑水虻组和叶黄素组达到最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餐厨垃圾转化-黑水虻组(P<0.05).低温胁迫后,麦麸转化-黑水虻组、菠萝渣转化-黑水虻组的存活率达到了92.5%和85.0%,高于对照组(76.7%),并显著高于餐厨垃圾转化-黑水虻组(69.2%)和叶黄素组(72.5%)(P<0.05).综上,研究结果表明,转化菠萝渣及麦麸的黑水虻幼虫粉可部分替代鱼粉,改善红罗非鱼鱼苗的生长性能和形体指标,并提高其抗低温胁迫的能力.同时,转化菠萝渣的黑水虻幼虫粉能通过增加类胡萝卜素在组织中的积累,增强鱼体着色,达到和添加叶黄素添加剂类似的效果.


广东地区草地贪夜蛾春夏季迁出种群的降落区域分布
《环境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广东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春夏季迁出种群的降落区域,根据2020-2021年广东省草地贪夜蛾虫情监测数据,利用基于WRF 4.0模式的迁飞昆虫三维轨迹分析程序,模拟了广东不同生态区草地贪夜蛾春夏季迁出虫源的迁飞轨迹及降落地.结果表明,广东省草地贪夜蛾春夏季虫源主要向东北方向迁飞,80%以上的虫源主要降落在华南和江南地区,少量可波及江淮、黄淮、台湾、东南亚及日韩等地.3-4月迁出虫源主要降落在华南地区,5-6月逐渐向北偏移,福建、江西等地的轨迹落点明显增多,7月迁出虫源主要降落在江南地区.此外,利用江西定南、福建周宁及浙江桐乡的个例分析,反向验证了迁飞轨迹模拟的准确性.本研究明确了广东省是江南及华南地区草地贪夜蛾重要的北迁虫源地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