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温度和盐度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水科1号"生长、消化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温度和盐度变化的影响是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海水驯化和养殖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探究温度和盐度对虹鳟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在3种温度(10、16和22℃)条件下均设置5种盐度梯度处理(盐度分别为0、8、16、24、32),分别以A1~A5表示10 ℃各盐度组,以B1~B5表示16 ℃各盐度组,以C1~C5表示22 ℃各盐度组,将温度16 ℃且盐度为0组(B1)作为淡水对照组,开展为期21 d的养殖实验.养殖实验结束后分析不同温度和盐度对虹鳟生长、肠道消化酶活性、鳃和肠组织中生长相关基因(gh和igf-1)、应激相关基因(hsp70)和渗透压调节相关基因(aqp3和nk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除B2(16 ℃下盐度为8)盐度组的饵料转化率(FCE)、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较B1(淡水对照组)显著升高,肠道中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分别较B1(淡水对照组)显著升高约23%和8%外(P<0.05),其余实验组以上指标均较淡水对照组降低.此外,鳃和肠组织中,B2和B3组gh和igf-1 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上调(P<0.05),而其余实验组gh和igf-1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显著下调(P<0.05).鳃组织中B2和B3组以及肠组织中B2组的hsp70表达量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实验组hsp70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上调(P<0.05).不同温度条件下,鳃组织中aqp3表达量随实验组盐度增大呈下调趋势,而肠组织中则呈上调趋势;两组织中nka表达量随实验组盐度增大均呈上调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6 ℃下8盐度组的虹鳟较淡水组生长更好.因此,在虹鳟适宜的温度下,适当地提升养殖水体的盐度有利于促进虹鳟的生长发育,这为完善海水条件下虹鳟的驯化和养殖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 虹鳟 温度 盐度 生长 消化酶活性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昆承湖优势种鱼类时空-营养生态位

生态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昆承湖优势种鱼类资源利用情况,首先利用生态位方法计算了时间、空间及营养三个资源维度的生态位宽度及重叠值,然后根据时空-营养生态位宽度值将优势种鱼类划分为广位种、中位种和窄位种,最后讨论了生态位宽度及重叠的可能原因。结果显示:刀鲚Coilia nasus、蒙古鲌Chanodichthys mongolicus、似鱎Toxabramis swinhonis、似鳊Pseudobrama simoni、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花鱼骨Hemibarbus maculatus、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和鲫Carassius auratus为优势种。在时间维度:鲢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似鳊的最小;生态位重叠具有显著意义的有24对,占总的53.33%。在空间维度,似刺鳊鮈最大,鲢最小;生态位重叠具有显著意义的有36对,占总的80%。在营养维度,最大的为鲫,最小的为花鱼骨;生态位重叠具有显著意义的有8对,占17.78%。结合时间、空间和营养三个维度,鲫的生态位宽度最大,是唯一真正的广位种,最小的为花鱼骨;生态位重叠具有显著意义的有2对,占总的4.44%。研究表明: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值主要受到季节变化、鱼类自身生态习性和增殖放流的影响;生态位重叠随资源维度的增加而降低,从而减少竞争以达到共存的目的。研究可为国内浅水湖泊鱼类时间-空间-营养生态位研究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理等研究积累基础资料。

关键词: 昆承湖 鱼类 时空生态位 营养生态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微卫星多重PCR体系及3个群体的遗传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开展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种质评估和遗传分析提供便捷的研究手段,试验筛选了扩增效果好、具有多态性的18个微卫星位点,构建了6组3重PCR体系.随后将多重PCR体系应用于大口黑鲈3个群体(美国群体USA、"优鲈1号"YLO和杂交子代HYB)的遗传分析.结果显示,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介于3-14、1.622-5.841、0.333-0.806、0.385-0.833和0.361-0.810,其均值分别为7.722、3.056、0.577、0.626和0.579.剔除2个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位点的分析显示,YLO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HYB的平均观测杂合度最高(Ho= 0.743),其余多态性指标均在USA中呈现最高值.USA与YLO间的Nei's遗传距离最远(0.362),HYB与USA和YLO间的Nei's遗传距离分别为0.112和0.179.两两群体间均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P<0.01),其中USA与YLO间遗传分化水平最高(FST=0.209).基于等位基因频率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USA和YLO具有相对独立的遗传结构,而HYB呈现出不同的遗传来源.主成分判别分析的散点图显示,不同群体来源的个体能获得较有效区分,HYB分布介于USA和YLO的区域之间.研究表明,试验构建的微卫星多重PCR体系,涉及位点具有较高多态性,并能有效应用于大口黑鲈的群体遗传分析,可为其遗传育种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微卫星 多重PCR 遗传分析 大口黑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暗纹东方鲀运动训练后游泳能力和呼吸代谢的变化

