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5920条记录
玉米选系群体遗传增益对种植密度的选择响应

玉米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来自不同杂种优势类群的F2选系基础群体郑58×LH196(SS类群)和昌7-2×MBUB(NSS类群)为试验材料,在5个选系密度下,采用混合选择方法,分别获得选系群体C1~C4世代。2017年种植40个世代群体材料,评价选系群体产量遗传增益及主要农艺性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选系密度的增加,不同类群的玉米选系群体产量遗传增益均先增加后降低,郑58×LH196和昌7-2×MBUB分别在150 000株/hm2和120 000株/hm2选系密度下产量遗传增益最高。高密度循环育种过程中选系群体株型性状受选择影响较小,产量与生育期及穗部性状相关性较高。为进一步提高遗传增益,高密度循环育种应从C1或更早世代开始加大密度选择压力,在后代材料中应注重早开花和行粒数的选择以及穗长和百粒重等性状的协同改良。

关键词: 玉米 密度 群体 世代 循环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FAR1/FHY3基因家族鉴定与表达分析

大豆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FAR1/FHY3转录因子家族是光敏色素A(phyA)介导的远红光信号传导的重要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光信号转导、植物激素反应和抗逆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探究大豆FAR1/FHY3基因家族的进化和功能,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豆中的FAR1/FHY3基因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对该基因家族的编码蛋白特征、系统发育关系、基因结构、染色体位置、启动子顺式元件以及基因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大豆中共鉴定出72个FAR1/FHY3成员,分布在19条染色体上。系统发育分析将其与拟南芥和玉米的FRS蛋白分为5个亚组,保守蛋白质基序和基因结构分析说明蛋白质之间存在进化关系。共线性分析鉴定表明,共有24对基因存在共线性关系。对启动子中的顺式作用元件以及大豆FAR1/FHY3在不同胁迫处理下的表达谱的分析表明,FAR1/FHY3可能在逆境胁迫反应中具有潜在作用。对低温胁迫下表达量差异显著的6个家族成员(A.Glyma.09G012900;B.Glyma.11g088700;C.Glyma.12g052000;D.Glyma.13g211200;E.Glyma.15g125400;F.Glyma.20G156100)进行qRT-PCR分析表明,其表达情况与转录组分析的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解析大豆FAR1/FHY3在大豆生长发育及胁迫应答中的功能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 大豆 FAR1/FHY3 基因家族 表达模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播期和萌发期冷处理对不同耐低温性大豆生态性状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选育萌发期耐低温大豆品种和农民“适时早播”种植大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首先以相对发芽率和相对正常苗率为指标,综合评价了169份东北大豆种质资源萌发期的耐低温(6℃)能力,从中筛选出10份耐冷型(T)、8份中间型(M)和9份敏感型(S)代表性大豆资源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早播(K)、正常(CK)和晚播(P)等3个播期和萌发期冷处理(N)对不同耐低温类型大豆生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整体上大豆各生育阶段缩短和活动积温减少,有效分枝数从2.2个降低到1.1个,粗蛋白含量从38.8%降低到38.0%,蛋脂总量从60.9%降低到59.0%,同时晚播(P)时单株有效荚数和粒重显著降低,但是早播(K)时大豆单株产量与CK无明显差异;不同耐低温型大豆种质之间各性状随播期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但是存在一些差异;耐冷型(T)大豆具有更高的有效分枝数、蛋白质含量与蛋脂总量(T>M>S)以及单株有效荚数;生育期和积温无明显变化时,大豆萌发期6℃处理后,大豆的花荚脱落率下降5.8%,有效分枝数和单株有效荚数均显著增加,单株粒重增加2.3 g,有增产效应。结果说明,选育萌发期耐冷型大豆并适时早播,有利于改善大豆品质,增加有效分枝数,同时发现萌发期冷胁迫能影响大豆后期生长发育且具有增产效应。

关键词: 种质资源 大豆 萌发期 耐低温 播期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紫花苜蓿轮作饲用燕麦/青贮玉米土壤浸提液对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究紫花苜蓿轮作饲用燕麦/青贮玉米土壤浸提液对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试验在种植8年紫花苜蓿地轮作饲用燕麦(AO处理)、青贮玉米(AC处理)和连作紫花苜蓿(AA处理),同时设置施肥(FAO、FAC、FAA处理)和未施肥(AO、AC、AA处理)两种模式;收集轮作后根区土壤,配制成不同质量浓度(50,500 g/L)的土壤浸提液,并用其处理紫花苜蓿幼苗,另设清水处理(CK处理,只浇灌纯化水),测定紫花苜蓿幼苗的鲜重、长度和生理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当土壤浸提液质量浓度为50,500 g/L时,均为CK处理的幼苗鲜重最高和长度最长,与轮作和连作处理差异显著(P<0.05),而轮作和连作处理的鲜重和长度差异不显著(P>0.05)。当土壤浸提液质量浓度为50 g/L时FAC处理可溶性糖(SS)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当土壤浸提液质量浓度为500 g/L时FAO处理SS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当土壤浸提液质量浓度为50,500 g/L时,与CK处理比较,AO处理紫花苜蓿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主成分和隶属函数分析结果显示紫花苜蓿幼苗抗氧化和抗逆性由强到弱依次为AO处理>AA处理>AC处理,且未施肥处理>施肥处理。说明紫花苜蓿轮作饲用燕麦的土壤浸提液能提高紫花苜蓿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含量,减轻连作自毒效应。

