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品种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生长、枯萎病发生及病原菌的影响
《中国蔬菜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以黄瓜品种金秋1号为试材,采用盆栽的方式,研究不同品种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生长及枯萎病发病情况的影响;同时采用皿内培养法,研究不同品种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枯萎病病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X04、X12根系分泌物处理的黄瓜枯萎病发病率均显著低于对照;X01、X02、X03、X04、X05、X08、X09、X10、X12根系分泌物处理的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防治效果均在45%以上;各品种处理间,以X04处理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防治效果最好.X01、X02、X03、X04、X05、X06、X08、X09、X10、X12根系分泌物处理的黄瓜株高、茎粗,地上部及全株干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除X11、X14、X15根系分泌物处理外,其余小麦品种处理的黄瓜地上部及全株鲜质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各品种处理间,X04根系分泌物处理的黄瓜各生长指标均为最高.X01、X02、X03、X04、X09、X12根系分泌物处理的黄瓜枯萎病病原菌菌落直径、生物量、孢子萌发率以及孢子产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各品种处理间,以X03处理的菌落直径最小,X01、X03、X04处理的孢子萌发率较低,X04处理的生物量、孢子产量最低.综上,X01、X04、X09和X12这4种小麦根系分泌物对黄瓜枯萎病发生及病原菌生长发育的抑制效果较好,并且对黄瓜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X04效果最好.


不同灌溉方式、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水稻茎蘖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长粒品种‘龙粳1525’和圆粒品种‘龙粳31’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灌溉方式、施氮量及株距对水稻茎蘖利用情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龙粳1525’在控灌处理、施氮量116.13 kg∕hm2和14 cm株距下的产量最高,为8 558.58 kg∕hm2;而‘龙粳31’在控灌处理、施氮量134.52 kg∕hm2和12 cm株距下的产量最高,为9 357.61 kg∕hm2,‘龙粳1525’和‘龙粳31’控灌处理下有效分蘖率最高,12 cm株距下的最高茎数、最高分蘖数和分蘖穗数最大,施氮量161 kg∕hm2处理下的最高茎数、最高分蘖数、分蘖穗数和分蘖穗比例最大。结合优化方程得出,长粒品种‘龙粳1525’的最优处理为控灌方式、施氮量116.13 kg∕hm2和株距14 cm;圆粒品种‘龙粳31’的最优处理为控灌方式、施氮量134.52 kg∕hm2和株距12 cm。


矮壮素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中国饲料 》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矮壮素,分别配制500、800、1000 mg/L 3种浓度于现蕾期和盛花期分别对紫花苜蓿种子田进行叶面喷施,成熟期测定不同处理对种子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每平方米生殖枝数、结荚花序数/生殖枝、荚果数/结荚花序、种子/荚果数)影响,并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喷施矮壮素(500 mg/L)处理种子产量比对照提高17.10%(P>0.05),结荚花序数/生殖枝显著高于对照(P<0.05).其他处理没有显著提高种子产量及各产量构成因子(P>0.05).各产量构成因子与种子产量均呈正相关,结荚花序数/生殖枝、种子/荚果数与种子产量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喷施矮壮素种子产量与各产量构成因子的逐步回归方程为:Y=16.3535+1.0601X2+3.0810X3(R2=0.7139,F=7.49*,Y为种子产量,X2为结荚花序数/生殖枝,X3为荚果数/结荚花序).
关键词: 紫花苜蓿;矮壮素;种子产量;产量构成因子


液熏高水分挤压组织化植物蛋白加工工艺优化
《中国食品学报 》 202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高水分挤压组织化植物蛋白为原料,感官综合评分为指标,运用单因素结合响应面法对其液熏工艺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液熏温度45℃,液熏时间150 min,烟熏液体积份数5.7%,在此条件下感官综合评分87.4分,制备的液熏高水分挤压组织化植物蛋白呈有光泽的烟熏色,组织紧密,富有弹性,且烟熏味浓郁。品质分析表明,液熏后的高水分挤压组织化植物蛋白主要营养成分无明显变化;理化性质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色差的L*值下降,a*值和b*值均增加,呈有光泽的烟熏色,有效酸度略有下降,质构的硬度、胶黏性和咀嚼性有所降低,而弹性略有增加。挥发性风味物质中增加酚类化合物等6类物质,其中,酚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为17.668%,而其它类化合物在种类和相对含量上有一定的变化,改善了产品的品质。液熏前、后的安全指标无明显变化,菌落总数均较低,大肠菌群和苯并芘均未检出。结论:制备的液熏高水分挤压组织化植物蛋白具有较高的品质。
关键词: 高水分 挤压组织化蛋白 植物 液熏 加工工艺 品质分析