水生生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增殖放流活动中持续运动训练对暗纹东方鲀游泳运动能力和呼吸代谢的作用,经不同的强度(0.75和1.5 BL/s)和时间(1、2和4周)运动训练后,分别测定暗纹东方鲀的临界游泳速度(Ucrit)、突进游泳速度(Ubrust)、静止代谢率(RMR)和活动代谢率(AMR).结果表明,低强度(0.75 BL/s)持续训练1周后,暗纹东方鲀的Ubrust、RMR、AMR无显著变化,而Ucrit显著提高;持续训练2周,暗纹东方鲀的Ucrit、Ubrust、RMR和AMR变化趋于稳定;持续训练4周后Ubrust、RMR无显著变化,而Ucrit显著下降(P<0.05),AMR显著提高(P<0.05).高强度(1.5 BL/s)持续训练2周后,暗纹东方鲀的Ucrit、Ubrust、RMR和AMR仍无显著变化;持续训练4周后暗纹东方鲀的Ucrit、Ubrust和RMR均无显著变化,而AMR显著下降(P<0.05).研究结果总体揭示,短期的低强度训练(0.75 BL/s训练1-2周)提高了暗纹东方鲀的临界游泳能力;持续的低强度训练(0.75 BL/s训练2-4周)提高了暗纹东方鲀的活动代谢率,因此,开展适当的运动训练对于提高暗纹东方鲀放流后的运动能力有一定作用,有助于提升放流成活率和放流成效.

关键词: 临界游泳速度 突进游泳速度 静止代谢率 活动代谢率 暗纹东方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活鱼应激反应观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据统计,2020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为6549.02万t,其中鱼类水产品总产量为3521.03万t,占据水产品行业绝对优势~([1]),但地域和人们饮食习惯的差异性,决定了鲜活水产品供给不平衡的现状~([2])。由于鲜活水产品在主产区的价格较低,且短时间内无法完全被当地市场消费,而偏远的地区却面临吃鱼难和价格昂贵的困境,再加上鲜活水产品具有难保活、易损耗的特性,因此,鲜活水产品流通技术越来越被产业重视,尤其是活鱼的长途运输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3-4])。

关键词: 活鱼运输 应激反应 行为观测 人工智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镉对绿鳍马面鲀幼鱼急性毒性、肝脏抗氧化能力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测定了镉(Cd2+)对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幼鱼的急性毒性。根据预实验结果,设定8.19、9.18、10.30、11.56 mg/L共4个Cd2+浓度梯度进行急性毒性实验,根据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设定1.84、2.76、3.68和4.60mg/L4个不同浓度Cd2+急性暴露实验,分别在6、12、24、48、72和96 h检测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抗氧化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观察肝脏、鳃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Cd2+浓度的增加,急性毒性效应逐渐增强,24、48、72和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1.47、10.82、9.84和9.19 mg/L,Cd2+对绿鳍马面鲀幼鱼的96 h安全浓度为0.92 mg/L。6 h时,各浓度组SOD和CAT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6—48 h时,SOD、CAT、GSH-PX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8—96 h时,各浓度组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且时间越长,浓度越大,活性越低。与对照组相比,MDA含量整体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12—48 h时,1.84和2.76 mg/L组MDA含量有波动,3.68、4.60 mg/L组MDA含量与时间和浓度成正比。24 h时,1.84 mg/L组肝脏组织未见明显变化,2.76、3.68和4.60mg/L组肝脏组织开始受到明显损伤,表现为细胞体积增大且形状不规则,细胞膜边界模糊,1.84和2.76mg/L组鳃组织相比无显著变化,3.68和4.60mg/L组出现鳃小片弯曲,上皮细胞水肿膨大,相邻鳃小片相互黏连融合,无游离端,细胞坏死脱落等损伤现象。在安全浓度为0.92 mg/L内绿鳍马面鲀幼鱼可健康生长,SOD、CAT和GSH-PX活性变化及MDA含量反映了绿鳍马面鲀幼鱼受损害程度,可作为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绿鳍马面鲀 组织结构 抗氧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禁捕初期长江刀鲚异尖科线虫寄生现状调查