关键词: 轮作 生理 抗氧化酶 土壤浸提液 紫花苜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60份大豆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表型多样性分析

种子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国内外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对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的160份大豆资源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比较分析,采用变异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60份大豆资源变异系数分布范围在3.00%~93.40%之间,其中4粒荚数变异系数最大,遗传多样性丰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160份大豆资源划分为四大类,其中第四大类主要来自于国外资源,主要特征为底荚高度较低、结荚较密、蛋白质含量较高、综合性状良好。主成分分析表明,综合表现最高的是编号ZY495,得分为5.40。其次为ZY533,得分为4.40。研究表明,160份资源具有广泛的遗传背景,为黑龙江大豆遗传育种提供有效的表型数据支撑。

关键词: 大豆种质资源 荚粒数 相关性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花药培养技术培育脂肪氧化酶(LOX)活性低的耐储小麦新品系

作物杂志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储藏过程中的陈化变质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获得的脂肪氧化酶(LOX)活性低的3个转基因小麦材料与7个本地主栽品种或中间材料杂交,分别在10个组合的F1~F3代材料中,采用适合黑龙江省春小麦的花药培养技术,在短时期内快速培育出6个农艺性状优良、LOX活性低的小麦新品系,实现了优良基因的快速转育。

关键词: 小麦 脂肪氧化酶(LOX) 花药培养 快速转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杀性巴氏杆菌重组酶聚合酶扩增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

中国兽医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灵敏且特异的多杀性巴氏杆菌(P.multocida)快速、可视化临床诊断方法,本试验基于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和侧流免疫层析试纸条(LFD)技术,以多杀性巴氏杆菌种属特异性KmtⅠ基因为模板,设计了用于RPA扩增和nfo RPA扩增的特异性引物、探针,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免疫层吸试纸条分析,筛选最佳引物,优化RPA反应体系并确定最佳反应条件。结果显示,该方法在30℃、20 min内即可获得最佳检测效果,对质粒浓度的最低检测限为2.26×101copies/μL,且与大肠杆菌、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鼠伤寒沙门菌无交叉反应;使用RPA basic、RPA-LFD以及普通PCR同时对15份籽鹅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一致,阳性检出率均为100%,符合率为100%。综上所述,本试验成功建立了多杀性巴氏杆菌的RPA basic与RPA-LFD快速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操作简单,对仪器、场地要求低,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即时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持。

关键词: 多杀性巴氏杆菌 重组酶聚合酶 侧流免疫层析试纸条 快速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矮败小麦在新品种培育和种质创新中的应用进展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矮败小麦是显性核不育基因(Ms2)和显性矮秆基因(Rht-D1c)紧密连锁、具有表型遗传标记的特异种质,是群体改良和相关遗传研究的理想工具。利用其构建的育种技术体系在小麦育种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和完善。该技术结合单倍体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手段,可快速培育具有目标性状的导入系,实现多个目标基因在优良遗传背景下的聚合和定向构建轮回选择群体,加快小麦重要性状的改良速度,对选育有突破性状的新品种及创制遗传背景丰富的优良育种材料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矮败小麦 轮回选择 育种技术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寒地水稻孕穗期低温响应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水稻作为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极易受到低温侵袭,并伴随着水稻机体内一系列复杂的代谢变化及分子水平调控,以适应低温逆境。为了明确寒地水稻孕穗期低温胁迫应答的关键调控通路及基因,采集龙粳11(LG11)在孕穗期低温处理下0、2、4 d的幼穗,用于孕穗期低温胁迫的转录组动态分析。结果共鉴定得到14 236个差异表达基因(DEG),其中,低温处理前2 d共得到11 724个DEG,在低温处理4 d后共识别了11 057个DEG。GO功能富集分析,LG11低温处理共包含144个显著富集的生物进程GO类别,其中富集DEGs数量最多的集中在光合作用、叶绿体重定位、红外光应答等光合作用相关类别。KEGG富集分析共显著富集到37个KEGG通路,其中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光合作用-天线蛋白等KEGG通路显著富集下降,进一步明确龙粳11光合作用在孕穗期低温下显著受抑制。这些结果为后续水稻孕穗期低温胁迫应答中转录组水平上的分子调控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 水稻 孕穗期 低温 转录组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对青贮饲料发酵效果的研究进展

中国饲料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青贮饲料因其营养成分丰富,致病菌数量较少,适口性较好,被广泛应用于反刍动物生产中。其中枯草芽孢杆菌,芽孢菌属,自身可合成多种酶类,具有耐酸碱特性,有助于畜禽消化道消化。乳酸菌是青贮饲料的优势微生物,具有快速降低青贮饲料的pH,抑制致病微生物生长的功效。本文针对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作用机理以及功效,论述其在青贮饲料中的应用。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乳酸菌 作用机理 青贮饲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