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马铃薯黑痣病立枯丝核菌及其综合防控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马铃薯黑痣病在世界各马铃薯种植区域广泛分布,给马铃薯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马铃薯黑痣病在我国很多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有逐年扩大和加重的趋势,已成为制约我国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害.对马铃薯黑痣病病原菌侵染幼芽、茎基部及块茎产生的症状,湿度、连作与病害发生程度的关系,温湿度、酸碱度及不同碳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病原菌的鉴定方法、致病机制以及分布情况及各地区优势菌种进行归纳,并对农艺措施、选育抗性品种、化学药剂与生物防治等不同措施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马铃薯黑痣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马铃薯黑痣病 立枯丝核菌 融合群 致病机制 防治措施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根际土壤有机碳结构组分的影响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22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有机碳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关键驱动和调节者,特别是根际微域有机碳动态对土壤碳素循环和矿质营养元素释放起着重要作用.研究长期不同化肥和有机肥施用下大豆根际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以及有机碳结构的变化规律,深入了解根际有机碳固持和稳定机制,为完善农田生态系统碳固持和农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该研究依托黑土长期定位试验,采用化学分析、固态13 C-核磁共振(13 C-NM R)等方法研究大豆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结构组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非根际土壤相比,大豆根际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长期施肥处理能够显著增加根际土壤有机碳和低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常量有机肥加氮磷钾(MNPK)处理提升效果最好.核磁共振实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M N PK处理明显增加根际土壤烷基碳、烷氧基碳比例以及烷基碳/烷氧基碳比值,降低芳香基碳和芳香碳/总碳比值,在非根际土壤中尤其显著;常量氮磷钾(N P K)处理增加芳香基碳比例和芳香碳/总碳比值,在根际土壤中烷基碳比例和烷基碳/烷氧基碳比值增加,烷氧基碳比例降低,非根际土壤测试结果相反.综上所述,M N PK处理能够显著提升根际有机碳含量,增加有机碳中烷基碳、烷氧基碳比例以及烷基碳/烷氧基碳比值,促进团聚体形成和增加土粒结构稳定性,而N PK处理增加芳香基碳比例和芳香碳/总碳比值,降低根际烷氧基碳比例,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同时证明固态13 C-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半定量分析能够准确地分析不同有机碳结构组分变化,深刻认识根际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机制.


糜子对不同除草剂的生理响应机制研究
《作物杂志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除草剂对糜子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筛选适宜半干旱区糜子田使用的除草剂,以齐黍2号为试验材料,利用4种不同除草剂各设置3个浓度梯度进行糜子苗后喷施处理,研究了处理7、14和21d后糜子光合、生理特性及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除草剂浓度的升高,糜子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游离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随着除草剂胁迫时间延长,糜子叶片中SOD活性、Pro和MD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4种供试除草剂处理后,糜子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都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除草剂对糜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不同,对主茎粗影响较小,对分蘖有促进作用,对主茎高、千粒重、主穗粒重、主穗重及产量有抑制作用。在本试验条件下,50%2,4-D异辛酯对糜子生理及光合作用的影响较小,比较安全;苗后喷施50%2,4-D异辛酯1000mL/hm2是糜子田除草最适剂量。


水稻低温冷害的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低温胁迫被认为是严重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非生物胁迫之一,明确水稻生长发育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并加以利用,进而在生产上采取耐冷栽培措施或培育出耐冷性较强的水稻新品种对土壤的充分利用和水稻生产的安全性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低温胁迫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从细胞结构、蔗糖-淀粉代谢途径、抗氧化系统、分子机制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水稻低温冷害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对减轻水稻低温冷害的调控措施及应对冷害的相关研究现状作了概述,进一步提出未来深入开展水稻低温逆境研究的建议,即从不同观测水平上结合不同的生育期综合研究低温响应机制,完善多基因转化技术,构建更好的多基因表达载体,简化分子标记技术,加强QTL筛选与生产的联系,将QTL筛选与育种同步进行,在耐冷性评价中增加品质因素的权重。