海洋湖沼通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系统掌握长江“十年禁渔”初期长江刀鲚体内异尖科线虫寄生状况,本研究于2021年3—7月对长江下游及长江口水域的刀鲚开展系统采样调查。结果显示:刀鲚体内寄生异尖科线虫感染率为82.10%,感染强度为5.8±9.5条/尾,感染丰度为5.1±9.1条/尾,其中感染强度以1~10条/尾的样本占比最高(72.30%),且线虫在刀鲚胃、肠道、幽门盲囊、腹腔及肝脏等表面均有寄生,其中肠道和幽门盲囊寄生线虫数量最多(56.06%和25.65%)。刀鲚体内寄生异尖科线虫的情况与其规格、调查时间和上溯距离之间呈现相关性,随着刀鲚规格增大,感染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其中体长介于250~280 mm样本组的感染强度最高(p<0.05),体长>300 mm样本组的感染率最高;而随着调查时间的推移,感染强度先下降后上升,在7月样本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达到最高(p<0.05);此外,随着刀鲚上溯距离增大,感染强度先下降后上升,感染强度在安庆最高(p<0.05),而泰州感染率最高。抽样分子鉴定结果显示,刀鲚体内寄生的异尖科线虫共鉴定出7种,其中异尖属2种、宫脂属4种、针蛔属1种,另有针蛔属未定种。本研究较为系统地调查了禁捕初期刀鲚体内异尖科线虫的寄生状况,为研究其寄生对刀鲚生殖洄游及种群补充的影响积累了基础,同时也为刀鲚生物标志物筛选和鉴定提供新的参考。

关键词: 长江刀鲚 异尖科线虫 寄生现状 寄生强度 物种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水虾蟹环境适应与池塘生态工程化养殖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池塘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传统方式,也是当前陆基海水养殖的主体.自 20 世纪70 年代,海水池塘养殖经历了粗放式、半集约、集约化和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的发展历程.然而,海水池塘养殖产业中仍存在养殖生物生态适应性机制不清、养殖系统产出不稳定、营养物质利用效率低等"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海水池塘养殖产业的发展.因此开展海水养殖虾蟹良种与生态环境的互作机制解析,研发养殖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和营养物质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搭建养殖信息采集与智能化管控平台,创建生态工程化养殖新模式,实现养殖系统高效可持续产出,是我国海水池塘养殖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 海水池塘养殖 生态适应性 生态工程化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蟹笼渔具逃逸口位置对三疣梭子蟹逃逸行为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检验蟹笼渔具逃逸口对三疣梭子蟹逃逸行为的影响,实验使用红外水下摄像装备观察了三疣梭子蟹对3种不同配置逃逸口(位于侧网底部、开口高度3.2 cm和4.0 cm以及位于侧网顶部、开口高度4.0 cm)的反应行为。水下观察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在笼底的探索行为使其能轻易发现和接近底部逃逸口,而垂直搜索行为能使其发现和接近顶部逃逸口,虽然发现并接近顶部逃逸口所需的时间显著大于底部逃逸口,但平均次数无显著性差异;87%接近逃逸口的个体企图穿越逃逸口,且逃逸口位置对此无显著影响;所有个体均采用侧身姿态穿越逃逸口,甲高是决定个体成功逃逸的关键因素;穿越顶部逃逸口的三疣梭子蟹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调整姿态和位置以更好地匹配逃逸口,但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模型)拟合结果显示,逃逸口位置对个体逃逸成功率没有显著影响,表明三疣梭子蟹具有较高的个体姿态操纵能力,而笼内个体数量对逃逸成功率具有显著的影响。结合水下观察,研究认为个体在探索行为的活跃程度和浸泡时间会影响逃逸口的性能;考虑到东海近海蟹笼的结构和渔业现状,研究认为在蟹笼侧网靠近底部安装一个逃逸口是目前可行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蟹笼 逃逸口 位置 水下观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围隔生境下养殖密度对菲律宾蛤仔生长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养殖密度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养殖生产的影响,在福建定海湾的菲律宾蛤仔滩涂养殖区建立围隔系统,分析和比较了高(1 400粒/m~2)、中(700粒/m~2)和低(350粒/m~2)三组养殖密度对菲律宾蛤仔产量和生长的影响。基于生长曲线模型拟合,解析了该系统中菲律宾蛤仔的生长和形态参数变化特征及密度组间差异。研究显示:中密度组菲律宾蛤仔的相对增产率(35%)显著高于高密度组(10%)和低密度组(17%)。低密度组的体质量和相对体积呈持续生长的特征,其体质量和相对体积的生长曲线与Von Bertalanffy动物生长模型有较高拟合度(R~2分别为0.913和0.953);中、高密度组的生长均呈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快生长、生长停滞再到快生长。通过分析蛤仔的形态参数与体质量变化的相关性,发现二次多项式模型在中、高密度组具有较高的拟合度(R~2≥0.913),但在低密度组拟合度无明显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在实验设置的围隔环境中,养殖密度不仅影响菲律宾蛤仔的产量,而且影响其形态构建和生长规律。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围隔 养殖密度 生长模型 密度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