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的年代际差异性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的年代变化特征,根据2008年11月、2009年5月、2018年4月和11月在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游泳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特征及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秋季捕获90种游泳动物,2009年春季捕获67种游泳动物,优势种为中颌棱鳀、林氏团扇鳐、短蛸等;2018年春季捕捞61种游泳动物,秋季捕获87种游泳动物,优势种为中颌棱鳀、林氏团扇鳐及青鳞小沙丁鱼等。多样性结果显示:东山湾及其邻近海域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范围在2008—2009年分别为0.32~4.25、0.58~2.67和0.19~0.99,在2018年分别为0.28~4.08、0.12~2.65和0.11~0.77。2008—2009年数量优势度曲线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呈相交状态,而2018年数量优势度曲线分布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之上,表明2008—2018年间该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受到外界扰动较多。聚类结果显示,东山湾游泳动物群落分为湾内和湾口2个群组,群组间差异的分歧种存在明显年代变化。研究发现相较于10年前,2018年东山湾游泳动物的资源量有所恢复,但游泳动物群落组成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海域游泳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研究提供参考,也可为研究海域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与养护等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游泳动物 优势种 群落结构 东山湾 年代差异 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秦岭细鳞鲑稚鱼对底质颜色、光照强度及光色的选择行为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光照、底质颜色是影响鱼类行为、生存的重要环境因子,为探究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稚鱼对光照及底质颜色环境偏好,本研究以秦岭细鳞鲑子代为实验鱼[平均全长为(3.31±0.67) cm;平均体重为(0.42±0.18) g]开展了秦岭细鳞鲑稚鱼对底质颜色、光照强度及光照颜色的选择行为。结果显示,秦岭细鳞鲑稚鱼个体与群体均对黑色底质偏好明显;个体对3种光照强度(弱光区为1~5lx,过渡区为5~10lx,强光区为10~25lx)均无明显趋向性(P>0.05),而群体对强光(10~25 lx)有明显趋避性;在相同光照强度(1~3 lx)下,个体对4种光照颜色(黄、红、绿和蓝)无明显趋向性(P>0.05),而群体对绿光有明显趋避性(P<0.05)。秦岭细鳞鲑个体和群体对光照强度和光照颜色的差异性表现可能与其信息传递特征或环境反应机制不同有关,而个体和群体均偏好黑色底质,其偏好光照强度为1~10lx,对绿光具有趋避性,这可能与该物种生活环境特征相关。本研究结论可进一步为秦岭细鳞鲑苗种培育和增殖放流环境选择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IAG基因结构及不同剪切体时空表达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 2023 CSCD
摘要:【目的】分析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IAG(PtIAG)基因的结构及不同剪切体的时空表达模式,揭示其在性别分化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方法】基于NCBI数据库的甲壳动物IAG基因序列构建ML系统进化树。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PtIAG基因的DNA结构及启动子区域进行分析。利用PCR技术对PtIAG基因进行可变剪切分析。利用qPCR技术对PtIAG基因进行时空表达分析。【结果】ML系统进化树显示,PtIAG基因与其他蟹类IAG基因的进化关系更近。PtIAG基因包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全长2 615 bp。核心启动子位于起始密码子(ATG)上游2 834 bp,启动子区域包括SOX-5、SOX-9、DSX等转录因子识别位点。PtIAG基因存在2种不同的转录本,其中PtIAG2为内含子保留型可变剪切转录本。qPCR结果显示,在幼体发育时期,PtIAG基因主要在溞状幼体Ⅰ期的雄蟹中表达;在成体组织中,PtIAG基因主要在促雄性腺中表达。【结论】PtIAG基因在三疣梭子蟹雄性分化及维持中具重要功能。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PtIAG基因 基因结构 可变剪切 时空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养殖空间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实现养殖生物生长模型、水动力模拟和地理信息等技术在水产养殖空间规划中的决策支持作用,以荣成市桑沟湾海水养殖区域为例,依据系统功能需求,从系统结构、功能实现和数据库等方面进行整体设计,通过C/S和B/S混合模式开发水产养殖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系统集成适宜性评价、养殖生物个体生长、养殖容量、成本-效益分析、生产查询等多个功能,并简要介绍各功能实现的关键技术。实践应用证明该系统对养殖区的空间选址、生产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7个克氏原螯虾群体形态差异分析
《淡水渔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湖北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不同养殖群体形态特征差异,本研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对湖北省主养区7个克氏原螯虾群体的形态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鄂州与江陵群体间的欧式距离最短.基于主成分分析,雌雄克氏原螯虾的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分别是86.10%和87.31%,7个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体重、头胸甲长、腹长、尾扇长以及第一腹节宽呈现显著性差异,是引起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判别分析显示,7个群体雌性群体判别准确率最高的是江陵群体(83.3%),最低的是石首群体(40.0%),雄性群体判别率最高的是监利群体(90.9%),最低的同样是石首群体(56.7%).综上结果表明,不同养殖地区克氏原螯虾在形态上有一定的分化.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多元统计分析 形态差异 主成分分析 判别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雌性成体刀鲚不同组织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刀鲚(Coilia nasus)是一种江海生殖洄游性鱼类,长江口是刀鲚重要的洄游通道。