大孔树脂纯化苜蓿总黄酮及纯化前后抗氧化能力比较
《草地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苜蓿(Medicago sativa L.)总黄酮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及其抗氧化特性,本研究以苜蓿干粉为试验材料,采用静态和动态试验,考察树脂种类、上样液pH值和体积、上样液总黄酮质量浓度对苜蓿总黄酮吸附和解吸附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纯化工艺条件,比较纯化后苜蓿总黄酮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D101大孔树脂纯化苜蓿总黄酮效果较好,上样液pH值为3、体积为2 BV、质量浓度为0.8 mg·mL-1纯化参数条件下,吸附率和解析率分别为92.72%和75.99%,此条件下苜蓿总黄酮纯度为31.46%.纯化后的苜蓿总黄酮质量浓度为0.8 mg·mL-1时,对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羟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92.46%,92.23%,87.79%和86.73%,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高于Vc,其它3种自由基清除能力较Vc有所降低,纯化后苜蓿总黄酮抗氧化能力明显增强.
关键词: 苜蓿总黄酮;大孔树脂;纯化;抗氧化能力


龙牧809紫花苜蓿新品种的选育
《中国饲料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龙牧809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Longmu No.809)是在耐寒、抗旱、耐盐碱的基础上,以株型直立、叶量丰富、产量高为育种目标,在龙牧801苜蓿的原始群体中,通过单株选择,建立无性株系材料圃和多元杂交圃,实行开放授粉,多元杂交,历经14年系统混合选育而成的新品种.该品种株型直立、分枝多、叶量丰富,具有较强的抗寒、抗旱、耐盐碱能力,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可刈割3茬,三年平均干草产量12445.31 kg/hm2,初花期粗蛋白质含量22.24%,是东北寒冷干旱地区建植人工草地的优良牧草品种,适宜在黑龙江省各地及毗邻省区推广种植.


羊草种质资源研究历程及启示
《中国草地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羊草广布于欧亚大陆东部,是我国优势的禾本科多年生优质牧草,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本文全面回顾了我国羊草种质资源的研究历程,将其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1951~1987年,开始羊草种质资源调查研究和省级项目立项;1988~2000年,培育出第一批国审羊草品种,干草出口日本;2001~2013年,早期品种扩繁推广,羊草有关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立项;2014~2021年,羊草种质资源研发体系初步建立,第二批5个国审羊草品种育成,种子规模化繁殖面积扩大,生态建设广泛应用.羊草种质资源研发历史、启示、问题及展望的探讨,对促进我国羊草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加速草原生态修复、发展草牧业及国土绿化具有参考价值.


土壤性状和玉米生长对不同耕作方式的响应
《农机化研究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4年定位试验,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性状及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播种前深翻还田、深松和深松还田的容重分别降低了7.9%、5.6%、3.2%;各时期含水率均表现为深松还田>CK>深松>深翻还田.收获期,深松还田、深翻还田和深松作业下的有机质含量较CK分别增加了6.04、5.97、2.89 g/kg.深松还田和深翻还田能够显著提高拔节期土壤全氮和全钾含量,促进了玉米生长发育,株高、茎秆干重和叶面积均大于CK,最终增产8.4%和4.3%,深松较CK增产2.4%.综合来看,深松还田耕作方式更利于改良土壤性状,促进玉米生长.


不同氮肥运筹下寒地粳稻干物质分配及产量形成的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寒地粳稻'松粳6号'和超级稻'松粳9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寒地粳稻干物质积累、茎鞘物质输出率、茎鞘物质转运率、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蘖肥施氮比例大的处理,齐穗期前干物质形成积累较快,增加穗粒肥有利于齐穗期后干物质的积累;适当减少基蘖肥、增加穗粒肥可显著提高最终总干物重、穗干重,从而显著提高产量;干物重、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茎鞘物质运转率随穗粒肥施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当穗粒肥比例过大时反而降低,超级稻'松粳9号'比'松粳6号'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茎鞘物质转移率高.可见,合理的基肥、蘖肥、穗肥、粒肥配比可使寒地粳稻尤其是超级稻品种获得较多的碳水化合物积累量,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转移到籽粒,从而使碳水化合物合成与产量高效合成得到统一,配比失衡对碳水化合物形成积累及产量形成影响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