免耕播种机渐开线侧深施肥开沟器设计与试验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东北垄作免耕播种侧深施肥作业过程中弧式施肥开沟器开沟阻力大和施肥播种单体横向稳定性差等问题。文章分析土壤颗粒在施肥开沟器作用下轨迹,设计一种渐开线施肥开沟器。以渐开线施肥开沟器入土角和入土隙角为因素,前进阻力和土壤扰动面积为指标,开展两因素五水平中心复合离散元仿真试验,建立回归模型,获得最优结构参数组合:入土角为25°、入土隙角为13°、渐开线基圆曲率半径为169 mm。通过田间试验对优化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最优渐开线施肥开沟器前进阻力为217.1 N、开沟深度稳定性系数为91.31%、开沟直线度合格率为90.67%,相比于弧式施肥开沟器其前进阻力降低15.56%,开沟直线度合格率提高8%;作业过程中整机无偏摆发生,满足免耕播种侧深施肥农艺要求。
关键词: 侧深施肥 渐开线施肥开沟器 前进阻力 横向稳定性 开沟直线度


腐霉根腐病抗性候选基因GsDYRK2研究及大豆DYRK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大豆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挖掘大豆腐霉根腐病抗性基因,对野生大豆腐霉根腐病抗性候选基因—双特异性酪氨酸磷酸化调节激酶基因GsDYRK2进行研究,在大豆全基因组信息中比对该基因的同源基因家族并进行初步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对18份野生大豆材料接种大豆腐霉根腐病病菌并进行鉴定和基因实时表达检测,分析GsDYRK2表达量与野生大豆资源腐霉根腐病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GsDYRK2与GmDYRK2序列相似度最高为98.21%,由72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质量为82 573.92 Da,等电点为4.63,脂肪系数为75.18,不稳定系数为49.01,为不稳定蛋白,且为亲水性蛋白。大豆DYRK家族成员编码的蛋白质序列长度为409~1 179 aa,分子量为46 356.53~132 314.75 Da,理论等电点为4.63~8.66,不稳定系数为34.88~51.26,脂肪系数为70.90~87.01。GsDYRK2蛋白序列仅含PKc_DYRK_like一个一级结构域。二级结构类型及含量为:无规卷曲(48.06%)&gt;α螺旋(36.7%)&gt;延伸链(11.91%)&gt;β转角(3.32%)。大豆DYRK家族可分为4个亚家族,分别为Yat、DYRK1、DYRK2和DYRKP。GsDYRK2和GmDYRK2均定位于细胞核,GmDYRK7定位于细胞质,其它大豆DYRK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大豆DYRK基因启动子区域主要有18种顺式作用元件,可能与激素信号调控及非生物胁迫相关。经腐霉根腐病抗性鉴定,18份野生大豆中,1级抗病材料1份,2级抗病材料12份,3级抗病材料5份;qRT-PCR检测结果显示,GsDYRK2基因的表达量与野生大豆腐霉根腐病抗性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研究结果说明GsDYRK2基因的表达量可作为抗腐霉根腐病野生大豆资源辅助筛选的手段之一。
关键词: GsDYRK2 大豆DYRK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野生大豆 腐霉根腐病 抗性种质筛选


寒地粳型超级稻最佳施肥量及适宜配比的研究
《东北农业科学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黑龙江省推广面积较大的超级稻品种龙粳21和常规品种龙粳29的最佳氮、磷、钾肥料配比及最佳施肥水平,建立水稻施肥模型,为高产品种进一步推广提供配套技术支撑,本研究对两个品种进行了“3414”肥料效应试验。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与氮、磷、钾肥的施用量之间呈极显著回归关系,氮素是影响水稻产量的最主要因素。氮、磷、钾三要素对增产效果影响的顺序:龙粳21为氮>钾>磷,龙粳29为氮>磷>钾,过量施用氮、磷、钾肥会造成单位施肥量水稻增产效果下降,从而降低肥料的利用率。常规品种龙粳29的最佳施肥量为:N 149.7 kg/hm~2、P2O5 61.1 kg/hm~2、K2O 62.1 kg/hm~2,N:P:K=2.45:1:1.05,最佳经济产量为9 577.5 kg/hm~2;超级稻品种龙粳21的最佳施肥量为:N 161.9 kg/hm~2、P2O5 63.5 kg/hm~2、K2O 83.6 kg/hm~2,N:P:K=2.55:1:1.32,最佳经济产量为9 489.0 kg/hm~2。施氮量增加能提高每平方米穗数和穗粒数,但降低了结实率和千粒重,品种间有差异;增加施钾量有提高每平方米穗数和穗粒数的作用,在种植时注重钾肥的施用量。该试验建立的优化施肥方案可作为参考,结合不同积温区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实现水稻高产与增效。


优质高产食用大麦新品种-龙稞1号
《麦类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龙稞1号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资源研究所以苏啤3号与垦啤麦9号杂交的F1代为母本,与甘啤2号和青海多棱青稞08N1092杂交的F1代进行有性复合杂交后,利用系谱方法选育的黑龙江省第一个优质抗病粮用的大麦新品种。2017-2018年完成黑龙江省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21年10月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号为GPD大麦(青稞)(2021)230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