本研究首次关注洄游至长江口卵巢发育比较成熟的繁殖群体的营养状况,并比较分析了其不同组织总脂和脂肪酸组成,为探明长江口水域刀鲚繁殖群体的营养状况及繁殖性能提供参考信息。结果显示,肌肉、肝脏和卵巢中的水分含量依次降低,总脂含量依次增加。饱和脂肪酸(SFA)总量在肝脏中最高,肌肉中最低,3种组织间差异显著(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中C18:1n9c的含量最高,其在肌肉、肝脏和卵巢中的含量依次为(40.88±0.19)%、(35.06±1.84)%和(42.85±2.14)%,肝脏中含量显著低于其他2个组织(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n3-PUFA及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在肌肉、肝脏和卵巢中依次升高,卵巢中的含量显著高于肝脏和肌肉(P<0.05),而后二者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肝脏和卵巢中不饱和脂肪酸(UFA)/SFA的比值依次为2.35、1.67和4.49,n3-PUFA/n6-PUFA的比值依次为4.94、3.87和5.13,2组比值均在卵巢中最高,其次为肌肉,肝脏中最低。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卵巢发育至IV期的刀鲚成体的脂类和多不饱和脂肪酸营养存在向卵巢中选择性积累的特点,这是对该时期刀鲚繁殖活动的一种适应,该结果为进一步探明卵巢不同发育期刀鲚成体的营养需求差异及必需脂肪酸的合成转化途径提供了基础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大家鱼幼鱼运动能力对捕食胁迫的响应
《生态学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捕食胁迫(胁迫时长和胁迫强度)影响鱼类的运动能力,遭遇捕食者时猎物鱼的逃逸策略不尽相同。为考察鱼类运动能力对捕食胁迫的响应,本实验选取乌鳢(Channa argus)和南方大口鲶(Silurus meridionalis)为捕食者,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四大家鱼幼鱼为猎物鱼。猎物鱼分别在无捕食(对照)、低捕食(隔网胁迫)和高捕食(直接胁迫)压力下接受捕食胁迫,胁迫时长分0、7和14 d三个水平,随后对比四大家鱼种间运动能力的差异,并考察四大家鱼幼鱼的稳定和非稳定游泳能力在不同捕食胁迫水平(胁迫时长和胁迫强度)下的适应性改变。结果表明:四大家鱼的稳定游泳和非稳定游泳能力之间存在权衡,应对捕食胁迫时以增强快速启动游泳能力为主,临界游泳速度有下降趋势;四大家鱼均表现为“C”型快速启动游泳模式,在快速启动过程中身体旋转主要在第1阶段完成,速度性能在第2阶段达到最大;在捕食压力下,四大家鱼的逃逸策略存在种间差异;青鱼和草鱼以缩短反应时滞为主要逃逸策略,随着捕食强度增加,反应时滞下降幅度增大;鲢在低捕食胁迫水平下即表现出显著的缩短反应时滞和增大逃逸角度,高捕食胁迫水平下增加表现为增大逃逸速度;鳙在受到捕食胁迫后以提高逃逸速度为主要应对策略,反应时滞有降低趋势,但响应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养殖模式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性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养殖模式对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在设施大棚中构建了中试规模的南美白对虾循环水养殖模式(RAS)和生物絮团养殖模式(BS)2种模式,每种模式为3个平行,每个平行投放南美白对虾苗10万尾,初始放养殖密度为500尾/m~3。每隔1 d测定养殖水体的水质指标,待100 d饲养结束后,测定南美白对虾生长指标和肠道菌群。结果显示:RAS和BS组养殖水体中的总氨氮(TAN)、亚硝酸盐氮(NO-2-N)、硝酸盐氮(NO-3-N)、温度、pH和溶氧(DO)等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但BS组有近20 d的NO-2-N积累,进而影响南美白对虾的生长。BS组的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和最终养殖密度显著低于RAS组(P<0.05),饲料系数和肥满度无显著差异(P>0.05)。两种养殖模式下对虾肠道菌群在门水平无显著差异,属水平显著差异(P<0.05),RAS养殖模式中的norank_f_JG30-KF-CM45丰度最高,BS养殖模式中下水道球菌属(Amaricoccus)的丰度最高。研究表明,采用RAS模式可实现养殖水质指标的稳定可控,进而可提升对虾的生长性能,但生产成本略高于BS模式。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 养殖模式 循环水养殖 生物絮团养殖 生长性能 肠道菌群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鲟类资源现状及保护
《水产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归纳了白鲟、长江鲟、中华鲟近40年自然资源量变化情况,统计了长江鲟和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数据,评估了增殖放流成效。因物种特性和分布的差异,放流无效的原因迥异。过度捕捞使人工放流长江鲟在放流后6个月之内难逃被“误捕”,而中华鲟放流数量不足及长江和近海过度捕捞导致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的贡献甚微,其结果是长江鲟和中华鲟增殖放流均无法达到自然繁殖群体的补充水平。本文探究了近40年来白鲟、中华鲟和长江鲟在保护、管理和决策上存在的误区和不足,提出在生态大保护的背景下,(1)应编制和实施《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优先项目;(2)应以《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为指引,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遗传多样性保护方面提出更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先计划;(3)应设立中华鲟和长江鲟物种拯救行动计划专项,对现有涉栖息地或保护区生态补偿项目进行优化整合。唯有以恢复长江鲟和中华鲟自然繁殖为核心,才有望延续和恢复其自然种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动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长江 白鲟 长江鲟 中华鲟 增殖放流 濒危鱼类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变温热风干燥工艺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一种南极磷虾变温热风干燥工艺,以干燥时间、蛋白质、脂肪、虾青素含量为指标,研究第一段干燥温度、第二段干燥温度、水分含量节点对南极磷虾干燥效果的影响,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评价干燥效果,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南极磷虾干燥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南极磷虾变温热风干燥最佳工艺条件为第一段干燥温度 55℃,第二阶段干燥温度 85℃,水分含量节点 50%.此优化工艺条件下得到的干制南极磷虾蛋白质、脂肪、虾青素含量和干燥时间分别为 69.24%、19.79%、232.72 μg/g、300 min,干燥效果综合评分为99.05.
关键词: 南极磷虾 变温 热风干燥 干燥时间 蛋白质 脂肪 虾青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